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行 許琰琰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公民;文明素養(yǎng);傳承
引言:
中華文化之所以成果豐碩、內涵豐富,就是因為在各個重要時期都會出現(xiàn)許多代表人物對其予以傳承發(fā)展。首先,在禮學傳承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鬃映錾诖呵飼r期,面對禮樂崩壞的社會局面,孔子立言著書、言傳身教,在總結周禮的基礎上,總結了先秦三代的文化核心,不僅對先秦典籍進行了整理和批校,還一手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派,并利用私教的方式讓其得以發(fā)展和傳承。其次,在史學傳承方面,西漢司馬遷以“究天人之技,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堅毅決心和信念,匯聚華夏過往千年之歷史,寫成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書——《史記》?!妒酚洝吩谖幕瘋鞒蟹矫娴淖饔檬遣谎远鞯?,也開啟了此后歷代撰寫史學的慣例。然后,在儒學方面,最重要的兩個傳承者便是理學大師朱熹和心學大師王陽明。此二人使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儒學,分別在宋朝和明朝為之一振。最后,在近代國學方面,最具代表的人物是梁啟超。梁啟超在立足國學的基礎上,借助西學,不僅弘揚和發(fā)展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加激發(fā)了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感。
一、傳統(tǒng)文化是公民社會建構的歷史根基
對于文化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簡單來說,所謂文化有其固定的特征、主體。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四個具體特征:其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自夏商周時算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正所謂“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命即山川命理,神即祖宗神靈,禮即禮法制度,此三者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三大起源。夏朝起于治水的大禹,對來自大自然的力量甚是崇畏,這也與道家“道法自然”的旨趣不謀而合。事實上,儒家也是繼承的周禮的大部分內容,正所謂“君子處世,貴在克己復禮”,“仁、德、禮、法、化、和”這六個字,概括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征。其二,民族特色,和而不同。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正所謂“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就是對我國古代民族空間分布特征的描述。以東夷族群為例,他們善于漁獵經商、崇拜鳥圖騰,其代表性朝代便是商朝。以西戎、北狄族群為例,他們精于騎射游牧、崇拜狼圖騰,其代表性朝代便是元朝。以南蠻族群為例,他們通于養(yǎng)殖耕種、崇拜蛇圖騰,其代表朝代楚國。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最終融匯于一體,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其三,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歷史上的中國,曾出現(xiàn)“萬國來朝”的繁榮局面。對于異域他國文化,統(tǒng)治者多秉承“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其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便是唐朝和元朝。
“中華文化是一種風俗、習慣主導的文化”,中華文化擁有兩個內容主體:其一,道家。道家思想的本質是一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當然它的作用不僅僅局限在理論層面。漢末時期,民間人士在道家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道教,這是起源于本土的宗教,崇尚自然和諧和無為而治,在民間擁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幾乎遍布各地的城隍廟、土地廟等文化建筑都反映了這一點。其二,佛教。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道教,且極具民族特色。與道教相同的是,二者都追求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則;與道教不同的是,佛教思想本質上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理論,其核心是追求宇宙真理,主張“一切皆空”。其三,儒學。儒學思想與道家、佛教有所不同,它是一門內涵豐富的學問。從哲學層面上來看,它既包括了唯心主義,比如陸王心學,又包括了唯物主義,比如宋代理學。儒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內容,自漢代起就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王朝的指導思想,也被國人奉為圭臬。儒學的核心是仁與禮,這二字也被后世之人反復傳誦和弘揚,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兩大支撐點。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對仁的解釋是“克己復禮為仁”,即克制私欲、合乎禮節(jié)。當然,孔子所說的禮主要是指遵循貴賤等級,這一點要辯證來看。在當代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禮制早已超出了傳統(tǒng)的內涵,而逐漸演變?yōu)槲拿鞫Y節(jié)。
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公民文明素養(yǎng)密不可分
對于我國公民文明素養(yǎng)的培育,可以從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四個層面來分析。首先,個人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中國人歷來講究“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后人也因此會有三個半圣人(即孔子、朱熹、諸葛亮和曾國藩)的總結或評價。簡單來講,立德就是德行不虧,立功就是功在社稷,立言就是開宗立派。同樣的,作為公民,也應該在具備良好德行的基礎上,努力為國家和社會作出利索能力的貢獻,且其言論不求流傳后世,但也不應妖言惑聽。其次,家庭要小心教養(yǎng)子女。家庭教育是文明社會和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第一道防線,正所謂“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齊家”也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再次,公民文明素養(yǎng)的形成離不開國家的全面培養(yǎng)。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學校教育,自先秦時期就設有“庠序”等教育機構,秦漢以后更是與各地州縣遍設學校,這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換句話來說,學校是公民走出家庭之后的第二道防線,也是公民文明素養(yǎng)養(yǎng)成最重要的培育方式,“高校是大學生文明素養(yǎng)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陣地”。最后,除了個人、家庭和學校以外,社會的共同護養(yǎng)也是公民素養(yǎng)得以良好循環(huán)的基礎。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約里規(guī)是重要的社會公約內容,它對形成共同遵守的社會習慣具有非常強大的約束力和引導性。
三、結束語
其實,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公民文明素養(yǎng)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互為表里而又相互促進。一方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公民文明素養(yǎng)的歷史根基;另一方面,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會逐漸融入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當中,二者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中華民族核心文化內容。
參考文獻:
[1]歐陽中石.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征.紫光閣,2014,(05).
[2]王益宇.從文化結構反思中華文化特征.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
[3]石菊紅.大學生文明素養(yǎng)養(yǎng)成教育的路徑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4).
[4]陳曉旭.淺議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提升公民文明素養(yǎng)的意義.北方文學,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