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冰
【項目簡介】
2020年11月,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涵育高中生仁愛品格的實踐工程”被江蘇省教育廳立項為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學校以錘煉學生的仁愛品格為目標,構建“五愛五心”仁愛教育目標體系。以“五愛”為教育目標,以“五心”為教育內容,以“八大行動”為教育抓手,以內化機制提供原生動力,構建出南通一中仁愛教育體系。
摘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而仁愛思想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將“仁愛教育”確立為學校德育品牌,在育人過程中依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五心五愛”為教育目標,錘煉學生的仁愛品格;以“八大行動”為教育抓手,涵育學生的仁愛情懷;以“理論指引、典型觸發(fā)、實踐強化、評價涵養(yǎng)”為路徑,促進學生品格的成長;以建設仁愛課程、開展仁愛實踐、濡染仁愛文化為具體實施策略,不斷提升學生品格魅力,讓仁愛美德豐潤學生心靈。
關鍵詞:仁愛教育;立德樹人;仁愛品格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A-0035-06
傳承仁愛思想,實施仁愛教育就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南通一中)作為一所百年名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生品格錘煉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養(yǎng)成為指向,深入開展仁愛教育系列活動,不斷提升學生品格魅力,讓仁愛美德豐潤學生心靈。
一、仁愛教育的傳承和發(fā)展
南通一中的“仁愛教育”根植于學校的百年歷史文化中,校史中有抗戰(zhàn)烽火中的白衣天使麥文果(被稱為南通的魏特琳),有愛生如子的好校長林彌勵女士,仁愛精神在時間長河中流淌不息。
仁愛教育以課程形式出現(xiàn)始于1995年。當時的高一(3)班在班主任提議下成立了“愛心社”,第一個成為學?!皭坌纳纭睅椭鷮ο蟮氖悄贤ㄊ锕馄緩S一位退休孤老。每逢周末,學生們輪流上門為老人打掃衛(wèi)生、做家務、聊天,讓這位老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享受到天倫之樂。后來,每屆高一(3)班的學生,都會從上一屆高一(3)班的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xù)完成學長們的愛心任務,被社會譽為“愛心接力”,這一接就是26年。
1997年,南通一中初一(4)班的楊朔同學主動把自己平時積攢下來的100元錢悄悄地寄往遭遇嚴重雪災的青海省玉樹州紅旗小學,直到玉樹州政府給楊朔同學來信,學校才知道此事。班主任又接著發(fā)動全班同學每人每月節(jié)約一元零用錢,每月定期寄給災區(qū),資助貧困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此拉開了“情系高原”愛心活動的序幕。2010年玉樹7.1級大地震后,全校師生共捐款73105.7元寄往災區(qū)。
“愛心接力”與“情系高原”活動,促使學校對德育內容和方式重新審視和定位,意識到仁愛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致性及其在立德樹人中的核心地位,促使學校將德育目標聚焦仁愛教育,并以此為核心和基礎支撐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從而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目標。
當前,以“仁愛教育”為核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涵育高中生仁愛品格的實踐工程”已成為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仁愛教育以八大行動為抓手,通過仁愛系列課程的開發(fā)和項目化實施,引導廣大師生崇尚仁愛之道,追求博愛,不斷提升“仁愛教育”的感召力、影響力,推進學校德育走向深入。在傳承和發(fā)展中,“仁愛”已內化為一中學子的自覺行為。
二、學校德育的意義和選擇
(一)仁愛教育是傳承優(yōu)秀文化思想的需要
仁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基礎,是學生必備的核心品格。學生品格提升離不開對仁愛教育思想理念的深刻認知。儒家哲學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傳承這一思想,鼓勵師生崇尚仁道、提升人生品味,追求博愛,從修身開始,人人成為仁者,將仁愛之心施行于社會與自然,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當前,我們還要全過程、各方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培育學生思想品德。
(二)仁愛教育是特色高中發(fā)展的需要
南通一中作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在滄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遵循“敬誠勤樸”的校訓,依據(jù)“以人為本,以法為據(jù),以管為實,以進為務”的治校理念,強化“整體優(yōu)化”的辦學特色,激發(fā)人的智慧,發(fā)掘人的潛能,尊重人的個性,實現(xiàn)人的價值。如今,南通一中全面啟動“新教育工程”,把仁愛教育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學習型學校、學生本位觀、數(shù)字化建設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作為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構建全學科育人新模式的精神載體,全力打造南通教育的旗艦。
(三)仁愛教育是培育獨特校園文化的需要
針對目前不少學校出現(xiàn)的學生自理能力差、社會交往能力不足、關心關愛他人不夠、利己主義問題較為突出等情況,南通一中以仁愛教育作為價值引領,以全人格教育、多元化發(fā)展培育學生優(yōu)秀品格。在學校頂層設計、班會課堂范式、班級文化建設、開發(fā)特色資源、搭建智慧育人平臺等方面竭力凸現(xiàn)校本仁愛文化特色,從弘揚仁愛文化的古詩文誦讀,到全方位、立體化的仁愛物態(tài)文化建設,學校積極營造充滿“仁愛”的書香校園,讓仁愛精神不息的火種伴隨學子一路前行,把涵養(yǎng)品格裝點成校園中最富有詩意的風景線。
三、“仁愛教育”的目標、涵育方式、內化機制及實施策略
學校遵循“敬誠勤樸”的校訓,依據(jù)“以人為本,以法為據(jù),以管為實,以進為務”的治校理念,尊重人的個性,激發(fā)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潛能,實現(xiàn)人的價值,是學校推行“仁愛教育”的起點。因此,“仁愛教育”以培塑學生的“五愛”“五心”為目標體系,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為社會的文明進步育人。
為有效踐行“仁愛教育”,學校利用“八大行動”,以“胸懷家國”“課程建構”為精神引領,以“物態(tài)濡染”為物質引領,有意識地從思想根源上培塑學生,有組織地從環(huán)境氛圍上影響學生。學校以“愛心超市”“仁愛驛站”為校內實踐陣地,以“青春公益”“情系高原”為校外實踐陣地,讓學生的仁愛之心外化為行。學校以“網絡聯(lián)通”為聯(lián)通手段,強化家校聯(lián)系、校際聯(lián)系、社會聯(lián)系,將仁愛的種子處處播撒,讓仁愛的光輝時時閃耀。gzslib202204011209為了增強對“仁愛教育”的認同感,使學生不僅從觀念上發(fā)生轉變,更能共化對“仁愛”思想的認知,將“仁愛教育”與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態(tài)度相結合,構成統(tǒng)一的態(tài)度體系,學校以“理論指引、典型觸發(fā)、實踐強化、評價涵養(yǎng)”為路徑,形成完善的內化機制,促使學生品格的成長。
在“仁愛教育”的推進過程中,學校以建設仁愛課程、開展仁愛實踐、濡染仁愛文化為實施策略,積極探索學生品格提升的有效路徑(見圖1)。
(一)以“五愛五心”為培塑指向的目標體系
學校實施 “仁愛教育”的目標就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學生懂得去愛,學會去愛,自覺去愛。學校以尊崇學生個性為基礎,以錘煉學生的仁愛品格為目標,構建“五愛五心”仁愛教育目標體系。
“五愛”即愛自己、愛他人、愛自然、愛社會、愛世界;“五心”,即愛國濟世、純粹本真的赤子之心 ,仁慈寬容、友善同情的惻隱之心,古道熱腸、推誠愛物的羞惡之心,恭敬謙和、一絲不茍的辭讓之心,博觀終始、是非分明的是非之心。學校把“仁愛教育”作為學校的精神文化和核心競爭力,構建育人新模式,讓“能仁愛助”成為學生身體的血液和生命的靈魂,使“仁愛”品質成為學生最顯著的品格特征。
(二)以“八大行動”為育人抓手的涵育方式
學校圍繞高中生仁愛品格建構,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仁愛學生,以“八大行動”為抓手構建學校的仁愛教育體系?!鞍舜笮袆印奔础靶貞鸭覈毙袆?、“情系高原”行動、“愛心超市”行動、“青春公益”行動、“課程構建”行動、“仁愛驛站”行動、“網絡聯(lián)通”行動、“物態(tài)濡染”行動。
愛國主義是人民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仁愛品格的根基所在。在新時代,學校積極開展“家國情懷”行動,就是要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學校牢牢守住課堂主陣地,充分利用班會課、國旗下講話、大家講壇等立德樹人的主渠道,積極開展“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系列德育課程,設計富有儀式感的仁愛活動,培養(yǎng)具有“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味”的中國學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深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校在國家加大支援西部地區(qū)學校建設的背景下,積極進行民族團結教育,開展“情系高原”行動。在原有基礎上,學校開拓新思路,創(chuàng)新新形式,拓展幫扶渠道,給西部結對幫扶的學校送去新的教學設備、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實現(xiàn)互補,共同進步?!扒橄蹈咴被顒右验_展23年,曾獲評南通市第24屆精神文明新風典型。
為讓全校師生的道德情感體驗更加生動豐富,促進他們養(yǎng)成慈善仁愛的優(yōu)秀品質,學校開展“愛心超市”行動,定期開展“愛滿校園”義賣活動,籌集的善款納入“學校仁愛基金”。此外,學校還在各教學樓設立“仁愛超市”櫥柜,讓學生自主管理,在籌集善款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能力?;鹬械囊徊糠稚瓶顚楸拘<彝ソ洕щy的學生提供幫助;另一部分則通過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慈善組織幫助世界貧困兒童,向他們奉獻愛心,在世界突發(fā)危機中展示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胸懷大愛、樂于奉獻、尊老愛幼、感恩社會,應該是南通一中學生追求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學校組建“仁愛志愿服務大隊”,開展青春公益志愿行動,科學規(guī)劃志愿服務內容,優(yōu)化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開設融合志愿服務、勞動教育的綜合實踐課程,編印《能仁愛助志愿者指導手冊》,實行志愿者“積分定星”管理制度,讓所有學生在親身經歷、積極參與的系列活動中感受仁愛、形成生命自覺。
仁愛品格課程開發(fā)與構建是學??沙掷m(xù)發(fā)展對學生教育的特別需要,也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必備品格培養(yǎng)的特別需要。學校整體架構德育課程體系,初步形成仁愛教育框架,在仁愛教育課程目標的引領下,逐步完善課程、活動設計和評價機制。同時,學校還不斷開發(fā)《仁愛文化讀本》《我身邊的仁愛故事》等仁愛教育校本教材,在課程實施中,大力弘揚仁愛思想和傳統(tǒng)美德,引導學生自我探究仁愛思想的內涵發(fā)展,促進學生仁愛品格養(yǎng)成。
“仁愛驛站”是仁愛精神傳承和弘揚的“中轉點”和“加油站”,以“愛心接力”和“仁愛書吧”悅讀等活動為載體,通過“日行一善”和“愛在一中”評比等成長和表彰機制,在實踐活動、書籍閱讀、評比表彰中不斷涵育學生仁愛品格。
培養(yǎng)學生孝悌愛人的仁德品格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共同教育。為了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仁愛教育網絡聯(lián)通體系,實現(xiàn)家校合育,助力學生提升品格素養(yǎng),學校積極開發(fā)運用網絡德育資源,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在校園網設置“仁愛之家”專欄,開設“大師講仁愛”“名著與仁愛”“傳統(tǒng)美德大觀”等網絡課程,全面培養(yǎng)學生仁愛之心。
“物態(tài)濡染”行動是仁愛文化的物態(tài)呈現(xiàn),立體化、多樣化地布置校園仁愛環(huán)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仁愛思想陶冶,促使學生深化仁愛理念。近年來,學校設計和制作的仁愛格言、仁愛標識宣傳欄,遍布校園。學校建造了仁愛主題雕塑、仁愛文化墻等,構建了仁愛物態(tài)課程,讓仁愛成為每位師生的自發(fā)情懷。
(三)完善路徑的內化機制
1.理論指導實踐
學校成立了仁愛教育專項課題研究組,成功申報4項全國課題子課題、8項省級課題及10多項市級課題,從理論的高度對仁愛教育的內涵、外延、實踐路徑進行詮釋和探索,并在實踐過程中,根據(jù)實踐效果和問題,從理論高度分析和研判,及時調整策略和方式。
2.典型引領方向
首先,表彰學生典型。學校通過自我測評、生生互評、家委會測評、教師測評,評選仁愛學生,將“仁愛學生”“仁愛班級”的評比結果作為評選優(yōu)秀學生和文明班級的必備條件,并且在年底的年度盛典上邀請家長參加,隆重表彰獲獎學生。其次,表彰教師典型。學校設立仁愛教師和一中園丁獎,已對55名 “仁愛教師”和 “一中園丁獎”獲得者進行表彰,引導廣大師生學習先進模范,爭做仁愛先鋒。最后,表彰仁愛事跡。學校月度、年度推選仁愛事跡,將獲獎事跡在全校傳頌,并編入校本教材,供校本課程使用,使之成為全校學生和一中校友的讀本。gzslib2022040112103.行動促進升華
仁愛教育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以開展行動實踐為主要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悟到仁愛的要義,在實踐中領悟和強化精神,在體悟中更好地踐行仁愛精神。
學校組建仁愛志愿者服務大隊作為實踐團隊,通過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弘揚仁愛精神,倡導文明風尚。根據(jù)學生與學校實際,將學校仁愛志愿者服務大隊分為不同的中隊,通過全面、持久、有效、規(guī)范地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仁愛教育在實踐中升溫(如圖2)。
4.評價涵養(yǎng)風氣
評價是風向標、指揮棒,通過評價讓學校的理念和倡導蔚然成風,在全校范圍內營造濃郁的仁愛氛圍。學校制定了《南通一中仁愛學生評價標準》、《南通一中仁愛班級評選辦法》和《南通一中仁愛教師評選辦法》;編制了以學生公益指導和義工規(guī)劃為主要內容的《能仁愛助志愿者指導手冊》;制定了“日行一善,積善成德”活動“五評表”,實行志愿者“積分定星”管理制度。
(四)推進“仁愛教育”實施的具體策略
1.建設仁愛課程
學校系統(tǒng)設計以熱愛祖國為核心的愛國愛校教育體系,在整體思考德育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課程的仁愛教育內容,重點打造仁愛教育校本課程。學校組織編寫了以古今仁愛文選為主體的《仁苑風荷》,以弘揚校園仁愛情懷為主題的《我身邊的仁愛故事》,以學校歷史為主線的《百年仁愛》。將仁愛教材納入學校課程體系,明確課時安排,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相互補充,充分利用好學科課堂主陣地,進行歷史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實國情教育,將家國情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好班會課、國旗下講話等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結合重大節(jié)日和主題教育日、積極開展“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系列德育課程。開展富有儀式感的仁愛系列活動,以經典演繹、傳統(tǒng)文化講座、仁愛講堂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把個人前途與國家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目標,以感恩和反哺家國為己任。
2.開展仁愛實踐
學校以“胸懷家國”等八大行動為抓手,讓仁愛精神在實踐中深入學生心靈?!皭坌慕恿Α币焉墳槿蕫垠A站,從原來的班級接力擴展至全校范圍。如:長期捐助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學生;對口援助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留壩中學,選派教師到該校開展教育扶貧,動員學生與該校學生結對互訪,幫助該校更新了教學設備、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援建了優(yōu)質教學資源庫和圖書館?!皭蹪M校園”義賣活動,用所得善款設立“學校仁愛基金”,一部分善款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一部分通過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環(huán)境保護組織等世界性公益機構飛向世界各地,還有一部分捐資冠名南通慈善總會小額基金。學校組建了“仁愛志愿者服務大隊”,在南通各公益機構、街道社區(qū)、公共場所設立仁愛志愿者服務點;每學期每位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時間不少于30小時。
3.濡染仁愛文化
(1)加強校園仁愛物態(tài)文化建設
系統(tǒng)考慮校園仁愛文化環(huán)境,設計仁愛標識,在校園顯著位置布設了仁愛主題雕塑,在教學區(qū)連廊設計各類仁愛名言和仁愛文化墻,在班級門口的電子班牌設置學生的仁愛格言,打造個性化的班級仁愛文化,用優(yōu)秀文化經典構建出立體化、多樣化的仁愛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仁愛思想陶冶,進一步促使學生深化仁愛理念,讓仁愛成為每個學生的自發(fā)情懷。
(2)豐富仁愛文化的時代內容
以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師生傳承仁愛精神。學校每學年評選仁愛教師,并將他們的仁愛事跡編寫成冊,成為學校仁愛教育的校本課程讀本。開展仁愛閱讀活動。通過“每日一讀”“每月一文”,匯編學生優(yōu)秀作文集、撰寫仁愛閱讀筆記,引導學生在閱讀、寫作中探究仁愛思想的內涵發(fā)展,促進自身仁愛品格養(yǎng)成。開展“我身邊的仁愛故事”演講比賽,以真摯的情感去感動、感染人,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豐滿每個靈魂。
(3)拓展仁愛精神的教育路徑
學校除線下的教育、宣傳方式外,還通過電子班牌、校園網和微信公眾號設置“仁愛之家”專欄,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仁愛教育網絡聯(lián)通體系。開設“大師講仁愛”“名著與仁愛”“傳統(tǒng)美德大觀”等網絡課程,每月向全校師生及家長推送微課程,引導廣大師生和家長了解以仁愛為核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精神內涵,助力教師、學生和家長提升品格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覺。
“仁愛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傳統(tǒng)和德育品牌,是一中人經過百年跋涉,逐漸積累,代代相傳,厚積而成,已扎根于師生的心靈深處。學校還將不斷豐富學校德育文化內涵,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活動結果、精神制度等方面深入思考仁愛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使之進一步臻于完善,為學校德育研究總結新規(guī)律、探索新方向、積累新經驗,讓學生在仁愛特色教育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讓“能仁愛助”成為南通一中學生身體的血液和生命的靈魂,使“仁愛”品質成為南通一中學生最顯著的品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