◎萬少君
從我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上看,其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材、磚石,尤其是古代匠人對于木材的應用與研究,其建筑裝飾已逐漸成為中國木構的新特征和中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我國明清時期是木雕構件發(fā)展迅速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木雕形式下的建筑裝飾,對百姓的文化生活進行了有效的記錄,其中牛腿裝飾雕刻紋樣更是建筑木雕中的精華。牛腿裝飾雕刻紋樣形式多樣,內涵廣博,涉及民間典故,歷史故事等眾多內容,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手段。
牛腿又稱撐拱,是一種相對粗壯的梁托,主要與挑梁相互配合,用以支撐挑檐檁、樓座懸挑部分,是一種承重的構件。牛腿的盛行主要是由于木雕裝飾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初期的裝飾紋樣更多使用于皇室貴族中,發(fā)展到唐宋時期,由于民間經濟不斷發(fā)展,相應的紋飾技術也有了進步,其應用范圍更加廣闊。明清時期是我國木雕裝飾紋樣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隨著年代的不斷變遷,牛腿雕刻工藝逐漸從簡變繁。由于牛腿本身身處于外檐的醒目位置,這也使得木匠藝人能夠盡情地展示自身的雕刻工藝,牛腿也逐漸成了建筑木雕文化中的代表性構件之一。
1.社會因素
從牛腿雕刻的發(fā)展背景來看,主要發(fā)展于江浙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本身地理位置優(yōu)越,氣候條件和社會生活狀況等因素有利于雕刻技藝的發(fā)展。民間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民間文化內涵豐富,這使得建筑雕飾紋樣的發(fā)展,有了良好的社會空間。古代的木雕工匠將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以雕刻的形式還原于建筑木結構中。牛腿造型的演變歷程本身也反映出了社會元素的變化,其中關于人物、關于象征性場景的雕刻,無不展現出豐富的情感色彩,體現出勞動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與期待。而官僚和商人屋舍的建筑木雕,更多的是以動物諧音為寓意進行的雕刻,從不同的雕刻形態(tài)上,也可以反映出主人對其的不同期待。
2.技術因素
中國古建木雕本身博大精深,雕刻技術更是中國古建裝飾文化的重要開拓者。古建木雕本身對材料選擇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木材的本質和耐用性符合需要,在不影響受力的情況下實現實用與審美的結合。由于牛腿所處位置屬于十分醒目的外檐,這里也是中國工匠進行技藝展示的競技場,隨著雕刻技術的不斷進步,浮雕,半圓雕,鏤雕,透雕等雕刻技術實現了深度發(fā)展,一些高難度的裝飾圖案也得以用雕刻來表現,牛腿本身的裝飾價值和實用功能得到了充分結合,技術與美學,實現了有效融合。
3.文化因素
從儒家文化的角度來看,儒家在政治上更強調德治、仁政,強調倫理道德教育。而明清時期作為中國木雕裝飾紋樣發(fā)展的鼎盛階段,這一時期建立了等級森嚴的屋室制度,也就是說不同等級之下的建筑需要滿足相應的禮節(jié)要求。而雕刻裝飾本身所具有的對稱性,有效呼應了儒家對建筑要求的中軸對稱的規(guī)則感和社會道德觀念。同時,雕刻紋樣、雕刻設計也能夠幫助建筑更好地還原本質,在封建社會,通過室外的雕刻裝飾,也能夠有效反映出屋內主人的身份等級以及內在的學識思想。
江浙地區(qū)的傳統木雕題材十分廣泛,從人物故事類來看,根據具體的情節(jié)內容劃分,涉及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戲劇唱本,神話傳說等內容。從民俗神話類來看,具體包括太公垂釣、天官賜福、西廂記等相關的人物或故事。這反映出勞動人民的傳統觀念,以及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從世俗生活類來看,相關的人物題材涉及群童鬧春、五子登科等內容,主要展示了當地的民風和社會生活。同時,人物類還包括一些忠孝節(jié)義的人物,主要涉及二十四孝的故事,岳母刺字等這些內容,主要是為了顯示崇儒重教,積德行善的傳統儒家觀念。歷史故事類也是一些常見的題材,例如高山流水,桃園三結義,這些都象征著當地居民對于古代文人墨客、風雅生活的崇敬。
圖1 和合二仙
動物植物類紋樣是江浙地區(qū)牛腿雕飾紋樣中的常見類型,以動物類為題材的木雕,大多包含著勞動人民對吉祥的期盼,例如,獅子滾球、魚躍龍門。木匠往往根據木雕裝飾的具體特點,采用寓意,諧音,象征等手法,對具體的形態(tài)和空間關系進行塑造,進而展現當地人民的情感和審美情趣。在植物題材的木雕裝飾中,大多根據具體植物的特性、品性,或者諧音來取其吉祥含義,常見的植物題材,包括松柏,牡丹,蓮花。其中,牡丹寓意富貴,石榴寓意多子多福。除單獨的動物或植物題材以外,動植物相結合的題材也是常見形式之一,例如梅花與喜鵲相結合,象征著吉祥如意,喜上眉梢。蝙蝠與壽字相結合,寓意福壽雙全。
圖2 荷花牡丹(浙江義烏黃山八面廳)
山水類題材往往直接或間接取材于當地的山水名勝或詩文中常見的山水意象,由于中國傳統文人畫更強調山水風光的布局,強調層巒疊嶂的山巒,變化無常的氣候,小橋流水,微風拂柳的旖旎。選取山水風光類題材,能夠更好地展示出文樣本身的古香雅典,有利于營造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象,也能夠反映出古人對典雅生活的期許和趣味愛好。
博古類題材是中國所特有的,也是中國文化中最高雅的文樣,采用博古類題材的牛腿形態(tài)較為古樸,常常是將古代器物放置于模擬支架處的折紋裝飾中,從而使構圖具有一致性,整體厚實且可變。博古容器的形象組合中涉及器物與植物的相互呼應,例如在瓶子中插花,同時周邊配之以裝飾、點綴,寓意著四季平安。博古器物本身較為高雅,與自然既和諧,又存在一定的反差,博古類題材使得造型形態(tài)被有效豐富,也拓展了其常見的關于吉祥的寓意,博古類題材涉及琴棋書畫,以及古代器物等眾多內容。
建筑裝飾本身是建筑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從牛腿雕刻的發(fā)展背景來看,其有效彰顯了美與藝術的結合。傳統美學認為意象的基礎就是情景交融,情與景的有效統一,更是審美意象產生的基礎結構。在中國傳統美學觀念看來,意象是其核心,也是牛腿雕刻中的重要文學特征,美感本身不是一種單純的認識,更多的是一種體驗,需要人們進一步領略和感知,從而獲得相應的精神體驗。傳統紋樣在設計時除了基礎的裝飾性作用以外,也被賦予了一定的精神寄托,牛腿裝飾在紋樣與題材上,相較于寫實而言,更注重傳神,強調借物抒情,寓情于景,這也是古人進行牛腿雕刻,實現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觀念的有效反映。從古建筑目標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其最初來源于實用,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其藝術理念不斷變更,更多的是用于表情達意。從牛腿雕刻的紋樣題材來看,紋樣題材十分廣泛,但是其內容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模仿和再現,更多的是關注于社會,關注于家庭的繁榮昌盛,幸福安康,這與單純的模仿相比,更注重情感的寄托,這種意象性的表達方式也是牛腿雕刻紋樣和設計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借鑒和傳承的。
牛腿雕刻題材上除了傳統儒家文化強調的文化雅元素以外,也包括根植于民間傳統社會而衍生來的俗文化,例如八仙過海,麻姑祝壽,劉備招親等也是民間廣受歡迎的題材之一。由于牛腿木雕刻本身逐漸在民間普及,出于世俗生活化的需要,在木雕牛腿的題材上也更接近于社會民眾的喜好和習慣。因此,選擇的表達題材,更強調吉祥內涵。在保持了雕刻建筑本身的莊重感的同時,也更加賦予了生活氣息,有效地反映出當地的風土人情。
牛腿雕刻本身需要依托于木材,而木材是具有調濕特性的材料,能夠吸收或放出水分,使其內部的含水量產生一定的變化。由于木材本身的吸濕、解濕效果,有利于調節(jié)室內空氣濕度,更好地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木材也是一種天然健康性的材料,能夠經久耐用且具有一定的彈性。從梁柱框架結構來看,具有較高的整體性,因此木結構建筑抗震效果較好。從古建筑的牛腿雕刻情況上看,古建筑更強調實用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裝飾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使裝飾美與建筑結構兩者相互統一,相輔相成。
從牛腿雕刻紋樣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其造型藝術主要經歷了造型,寓意,衍生幾大環(huán)節(jié),江浙地區(qū)木雕牛腿從封建社會發(fā)展至今,一些主題是恒定不變的,但是主題之下的造型方式和表現手法卻不斷演進,這與特定時期下的技藝材料和社會風氣相關聯,也展現出明顯的時代和地方特點。江浙地區(qū)木雕牛腿常常就同一紋樣進行反復使用,這不僅是因這些紋樣本身具有的藝術審美價值,也是由于其內部深層次的象征意味,雕刻紋樣與相應的設計圖案,更是這些審美意象的重要表現方式。傳統紋樣本身其形與意不斷延伸,也成為人們精神寄托和信仰傳承的重要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傳統紋樣注入新的時代元素,推進古牛腿雕刻紋樣的再設計與再創(chuàng)造,能夠更好地實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古建筑木雕在雕刻風格上整體較為古樸簡約,造型更為豐滿厚重,具有較強的淳樸氣息和清麗特點,其折射出的拙樸氣度,更符合人們對返璞歸真的精神向往,這也是現代人對古代手工制品重新審視的重要原因。推進傳統元素與現代特點的契合,能夠更好地解讀傳統建筑裝飾符號的存在內涵,有利于體會其中別具一格的東方建筑裝飾意愿,實現了古今有效對話。此外,雕刻造型藝術本身博大開放,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在不同技藝傳承面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更值得延伸發(fā)展。推進傳統元素與現代特點的契合,能夠更好地實現取其行,言其意,傳其神,有利于為傳統木雕牛腿元素在現代設計上的有效應用提供無限可能。
從目前木雕牛腿文化的傳承情況來看,由于木雕本身極易受到人為或自然損害,一旦遭受損害,其后果將是毀滅性的破壞,因此推進木雕牛腿的保護與修復十分必要。隨著現代科學進步和技術發(fā)展,在古建筑木結構修復領域已經大有長進,然而,現代技術難以有效替代傳統技藝。推進木雕牛腿工藝的有效發(fā)展,需要做好保護與傳承工作,積極借助各種手段,輔助傳承技藝的有效保留。對于古建筑牛腿裝飾紋樣來說,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其形式和內容不斷保持著穩(wěn)定和持久,即使外來文化的沖擊也沒有對其紋樣和技法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由此可見吸收和融合是其發(fā)展的必然方向。推進牛腿紋樣的保護與傳承,需要與當前時代背景相結合,將傳統工藝融入現代設計,更好地開拓牛腿裝飾紋樣與現代裝飾的發(fā)展對接,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將傳統紋樣構圖進行拆分重組,將其作為重要的創(chuàng)意元素,化解牛腿裝飾紋樣中的繁復性,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這也是當代設計在傳承與發(fā)展中的一種重要思路。
從古代傳統的木雕牛腿紋樣來看,其元素經歷過數百年的發(fā)展,在裝飾的形態(tài)和處理手法上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就現代裝飾的需要來看,完全可以直接引用傳統木雕牛腿元素。但是,直接引用,不意味著完全照搬照抄,在引用時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對內容廣博、花紋繁復的木雕牛腿元素進行篩選,其篩選的主要原則如下:其一,元素要簡明簡潔美觀大方,切記對具體元素的盲目堆砌。其二,元素本身要與設計整體相協調。元素本身是為了設計服務的,因此,當對木雕牛腿中美學元素進行直接引用時,需要考慮其與設計的內在文化格調是否相匹配,如果差距過大,則不宜選用。例如,一些牛腿雕刻中的紋樣可以直接將其提取出來,放置于客廳隔斷或屏風中,作為裝飾圖樣。
間接化用,包括了抽象簡化、嫁接移植以及符號轉譯等眾多內容,抽象簡化是基于傳統較為繁復的木雕牛腿紋樣,將其中的內在表達含義進行保留,使外在形式更為簡化,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設計元素符號。對其中元素進行抽象簡化時,需要設計者本身對傳統元素特點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然后,結合實際的設計需求進行變形或拼接,使其呈現在現代設計中,更加科學合理,也能夠更加滿足現代藝術審美的需要。使用嫁接移植的手法,是對傳統元素中較為狹窄的文化觀念或固有的構成方式進行突破,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元素,進行重新嫁接移植,使其成為新的元素。這種手法之下并不是對傳統元素的簡單拼接和堆砌,而是需要設計者就傳統元素中的典型特點進行概括總結和分析,實現形變、轉移并形成新的形象。嫁接移植的方法應用十分廣泛,理論上可以表現一切主題的元素。符號轉譯更多的是對傳統元素進行加工整理,使其更有效地表情達意,由于古建筑中木雕牛腿更多的是以象征手法進行的意蘊表現。因此,在造型設計上更多的是圓潤繁復的曲線,一些畫面中也會不斷出現相似圖形,主體圖形較為繁雜。從現代裝飾的角度看,過于繁雜的線條容易使人在視覺上產生疲憊感,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適度地刪減,使繁冗的圖形線條更為簡潔凝練。
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推進木雕牛腿美學元素于現代美學思想相結合的有效手法,第一,可以從家居空間上進行導入。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更加廣博,傳統文化深受人們的推崇,在室內裝飾設計時,新中式的風格影響愈加明顯,將古建木雕牛腿的美學元素運用到現代家居設計中,能夠實現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潮流的有效對接,更好地彰顯實用性與美觀性。第二,在商業(yè)空間中運用木雕牛腿美學元素,能夠使其建筑更加別致,有利于為現代建筑增添歷史積淀。
牛腿雕刻的紋樣與設計是中國古代建筑中重要的文化遺產。牛腿雕刻本身有著深層的發(fā)展原因,紋樣題材豐富,涉及人物 故事類、動物植物類、人文山水類、博古器物類等眾多紋樣,其中蘊含的意象美,生活美,實用美,更是值得人們深入研究。設計者在引用和發(fā)展牛腿雕刻時,可以嘗試間接引用,直接引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路進行設計優(yōu)化,從而更好地推進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更好地發(fā)揮出牛腿雕刻的價值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