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烽 羅茜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蘆笙舞的文化內涵與功能、貴州蘆笙舞數字化保護的原則與對象等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從文化建設與經濟發(fā)展、傳統(tǒng)儀式和宗族信仰、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yǎng)六大層面給出貴州蘆笙舞運用數字化保護技術的必要性,并提出促進非遺傳承人自我賦能和自我發(fā)展、搭建舞蹈數據平臺和VR可視化平臺、推進數字化保護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構建多元聯(lián)動和交流合作格局的當代價值,以期為蘆笙舞的傳承與發(fā)展盡綿薄之力,并嘗試為其他少數民族民俗舞蹈提供借鑒。
關鍵詞:數字化保護技術;貴州;蘆笙舞;當代價值
蘆笙文化作為貴州苗族代表性文化之一,蘆笙舞亦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最普及的民間舞蹈形式。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蘆笙舞,是承載貴州苗族歷史生活、民風民俗的特殊表現方式和傳統(tǒng)舞蹈教材,而傳統(tǒng)保護技術下的錄像或 DV 拍攝,重復利用性和編輯性較差,遂須借由信息化、數字化保護技術,譬如數字化建模技術、VR技術、動作捕捉技術、綜合數字技術、知識可視化等,推動貴州蘆笙舞深度開發(fā)與持續(xù)傳承,推動指導、規(guī)范民族特色舞蹈數字化保護的標準化建設,推動文化保護空間的擴大和文化展示方式的豐富。
一、促進非遺傳承人自我賦能和自我發(fā)展
首先,強化蘆笙舞非遺傳承人自主發(fā)展意識。借由數字化保護技術,非遺傳承人能夠注重蘆笙舞舞蹈知識從“量”到“質”提升的同時,關注蘆笙舞社會評價與傳承改進。當前,貴州蘆笙舞非遺傳承人的身份認同感和人個體能動性不足,突破“常規(guī)靜態(tài)、口口相傳”的傳承與教學方式,采取“多元化、動態(tài)化、過程性、反饋性”的渠道,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和數字化保護技術的運用,并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
其次,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的隱性勝任力。提升傳承身份的自我認同,真正意義上理解“教學做合一”思想,與地方高校和文化企業(yè)合作,開展蘆笙舞產學研合作項目研究,針對性培養(yǎng)舞者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促進合作式反思和反思性實踐。
二、搭建舞蹈數據平臺和VR可視化平臺
首先,借由數字化保護技術從圖像視頻、民俗文化、史學記錄三大層級構筑蘆笙舞舞蹈數據平臺,彰顯其原始數據材料、圖像表征和舞蹈審美,在更大程度上延伸了蘆笙舞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注解蘆笙舞的舞蹈語言和動態(tài)表現的基礎上,可憑借數據調取與格式轉換,以虛擬人物模型為后期可視化編創(chuàng)供給更大可能。另有,苗族蘆笙舞舞蹈數據平臺可智能化篩選舞蹈素材與舞蹈案例,滿足個性化創(chuàng)編的同時,達成實現沉浸式瀏覽與交互式體驗。
其次,苗族蘆笙舞以流動性舞蹈體態(tài)貫穿舞蹈始終,憑借多元性數字化保護技術進行捕捉并載入數據庫,交互藍圖編輯與系統(tǒng)成型打包。在此基礎上構筑VR虛擬現實可視化平臺,與非遺貴州民俗舞蹈系統(tǒng)互聯(lián),調取場景、服裝、動作等三維數據,實施人物渲染,以推動數字化還原保護與蘆笙舞知識重用創(chuàng)新,為蘆笙舞表征形式提供新的可視化方案與可視化平臺。
三、推進數字化保護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
我們既要明確數字化保護技術對貴州苗族蘆笙舞傳承與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又要明晰貴州苗族蘆笙舞傳承與發(fā)展的基本邏輯、理念思想對數字化保護技術的反作用力,借由蘆笙舞數字化、信息化傳承與發(fā)展助力數字化保護技術的革新與更始。首先,貴州苗族蘆笙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對性數字化保護技術的開發(fā)與實踐,可進一步加快補足技術短板,為建立貴州省少數民族非遺類民俗舞蹈數據庫添磚加瓦,并在更大程度上推動信息化領域創(chuàng)新技術在文化(遺產)行業(yè)的應用。其次,借由數字保護技術的文化資源整合功能、人機交互功能、個性獲取功能,增進苗族蘆笙舞資源交流共享性的同時,推進搭建貴州少數民族文化數字化應用創(chuàng)新平臺、民俗舞蹈文化類數字化領域集群服務的技術支撐聯(lián)盟,提升蘆笙舞的綜合利用率,提高新興數字化文化業(yè)態(tài)傳播力,革新傳統(tǒng)單兵作戰(zhàn)式的數字化制作與展示狀態(tài)。
四、構建多元聯(lián)動和交流合作格局
首先,有助于促使政府出臺蘆笙舞保護與傳承政策。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合力,達成貴州蘆笙舞數字化存檔并永久保存,增進其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范圍,明晰了蘆笙舞非遺傳承的目標、內容、形式、成效等,明晰了文化企業(yè)相應的資金支持和稅費優(yōu)惠等。由政府牽頭,制定激勵措施,搭建基本框架,不斷增進蘆笙舞保護傳承成效。
運用數字化技術與手段建立完善應用導向型體系,開展橫向項目和過程管理,強化人文關懷,針對不同階段和層級的從業(yè)者甚至是愛好者,展開分門別類的指導培訓,探索文化科技交叉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最后,有助于搭建相關學科間的交流合作模式。以貴州苗族蘆笙舞舞蹈數據庫為憑借,搭建數字化平臺、豐富“線上+線下”展示方式、豐富舞蹈文化知識、拓寬保護傳承視野。建立基于數字化保護技術的貴州蘆笙舞發(fā)展中心,以專家團隊為依托,整合資源、學習支持、技術支持、管理支持,增進傳統(tǒng)民族舞蹈、信息化、高新技術等學科的交流協(xié)作。
參考文獻:
[1]唐曉烽,《龍舞文化中的生態(tài)語境反生詞——“長衫龍”以探究貴州花苗蘆笙舞為例品》.散文百家,2020,07.
[2]蒙曦,徐玉香,吳舒.基于運動捕捉技術的貴州民間舞蹈保護方法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32(02):101-104+108.
[3]王偉杰,肖遠平.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6(04):119-123.
[4]蒙曦.數字化視域下貴州民俗舞蹈的保護方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11):123-127.
[5]王海.云南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探析——以普洱瀾滄縣拉祜族蘆笙舞數字化保護為例[J].大眾文藝,2017(10):1.
作者簡介:唐曉烽,男,漢族,工作單位: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舞蹈史論,貴州民族民間舞蹈。
羅茜,女,漢族,工作單位: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舞蹈文化,漢語文學藝術。
本文系2021年度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基于數字化保護技術的貴州苗族蘆笙舞傳承與發(fā)展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課題項目編號:2021ZC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