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改寫理論視域下《前赤壁賦》英譯本對比研究

      2022-04-27 22:04:22關誠賢
      文學教育 2022年4期
      關鍵詞:漢英翻譯

      關誠賢

      內容摘要:縱覽中華優(yōu)秀文學,“詩詞歌賦”百花齊放。蘇軾的《前赤壁賦》以其遼闊的景色描寫以及辯證的人生哲思備受世人稱贊。而《前赤壁賦》的譯本,從最早的2007年英譯本至今,已經歷了多個國內外譯者之手。本文基于勒弗維爾的改寫理論,選取了來自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翟理斯以及羅經國的三個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旨在從詩學、意識形態(tài)以及贊助人的層面出發(fā),分析譯文之間的異同點,為中華文學英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改寫理論 漢英翻譯 《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以蘇軾與客迎著徐徐清風,一同泛舟于赤壁之下開篇,借助典故、意象、意境,刻畫出一幅月下泛舟、把酒談天地的畫面。雄渾的大江與柔情的月夜,極具東方韻味的寫意。賦中意象、意境、典故以及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情景交融,稱得上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寶,但與此同時,也給譯者的翻譯過程帶來難題。通過勒弗維爾的改寫理論,將譯本研究置于文化轉向之中以考察譯文對相關語言風格及特點的重現(xiàn),有助于研究譯本背后的文化差異問題。

      一.《前赤壁賦》的語言風格及相關特點

      《前赤壁賦》為蘇軾降官之時所作,是其在官場上郁郁不得志的情緒表達。與同期其他士大夫一樣,把自然視作精神家園,已經成了蘇軾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詩人徘徊于江湖,寄情于山水,而該賦應算得上是他這一時期生活的反映[1]。賦中,蘇軾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以及《詩經·陳風·月出》和《論語·子罕》。無論是“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還是曹孟德本身,典故的背后都隱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該賦英譯的實現(xiàn)帶來困難。

      意象層面上,“月”,“水”的意象貫穿全賦。從時間上的農歷十六的滿月刻畫到空間上的江水平靜如鏡;從明月從東山緩緩升起的動態(tài)感,到朗月徘徊于星宿之間的自然描繪;從茫茫大江給人以難以把控之感,再聯(lián)想到月亮的陰晴圓缺亦是不為人所改變,此處“江水”與“月”的結合引出了哲理的思考?!霸隆迸c“水”的意象在情、景、理三層境界的描寫中不斷變換著內蘊。

      意境層面上,正如劉崇國所言,從開篇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娓娓而談再到“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筆鋒一轉,化秀美河山為雄渾之勢。白露裊裊,又為雄渾之景增添了一絲柔情。橫向上的描寫,將景致精煉地還原,給人以視感受;水光閃閃,似長箭穿天??v向上的描寫,為該賦增添了磅礴之氣,境界宏大開闊[2]。

      二.勒弗維爾的改寫理論

      20世紀90年代后,翻譯研究由傳統(tǒng)的語言學轉向進入文化轉向。勒弗維爾稱,語言在翻譯轉換時必會經歷“改寫過程”。他提出了改寫理論:翻譯是譯者對原文進行改寫的過程。所有的譯本,盡管最終的目的、預期功能不盡相同,都反映了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從而操縱文學以特定的方式對某一特定社會產生影響[3]。

      三.基于改寫理論的《前赤壁賦》的三英譯本對比分析

      1.贊助人

      譯者的贊助人除了主要的出版商跟投資方之外,亦包括潛在的讀者群體;潛在的讀者消費群體對譯本的市場銷量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譯者在譯作的過程中需要把讀者的生活背景、閱讀習慣與文學偏好等因素考慮在內,對原文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以迎合讀者的喜好。

      《前赤壁賦》中涉及到“神”的形象的詞語共有三個:“登仙”、“飛仙”、“造物者”。其中,“登仙”,楊氏夫婦譯為become winged immortals①;翟理斯譯為like the gods②;羅經國譯為like a fairy③?!帮w仙”,楊氏夫婦譯為winged fairies①;翟理斯譯為angel’s wing②;羅經國譯為flying fairy③。而“造物者”,楊氏夫婦譯為the Creator①;翟理斯譯為God②;羅經國譯為Nature③。

      原賦中的“神”的意象是基于中國文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帶有明顯的中國古典神話色彩。但是,在西方讀者世界,宗教與神學是神秘崇高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們面對不同的讀者群體,所呈現(xiàn)出的譯本有所不同。若目標讀者群體為中國讀者或正在深入學習研究中國文化的讀者,那么最大程度地保留以及還原中國文化特色詞,能盡可能地吸引更多此類讀者進行購買,并贏得讀者市場的口碑。若目標讀者群體為普通的西方大眾讀者,那么在文化特色詞的處理上,需要適度的改寫以增加譯文的可讀性或避免民族間的、宗教與非宗教間的誤解,以獲取更大的銷售市場,進行有效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神”這一形象的發(fā)展可細分為三個階段:以動物為神的階段、半人半獸的階段以及人形神的階段。而中國神話的產生遠遠早于西方神話,因而對于“神”的認知以及描寫,還處于以動物為神、半人半獸這兩種階段[4]。這一點在先秦時期的典籍《山海經》中關于異獸形象的刻畫便有體現(xiàn)。因此,若譯者要準確還原中國早期的“神仙”的形象,那么在對“神”的外形再現(xiàn)上往往需要譯者塑造出半人半獸的形象特征。

      但是,正如趙金鳳所提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戴乃迭的譯本主要面對兩大類受眾。一是前來北京的國外知識分子;二是國外的英語讀者[5]?;诖祟愖x者市場,楊氏夫婦將“仙”譯作“winged immortals”以及“winged fairies”,都是帶有翅膀的、人形的神仙形象。這與中國神話中的“神仙”有所不同。譯文的背后折射出了譯者對西方讀者的宗教文化背景的考量。西方人強調神的光輝,認為一切合乎規(guī)律的事物分有神的光芒。其對于宗教以及神學的信仰擁有浩瀚的歷史,從中世紀的神學起,“宗教向度”便在文學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隨后,文藝復興時期與啟蒙時代關于人性的探索,喚醒了人對主觀能動性的重視;“人文精神”也演變成了西方讀者所崇尚的因素。因此,西方世界的神的形象多為“神”與“人”的結合,其背后是演變多年的“宗教”與“人文”所融合的西方特色文化。神人同型,具有人的形態(tài)、性格和情感。此處,夫婦二人的翻譯充分考慮了讀者受西方神話觀的影響。賦中的“造物主”,亦是譯者考慮西方文化的體現(xiàn)——“the Creator”與“God”同義。夫婦二人基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而非盤古開天辟地,也非女媧造人,將“造物者”處理成上帝的形象。此舉雖是中國的神話文化在譯文中的缺失,但考慮到西方讀者宗教信仰問題,譯者的做法無疑是可取的。

      翟理斯的譯作的受眾是普通的西方讀者;與研究中國文學、中國語言或社會文化的專家相比,這類的受眾缺少了對中國文化背景以及語言的了解[6]。因此,翟理斯的譯文亦體現(xiàn)了譯者對西方讀者世界的宗教文化的關照——譯文“God”及“angel”均與圣經有所關聯(lián),而不是做出異化的翻譯處理,旨在明晰地向讀者傳達出原賦中涉及“神”的因素的這一事實,同時避免此類讀者因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而無法理解譯文。而譯文市場以中國讀者居多的羅經國,與前兩個譯本不同,在翻譯過程中更考慮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適度保留中國文化。先秦儒家觀點認為,人與自然本質同源。道家亦指出“道法自然”的觀點。羅經國基于人依賴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把“造物者”譯作“Nature”,旨在表明萬物皆源于自然,而非人為之。這與中國讀者的文化思想較為契合。而對于“飛仙”以及“登仙”的翻譯,譯者則是出于對西方讀者的宗教信仰的關照,其筆下的“fairy”亦是人形的仙子形象。

      2.意識形態(tài)

      在卡爾·海因里?!ゑR克思之前,意識形態(tài)最初并不是一個政治詞匯。《不列顛百科全書》把“意識形態(tài)”定義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意識形態(tài)”可以是指任何側重實踐的理論,也可以是一種根據(jù)思想體系進行政治活動的嘗試[7]。而譯作的最終呈現(xiàn)受一種或多種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如贊助人的意識形態(tài)、譯入語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譯者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等。在這些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譯者有意地選擇翻譯目標讀本,并采用相關的翻譯策略進行改寫。

      翟理斯的譯本體現(xiàn)著譯者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他的《前赤壁賦》英譯本于1901年面世。在翻譯正文之前,他采用了厚譯,補充了與蘇軾有關的基本信息以及該賦的創(chuàng)作背景。譯者此處的做法,與譯者本人的身份密切相關。當時的西方世界,關于蘇軾的生平及作品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初現(xiàn)。作為漢學家以及駐華領館外交官的翟理斯,有意識地選擇蘇軾的作品進行翻譯。

      羅經國的譯本亦體現(xiàn)了譯者較強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同時也反映了譯者對中國文化在西方意識形態(tài)下的接受程度的考量。該賦的譯本出自于《古文觀止<精選>》。全書收錄了三十二篇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及其英譯本。譯者在眾多的中國文學作品中選取精華進行英譯,是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認可,亦是對中國文學在海外的聲譽的維護。

      相比之下,楊氏夫婦的翻譯更多地受贊助人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據(jù)他本人回憶,夫妻二人本質上只是受雇的翻譯而已。至于翻譯什么內容,他倆是做不了決定的。翻譯文本的類型由當時年輕的編輯所決定,而這些編輯往往并非是文學專業(yè)的。這使得中選的作品難免需要迎合當時的政治氣候和大眾市場的情況[8]。

      意識形態(tài)也同時影響著譯者翻譯策略的采用。例如,對于賦中提及的“歌窈窕之章”,三個譯本處理如例1所示:

      例1.

      原文:歌窈窕之章

      楊氏夫婦譯文:singing the stanza about the fair maid①

      翟理斯譯文:singing the song of the ‘Modest Maid’②

      羅經國譯文:省譯(只譯了前半句“頌明月之詩”)

      從翟理斯和楊氏夫婦的譯本中,本文發(fā)現(xiàn),“窈窕之章”的翻譯因譯者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主觀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差異。

      “美心為窈,美狀為窕”——“窈窕淑女”原意指心靈美與儀表美兼?zhèn)涞募讶?。在楊氏夫婦的譯文中,他們將其譯作“fair maid”?!凹讶恕痹谧g者筆下被賦予了年齡及形象的限制,這與當時西方世界對女性的主流印象有很大關系。比起溫和順從,西方受眾觀念中的“佳人”是活潑勇敢的。無論是英詩,如華茲華斯的《她棲居在人跡罕至的小道邊》中的女性形象,還是英國小說,如莎翁筆下的朱麗葉、赫米婭,都體現(xiàn)出了西方讀者對天真活潑的少女的贊賞;西方古典文學中的理想少女形象是天真純潔、美麗動人、不諳世事的,卻又具有反叛性格,對愛情熱烈向往[9]。在這樣的一種主流意識影響之下,楊氏夫婦的“fair maid”使西方讀者對“窈窕”的概念有更為精確的把握。而翟理斯將“窈窕”譯作“Modest Maid”,更多是出于漢學家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從中國文化語境出發(fā)進行翻譯。美心為窈,“窈”側重心靈之美,而“謙恭”正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與西方女性形象不同,中國古代的女性更為含蓄。翟理斯在此用的“modest”便是出于對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保留;而“maid”與楊氏夫婦的處理一樣——是考慮西方文化之后做出的改寫。

      雖然在典故的處理上,上述譯者未能再現(xiàn)原賦中承載的信息,但是在關照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與傳播中華韻味上,譯者的主體性做出了適度的改寫。

      3.詩學

      勒弗維爾認為,詩學因素包括:(1)文學工具,其中包括文體范疇、象征,以及典型的場景和人物;(2)文學的角色: 即文學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譯入語文化中的詩學規(guī)范以及譯者所處的社會的詩學規(guī)范對譯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寫[3]。這在《前赤壁賦》的三個譯本中均有體現(xiàn)。

      原文中的“明月之詩”是指曹操《短歌行》一詩中“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而窈窕之章,指《詩經·周南》里的《雎鳩》篇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0]。一說:此與上句是指《詩經·陳風》里的《月出》篇[10]。這兩個典故不僅包含著古人對“月”這一意象的特殊情感,其本身也屬于中華文學的一部分。

      例2.

      原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楊氏夫婦譯文:We chanted the poem on the bright moon, singing the stanza about the fair maid①.

      翟理斯譯文:…(I) bade him troll a lay to the bright moon, singing the song of the ‘Modest Maid’②.

      羅經國譯文:I toasted my companions and recited the first verse of “The Moon Rises"from The Book of Songs③.

      如例2所示,在楊氏夫婦的版本中,兩個典故——“明月之詩”、“窈窕之章”均未被譯文解釋出來。夫妻二人采用了意譯的手法,將典故“明月之詩”譯作以明月為主題而賦詩之義。雖然未能準確傳達典故背后的文化內涵,但也從側面向讀者表明了——在本賦中,“月”這一意象的存在是具有詩意的,且在敘事中占相對重要的位置。“章”譯作“stanza”。其意為根據(jù)韻律等劃分的重復出現(xiàn)的結構形式,原為西方文學寫作的名詞。在此,《雎鳩》的“章”變?yōu)椤霸姽?jié)”是楊氏夫婦二人受西方詩學影響的具體體現(xiàn)。而翟理斯的譯文也并沒有將明月之詩作為典故處理;他的翻譯更注重賦中的畫面感——“l(fā)ay”意為“歌謠”,翟理斯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的是對著明月吟唱的意境美,而這種意境美正好與蘇軾在賦中所傳達的意思相吻合;把“章”處理成“song”亦有異曲同工之妙。羅經國與前兩位譯者在典故上的處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采用增譯注解的方式。他在譯文的正文部分將“明月之詩”與“窈窕之章”都解釋為《詩經·陳風》里的《月出》篇。但在其注解中,他又把這兩個典故另外的出處做了介紹——用“a poem written by Cao Mengde” 和“a song from the Book of Songs”來補充說明典故亦有分別出自《短歌行》以及《詩經》的說法。雖然羅經國并沒有把增譯的信息具體細化至《短歌行》和《雎鳩》,但是他無疑是三位譯者中對典故本身的處理最為細致的,傳遞的基本信息最為準確的。該譯本背后折射的是他作為一個中國譯者在中國典籍外譯時的思考、理解與抉擇,使其譯文盡可能地保留原賦中的中華文化精髓。

      例3.

      原文: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楊氏夫婦譯文:Didn't Cao Cao describe a scene like this in his poem: “The moon is bright, the stars are scattered, the crows fly south?”①

      翟理斯譯文:Did not Ts'ao Ts'ao say—“The stars are few, the moon is bright,/ The raven southward wings his flight?”②

      羅經國譯文:“The moon is bright, the few stars are scattered and the crows fly southward”,he quoted.“Weren't these the words of Cao Mengde?”③

      如例3所示,此句中涉及到人物形象“曹孟德”?!安苊系隆弊鳛榈湫偷臍v史人物,根據(jù)勒弗維爾的定義可歸為詩學因素里的文學工具。典故“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出自四言詩《短歌行》。四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之一。因此,對該句的翻譯亦體現(xiàn)了譯者對詩學的把握。

      楊氏夫婦的譯文將該典故直接模糊化處理,譯作“a poem”,省略了其背后的《短歌行》以及曹操的形象的介紹——并未過多考慮中西方的詩學因素。當然,這與譯者的翻譯策略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楊氏的翻譯風格更多以忠于原文為準備,翻譯過程中采用直譯,旨在使譯文再現(xiàn)原文本的風格以及特點[11]。而在翟理斯的譯本中有一明顯特點便是,對《短歌行》的翻譯符合主流英詩的規(guī)范——格律體式英詩。他按照英詩的寫作特征,用“bright”和“flight”使譯文押尾韻。另外,翟理斯按照威妥瑪拼音,把曹操翻譯成“Ts'ao Ts'ao”,亦是受當時的詩學的影響——在中國官方的漢語拼音方案問世之前,威妥瑪拼音法是當時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中文拼音方法。在羅經國的譯文中,譯者對《短歌行》并未補譯說明;他采用注解的方式,向讀者解釋了曹孟德的基本資料。其注解中的曹孟德有三個身份:“a military leader”, “a celebrated poet”, “king of the Kingdom of Wei”。在注解的過程中,考慮到西方讀者對中國歷史的陌生這一前提,這三個身份地位的用詞都盡量選擇西方受眾易懂的詞匯。但值得一提的是,羅經國此處的翻譯存在文化誤譯現(xiàn)象——曹操并非譯文中所說,是魏國的皇帝。魏國經歷五代皇帝,分別為曹丕、曹睿、曹芳、曹髦以及曹奐。而曹操是東漢丞相,爵位魏王。譯者此處的誤譯存在使讀者接受錯誤信息的可能性,但采用增譯的方法使譯文盡可能傳遞更多中華歷史文化的行為本質上是可取的。

      基于勒弗維爾的改寫理論,本文對楊氏夫婦、翟理斯及羅經國對《前赤壁賦》的三個英譯本進行對比研究,分析譯者在受贊助人、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三個因素影響下采用的翻譯策略。本文脫離傳統(tǒng)翻譯研究的路徑,將譯本研究置于文化轉向之中,研究譯本差異背后的文化差異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并總結了譯者們在處理原賦中與宗教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詞匯時,針對不同的市場受眾群體的接受度與理解度所采用的不同翻譯策略,并分析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理念的差異性以及宗教色彩在文學上的不同體現(xiàn)。其次,譯者間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譯者所處社會意識形態(tài)、讀者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譯入地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均在不同程度影響著譯文對原賦的重現(xiàn)程度。再次,在對原賦典故處理上,楊氏夫婦以及翟理斯均受西方主流詩學的影響,以“詩節(jié)”、“歌謠”等極具西方文學寫作特色的詞匯來重構譯文。而羅經國站在翻譯中國典籍的立場上,遵循對中華文化盡可能保留的原則,增譯了相應的歷史背景知識。同時,本文發(fā)現(xiàn)翟理斯采用威妥瑪拼音法對人名進行英譯,側面印證了該方法在譯者所處年代的認可程度。另外,在羅經國的譯本中,存在將曹操翻譯為魏國皇帝的誤譯行為。總體來說,三個譯本背后都折射出了贊助人、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對譯文呈現(xiàn)效果的影響。三個譯本無質量的優(yōu)劣之分,每個譯本背后的文化差異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探析。最后,本文望對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有所啟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時豐富中國文學翻譯的研究領域,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杜霖.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論蘇軾《前赤壁賦》的審美運思[J].名作欣賞,2011(35):12.

      [2]劉崇國.抑揚頓挫 馳驟縱橫——談蘇軾《前赤壁賦》的氣勢美[J].名作欣賞,1994(03):82.

      [3]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1992.

      [4]劉忠洋.對中西神話神的形象相異性的追問[J].求索,2006(01):149.

      [5]趙金鳳.戴乃迭女士的“譯有所為”[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vol.19:124.

      [6]吳伏生.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106.

      [7]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不列顛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

      [8]楊憲益(著),文明國(編).從《離騷》開始,翻譯整個中國:楊憲益對話集[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221.

      [9]房方.西方古典文學與傳統(tǒng)女性觀[J].云夢學刊,1997(02):72.

      [10]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7-329.

      [11]張智中.中國文學英譯怎么辦?——《楊憲益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國語言與文學(2),vol.3,2019:121.

      注 釋

      ①王恩保,王約西.古文百篇英譯[M].北京:北京語言出版社,1990:617-619.

      ②Giles, Herbert Allen.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M].New York and London:D.Appleton and Company,1901:222-227.

      ③羅經國.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86.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漢英翻譯
      《最簡方案》理論下的漢語反身代詞英譯指稱研究
      商情(2016年50期)2017-02-28 15:58:41
      中國網絡司法外宣翻譯初探
      旅游景區(qū)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43:50
      從《甄嬛傳》看漢英翻譯中的文化盲區(qū)
      漢英翻譯中中式英語產生的主要原因及解決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期)2016-03-30 10:13:14
      公示語的功能及其翻譯原則
      考試周刊(2016年2期)2016-03-25 19:59:12
      公示語漢英錯譯的原因分析及其翻譯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1期)2016-03-11 00:42:40
      語法隱喻在漢英翻譯中的應用
      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的思維轉換
      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的思維轉換
      象州县| 青冈县| 镇宁| 琼中| 富裕县| 泗洪县| 克拉玛依市| 嘉祥县| 永年县| 五家渠市| 仁布县| 怀柔区| 苗栗县| 湖南省| 崇义县| 海伦市| 德安县| 东海县| 阳新县| 吉安县| 阿城市| 尚义县| 繁峙县| 康保县| 日土县| 南澳县| 常山县| 武鸣县| 宁武县| 龙海市| 高邮市| 玉树县| 江永县| 怀安县| 汾西县| 渝中区| 湖北省| 高邑县| 卓尼县| 察雅县|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