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陳志斌
(1. 福建省中醫(y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福建 福州 350025;2. 福建省中醫(yī)藥學會呼吸病分會,福建 福州 35000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暴發(fā)至今,已歷經(jīng)幾輪變異。從原始毒株到當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傳染性顯著增強,但致病性減弱。而疫苗接種的廣泛普及,也展現(xiàn)出極大的保護作用。人群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絕大多數(shù)呈現(xiàn)無癥狀和以上呼吸道癥狀為主的輕癥狀態(tài),少數(shù)為普通型肺炎患者,極少數(shù)發(fā)展為重型或危重型。病情是否進展為重型,則與患者年齡以及是否存在嚴重的基礎(chǔ)疾病、免疫功能是否健全、是否完成新冠疫苗接種、是否早期診斷并進行及時治療有關(guān)。
今年主要流行毒株為奧密克戎,雖然導致的重癥病例不多,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相關(guān)靶器官的損傷,為了促進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的早日全面康復,我們結(jié)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聯(lián)合印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為解除隔離和達到出院標準的新冠肺炎恢復期人群提出康復指導意見。臨床醫(yī)師可參考本指導建議,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給予相關(guān)治療或康復指導,患者出院后亦可根據(jù)本建議采用適宜的自我干預(yù)方法。
此類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未發(fā)生肺部炎癥,無臨床癥狀或僅有上呼吸道癥狀。建議在解除隔離或出院時進行1次健康狀態(tài)評估與心理狀態(tài)評估,并建立隨訪檔案。解除隔離或出院后以情志療法進行調(diào)護為主(具體參照下文“2.5 情志療法”項下內(nèi)容),結(jié)合基于體質(zhì)辨識的中醫(yī)健康管理。解除隔離或出院時仍存有輕微癥狀者,康復期調(diào)護可參照下文“2 發(fā)生肺炎的感染者”項下內(nèi)容實施。
此類患者中,出院后部分病人可能出現(xiàn)肺脾氣虛或氣陰兩虛的癥狀,建議康復治療。
2.1 中藥推薦
2.1.1 肺脾氣虛 臨床表現(xiàn):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脈細。治則:補肺益氣,健脾化濕。推薦處方:六君子湯加減。藥物組成:法半夏9 g,陳皮10 g,黨參15 g,生黃芪15 g,茯苓10 g,藿香10 g,砂仁(后下)6 g??人悦黠@者,可加杏仁9 g,紫蘇子9 g;納差明顯者,可加谷芽15 g,麥芽15 g,焦山楂9 g。用法:每日 1 劑,水煎取 400 mL,分 2次服用,早晚各 1次。
可選用的中成藥:黃芪顆粒、玉屏風散(顆粒)、參苓白術(shù)散(丸)、香砂六君丸、香砂養(yǎng)胃丸;若久咳不愈,加蘇黃止咳膠囊。
2.1.2 氣陰兩虛 臨床表現(xiàn):乏力,氣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納差,低熱或不熱,干咳少痰,舌干少津液,脈細或無力。治則:益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推薦處方:沙參麥冬湯加減。藥物組成:北沙參10 g,麥冬 15 g,太子參12 g,五味子6 g,淡竹葉 10 g,蘆根15 g,白扁豆10 g,生甘草3 g??人悦黠@者,可加杏仁9 g,紫蘇子9 g;納差明顯者,可加谷芽15 g,麥芽15 g,焦山楂9 g。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可選用的中成藥:生脈飲、貞芪扶正顆粒。
2.1.3 預(yù)防肺纖維化 普通型、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出院時肺部影像學檢查呈現(xiàn)肺野透亮度減低,磨玻璃密度影吸收欠佳,甚則紋理糾集,網(wǎng)格影,胸膜增厚,胸膜下線影,嚴重者可出現(xiàn)蜂窩肺,治療目的主要是促進肺部病灶的進一步吸收。推薦處方:預(yù)防肺纖維化方(協(xié)定方)。藥物組成:黃芪18 g,太子參 15 g,紅景天 10 g,丹參 10 g,川芎 10 g,路路通10 g,法半夏10 g??人悦黠@者,可加杏仁9 g,紫蘇子9 g;納差明顯者,可加谷芽15 g,麥芽15 g,焦山楂9 g。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2 中醫(yī)適宜技術(shù)
2.2.1 艾灸 選取大椎、肺俞、足三里、神闕、氣海、關(guān)元等穴位,艾灸 10~20 min,每 1~2天治療 1次。適用于恢復期仍存在乏力、納差的患者。體質(zhì)偏熱(包括實熱、虛熱)者不宜用艾灸。
2.2.2 中藥沐足 每日可取荊芥30 g,艾葉30 g,石菖蒲30 g 等煎煮后,于睡前沐足,適用于恢復期存在昏沉感的患者。
2.2.3 佩戴香囊 取藿香、佩蘭、貫眾、羌活、白芷、石菖蒲、蒼術(shù)、細辛等量粉碎制成香囊,取適量冰片,用酒精溶解后噴于香囊上。用法:每人1 個(15~20 g),可置于枕邊、辦公桌或隨身攜帶,每周更換1次??杀芊x化濁,適用于所有恢復期患者。
2.2.4 經(jīng)穴推拿 穴位按摩:選取太淵、膻中、中府、肺俞、腎俞、大腸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咳嗽、咽癢、干咳者可加少商、尺澤等穴位。經(jīng)絡(luò)推拿:選取手太陰肺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任脈、督脈等,適用于恢復期仍存在少許咳嗽、咳痰的患者。
2.2.5 耳穴埋豆 常用耳穴:支氣管、肺、內(nèi)分泌、神門、枕、脾、胃、大腸、交感等。適用于恢復期因咳嗽、咳痰、焦慮、大便規(guī)律改變影響睡眠的患者。
2.2.6 拔罐 取背部腧穴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腎俞、大椎等穴位,適用于恢復期仍存在乏力、納差及少許咳嗽、咳痰的患者。
2.2.7 針刺療法 常用選穴:太淵、曲池、肺俞、足三里、陰陵泉、關(guān)元等。隨癥配穴:乏力、怕冷、舌淡者,可加膈俞、腎俞、大腸俞;食欲差、大便稀溏、舌淡者,可加中脘、天樞;咳嗽、咳痰、舌淡者,可加大椎或定喘、膏肓等。膏肓、肺俞、膈俞等穴局部肌肉淺薄,注意規(guī)范操作,避免引起氣胸。
2.2.8 香薰療法 適用于恢復期存在嗅覺、味覺障礙的患者,取香薷、木香、艾葉、薄荷、石菖蒲各3 g,嗅覺減退明顯者加辛夷花3 g,味覺減退明顯者加茴香3 g。用法:中藥研為細末,干燥后置香爐點燃,每日嗅香15~30 min。
注:中藥和中醫(yī)適宜技術(shù)均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2.3 膳食指導
2.3.1 飲食指導 清淡為主,米面均衡,葷素搭配,輔以粥羹。宜進食米粥、面食、蔬菜等清淡、細軟、易消化食物,不得過食生冷海腥、膏粱厚味、煎炸、油膩之品,避免增加脾胃負擔,防止食滯、食復。推薦飲食見表1。
表1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恢復期營養(yǎng)食譜簡表
續(xù)表1
2.3.2 藥膳指導 不同人群體質(zhì)有所差異,需在中醫(yī)師的指導下調(diào)理。愈后氣虛者,可用黨參10 g,生黃芪20 g,浮小麥30 g,煎汁后再與薏苡仁、大米共煮粥食用。愈后陰虛者,可用蓮子30 g,百合30 g,與大米煮粥食用。愈后陽虛者,可用蓮子15 g,山藥30 g,薏苡仁30 g,陳皮6 g,干姜3 g,與大米煮粥食用。
2.4 茶飲療法 在中醫(yī)師指導下先進行體質(zhì)辨識。體質(zhì)偏寒者以沖泡紅茶為宜,體質(zhì)偏熱者以沖泡茉莉花茶為宜,結(jié)合以下分型,佐以少許中藥。
2.4.1 益氣茶 炙黃芪10 g,桂枝6 g,生姜3 g,甘草3 g。
2.4.2 健脾茶 肺脾氣虛型:佛手5 g,陳皮6 g,太子參9 g。氣陰兩虛型:羅漢果2 g,陳皮6 g,綠萼梅3 g,太子參9 g。
2.4.3 暖胃茶 金橘5 g,白蔻仁(后下)3 g。
2.4.4 養(yǎng)肺茶 西洋參6 g,川貝母3 g。
2.4.5 養(yǎng)陰茶 玉竹10 g,石斛10 g,麥冬12 g,烏梅6 g,冰糖適量。
2.5 情志療法 可行相關(guān)心理疏導,消除焦慮、恐慌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怡養(yǎng)情操,利于康復。
2.5.1 五行音樂療法 聆聽五音與五臟、五志配合的樂曲,以鼓動血脈,調(diào)暢情志。如屬肺的音階為商音,推薦音樂為《陽春白雪》,最佳欣賞時間為15:00-19:00;屬脾的音階為宮音,推薦音樂為《十面埋伏》,最佳欣賞時間為進餐時以及餐后1 h 內(nèi);屬心的音階為徵音,推薦音樂為《紫竹調(diào)》,最佳欣賞時間為21:00-23:00;屬肝的音階為角音,推薦音樂為《胡笳十八拍》,最佳欣賞時間為19:00-23:00;屬腎的音階為羽音,推薦音樂為《梅花三弄》,最佳欣賞時間為7:00-11:00。
2.5.2 移情易性法 改變生活環(huán)境和方式,轉(zhuǎn)移或分散患者某種思維的集中點,免于不良刺激,擺脫不良情緒。
2.6 運動調(diào)理及傳統(tǒng)功法 注意休養(yǎng),避免過勞,適當活動;注意保暖,慎避風寒,瘥后防復??筛鶕?jù)自身恢復情況選擇適當?shù)捏w育鍛煉方式或傳統(tǒng)功法。
2.6.1 八段錦 練習時間10~15 min,建議每1~2日練習1次,頻次按照個人體質(zhì)狀況,以能承受為宜。
2.6.2 太極拳 推薦每日1次,每次30~50 min為宜。
2.6.3 肺力操 推薦每日1次,每次3~5 min為宜。
2.6.4 腹式呼吸 推薦每日1~2次,每次約10 min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