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民
為踐行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當下使用的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無論是在古詩文經典誦讀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這從初中六冊語文教材安排了124篇之多的篇幅,就可窺見一斑。筆者認為,對于入選進教材的各種風格的古詩文,我們不能僅僅滿足“讀懂”“能背”的淺層次,還要充分發(fā)揮經典的意蘊,真正從多層面、多方位去熏陶、感染人,在經典誦讀中豐厚素養(yǎng),積淀文化基因。
一、初讀,感受意境之美
雋永精練的古詩文,往往勾勒、描繪出一番豐蘊的意境?!白髡咝赜芯常刖呈寂c親?!闭b讀古詩文,理當是學生與美的邂逅,是享受古詩文所涵蓋的那種“情、義、理”層面的非凡“意義”,在直面審美現(xiàn)場中獲得閱讀的愉悅,精神的洗禮,情感的升華。發(fā)現(xiàn)、感受古詩文的意境之美,是對古詩文本質屬性的審美追求,也是對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能力的歷練。
“詩歌是想象的藝術?!惫P者認為,傳統(tǒng)的先借助注釋直譯古詩文的初讀教學法,往往困囿了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將古文轉化成當下口語化的、直白的語言中,直接跳過了古詩文彌足珍貴的意境感悟,失卻了寶貴的學習資源。如曹操的《觀滄?!罚ńy(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其一)一詩,一些老師一開始就讓學生結合教材提供的注釋,去嘗試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學生在將注釋中的翻譯一一代進詩歌轉換為當下的白話文中,其注意力都集中在內容上,眼中自然只剩下曹操身處碣石時的眼中之景,滄海的那種包容萬物、滋養(yǎng)眾生的澎湃之志,遺憾地被自動屏蔽、忽略了。如果我們換一種讀法:首先,向學生介紹曹操以及其意欲一統(tǒng)天下的抱負,而后結合他征伐烏桓的歷史背景,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一代梟雄信心滿滿的形象;這時再讓學生去自主閱讀、感悟《觀滄?!芬辉姡麄兊男闹?,才會隨著曹操看到的水波蕩漾、眾島聳立、樹木蔥蘢、林深葉茂、生機勃勃、天地合一油然而生廣博的胸境,并為他的雄心勃勃所感染。這時候,我們再讓學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去嘗試誦讀全詩,在感受全詩的節(jié)奏、韻律中,想象曹操彼時登山觀海的意氣風發(fā),完成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塑造廣博的意境之美,生成屬于學生真情流露的個性化解讀。
二、細讀,體悟意象之美
旅法華人學者程抱一在其所著的《中國詩畫語言研究》一書中曾盛贊了中國古詩文經典的意象之美妙。確實,古詩文中的意象,都是經過歲月洗禮、不斷沉淀下來的,她已成了中華民族種種文化意義、品格的象征。如讀到詩中“月”,我們往往油然而生一種寂靜、空曠的感覺,生發(fā)一股思鄉(xiāng)、惆悵之情,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讀到詩中“竹”,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堅勁、虛心、正直,如鄭板橋《竹石》中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劉禹錫《庭竹》中的“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等。
在引領學生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眾多的文學意象,形成一貫的民族文化認同,這不僅對于他們今后的閱讀大有裨益,還是對民族氣節(jié)、精神、文化的有效傳承,從而形成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試想,當學生有了對意象的理解和積淀后,在閱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他們對詞中處于枯藤老樹之下、小橋流水之濱、古道西風瘦馬之中的“斷腸人”,怎么不會生發(fā)一片荒蕪、無助、無奈的漂泊的浪子的復雜情感?
三、品讀,涵泳語言之美
作為“有意味的形式”,傳統(tǒng)優(yōu)秀古詩文經典的語言之美,是值得我們去涵泳品味的。史上最有力的證明就是詩人盧延讓在《苦吟》中說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了。李澤厚先生“以美啟真”“以美儲善”“以美立命”的美學思想,也給了我們古詩文教學諸多的啟示。
如在閱讀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試著將詩中“潮平兩岸闊”的“闊”、“風正一帆懸”的“懸”、“海日生殘夜”的“殘夜”等詞進行更換,而后比較它們對表達效果的影響。如此咬文嚼字,學生對古詩文中的斟詞酌句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對于他們樹立嚴謹?shù)膶懽鲬B(tài)度、提高對語言溫度的感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著重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為學生“增添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在和學生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筆者以古詩文自身獨特的“意境、意象、語言”之美,去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厚他們的文化積淀,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達到了不錯的效果。今后,筆者將繼續(xù)深入發(fā)掘古詩文的諸多審美,引領學生向青草更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