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劍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提升初中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迫在眉睫。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不僅有利于初中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科學提升,還能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此,本文結合初中學生基本法律素養(yǎng)所包含的相關內容,詳細地分析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以期在提高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為初中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相關研究提供部分理論參考。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法律素養(yǎng)? 培養(yǎng)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3-0037-03
1.初中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
1.1基本法律知識
初中生所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識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例如基本法律的含義與類型、內容與形式等等。通過了解基本法律知識,能夠引導初中學生熟知各項基本法律規(guī)定,了解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明確哪些行為屬于違法犯罪行為,由此為自身的思想與行為提供警示和約束作用。
1.2法律意識
初中生所具有的法律意識主要是指與法律相關的思想觀念、心理與情感等等。引導初中學生接觸法律知識,能夠使學生對法律的本質與意義逐步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具有一定的法律訴求。通過自身的法律意識科學客觀地評判各類行為,由此使自身逐步養(yǎng)成知法、懂法、守法以及敬法的行為規(guī)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或自身權益遭受到侵犯,會利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履行法律的相關判決。
1.3法律道德
法律道德,主要是指初中生要科學理解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明確認知法律本質上也屬于成文的道德,而道德則是人們內心的法律體現(xiàn)。這不僅要求執(zhí)法者公正客觀,針對違法亂紀的人或事依法判決,由此維護正義。同時,針對初中學生而言,一方面要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另一方面要學會利用法律與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4法律信仰
初中生所具有的法律信仰主要是以基本法律意識和法律認知為基礎,在保持理性思考的條件下對現(xiàn)有的法律,如內容與價值、制度與理念以及要素等具有科學的認知和認可,并且自身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知識能夠同自身的思想所同步,進而指導自身對法律的敬畏與踐行,由此引導青少年學會利用法律約束和保護自己。
2.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主要意義
從年齡特點來說,初中生還屬于未成年人,并且初中生的身心情況均屬于加速發(fā)育期與轉變期,由此導致初中學生的思維相對活躍,但是缺乏成熟性,所以對各項事物的看法均是感性高于理性的狀態(tài),且初中生的觀念形態(tài)大小處于初步形成階段,也就無法具有堅定的信仰。大部分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都是記憶型的思維模式,或者是理解型的思維模式,所以針對事物無法利用理性思維模式進行精準的分析與客觀的判斷。初中階段,正值青春的萌芽階段,此階段的學生不管是心理方面還是生理方面,都具有青澀懵懂的特點,對異性則充滿了好奇心,加之家庭因素的影響極易發(fā)生早戀情況;并且對待挫折不具有較強的承受力,情緒敏感易怒易燥;甚至有的初中生深陷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無法自拔。這些現(xiàn)象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與學習,甚至可能出現(xiàn)違法犯罪行為。利用道德與法治課開展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引導工作,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常識,提升學生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成為新時代的合格公民。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提升初中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首先能夠引導初中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有效增強初中生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提升其公民意識。其次,還能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敢于同黑暗邪惡勢力做斗爭。最后,還能增強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了解法律對社會、國家以及個人的主要作用,使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與奮斗方向,增強學生對未來的信心,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法律法規(guī)約束自身的行為,保護自身的權益,由此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
3.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
3.1基本法律知識的普及方面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既能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的基本教學目標,又能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激發(fā)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內心渴望,將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生硬理解轉變?yōu)檎鎸嵳J知。為此,老師在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重視法律知識的科學轉變,也就是避免用生硬的方式對法律知識進行講解,而是應該接近實際案例與生活,將專業(yè)的法律知識生活化,確保老師所講的學生都能聽懂。嚴禁出現(xiàn)引導學生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或者要求學生通過答題式的模式理解法律及其相關知識。利用這樣的模式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會降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與敬畏,使得法律知識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通過科學的轉變與還原,提升法律法規(guī)的溫度,才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豐富學生的感受,在科學知識的幫助下保障初中學生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構建,順利實現(xiàn)增強學生文化素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的根本目標。例如,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時,老師應該充分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內容、學生的特點與需求,制定科學完善的課程教學方案,并借助多媒體技術、文字與視頻資源等等,利用生動形象的課件內容,結合情境創(chuàng)設模式,自主研究或分組討論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在完成預期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法律知識范圍,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3.2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
3.2.1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引導,是任何學科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和關鍵。針對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是基本教學目標,也是該學科教學工作的重點。為此,老師在開展課前準備時,則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個性特點、知識水平、認知水平、教學內容等等,對實際教學目標進行科學精準的設置。其中,需要重點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綜合能力、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念等因素,由此才能為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與此同時,老師自身也要重視專業(yè)能力與法律素養(yǎng)的科學提升,才能增強課堂氛圍的輕松愉悅性,順利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
3.2.2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要重點注意啟發(fā)性教育的科學開展,由此將虛化的法律意識通過實際案例使學生理解。通過老師科學有效的啟發(fā),能夠引導學生對生活、法律事件等客觀看待,從而逐漸養(yǎng)成遇事先分析思考的習慣,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3.2.3在教學設計中科學設置法律意識與法律知識,能夠直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yǎng)。初中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則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實際需求,選擇豐富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開展法律意識培養(yǎng)。例如將基本理論知識的說教與生動鮮活的案例進行科學結合,并以學生生活為基本出發(fā)點進行素材的發(fā)現(xiàn)和應用,將生硬抽象的法律條文轉變?yōu)樯鷦有蜗蟮陌咐适?,由此在啟發(fā)學生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yǎng)。
3.3法律道德的培育方面
初中階段是人生成長最快的階段,此時的學業(yè)、思想以及道德等都會對學生將來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從法律角度來說,初中生不屬于執(zhí)法者,所以不能用執(zhí)法道德來要求學生,但是他們是執(zhí)法人員秉公執(zhí)法的受益者,所以需要對執(zhí)法道德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例如,遵紀守法、寬容大度、誠實守信等都是初中生需要具備的基本法律道德,同時,遇到法律糾紛時還具有法律意識,認可與接受法律調解。要保障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本質上主要依靠道德體驗,通過道德體驗,能夠提高學生對思想道德與法律道德的認知水平。為此,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時,需要將社會與思政課堂進行科學的融合,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與引導,由此才能引導初中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識與法律道德,為初中生的思想與行為提供引導和幫助。
3.4法律信仰的樹立方面
受初中生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的影響,使得初中生的感性思維較強,而理性思維相對較弱,并且初中生的理性思維多體現(xiàn)在自然學科方面,針對思想政治學科的理性思維少之又少。在法律方面,初中生普遍缺乏科學客觀的理解與認知,所以對法律的敬畏相對較弱,甚至部分學生懵懂叛逆,觸碰法律底線,發(fā)生違法犯罪的行為也不在少數(shù)。利用道德與法治課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則需要重點堅定學生的法律信仰。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理性思維的科學提升,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以基本法律知識為前提,法律意識和法律實踐活動為引導,使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理性認知水平。只有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性認知,對待法律才會具有更加敬畏的心理。法律信仰的樹立無法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科學系統(tǒng)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理性認知,才能為學生法律信仰的樹立提供有力的推動與保障作用。
3.5課堂形式方面
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加速了信息時代的到來,各類新型的教學道具應運而生,例如多媒體設備、電子書寫板設備等等,能夠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降低教學過程中的成本投入。為此,老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時,應當對各類先進教學設備與平臺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與課程進度的可控性,確保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此外,由于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為學生獨立思考預留足夠的時間,由此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例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相關的競賽或辯論活動,或者組織模擬法庭活動、法治知識的有獎競答活動、到周邊社區(qū)開展普法活動等等。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能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法律知識的宣傳與交流活動,提高學生的法律認知與法律素養(yǎng)。
3.6法治教育環(huán)境方面
3.6.1校園環(huán)境。學校方面要以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方針為主要引導力量,重視并落實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科學提升。例如,在校園內創(chuàng)辦法治手抄報活動,并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進行評比;舉辦法律知識的培訓活動與講座活動,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此外,重視各個學科教師法律素養(yǎng)的有力提升,尤其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更要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由此為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再次,校方要以依法辦事為基本原則,開展法律治校與執(zhí)校,為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榜樣與引導作用。并且還要在校園內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與普及,一方面達到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的目標;另一方面為初中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環(huán)境。
3.6.2家庭環(huán)境。家長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針對初中生而言,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能為其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推動作用。但是如果僅僅依靠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課堂引導和學校的氛圍影響,也無法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yǎng)。為此,家長不僅僅要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還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科學認知和理解道德與法律的融會貫通性,由此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律素養(yǎng)。
3.6.3社會環(huán)境。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學校的法治教育工作,不僅要積極組織和支持學校開展法治宣傳與普及,還要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在社會方面也要加大對法治教育的宣傳力度,為青少年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潛移默化的影響。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不僅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更是引導初中生樹立科學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與需求,通過科學有效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由此增強學生的法治理念,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潤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J].學周刊,2019(12):69.
[2]左勇.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J].新西部(理論版),2014(8):163+170.
[3]蔣桂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104.
[4]王濤.初中生法制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5]錢彩霞.中學生法制意識的缺位與養(yǎng)成策略[J].文理導航,2012(5).
[6]王敬波.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發(fā)展報告(2018)[R].北京: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