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柱全
摘要:目的:探究小針刀治療骨傷科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納入328例患者,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與試驗組(小針刀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SF-S6、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SF-S6、VAS評分與對照組存在差異(P<0.05)。結論:小針刀治療骨傷科疾病療效顯著。
關鍵詞:小針刀治療;有效率;骨傷科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頸肩腰腿痛為臨床常見癥狀,多因軟組織慢性勞損以及無菌炎癥引發(fā),是以患病部位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為主的一類疾病[1]。中醫(yī)治療該疾病有顯著優(yōu)勢,其中小針刀療法為中西結合的一種閉合性松解,治療方式介于手術與非手術療法,特點為在采取小針刀在患者病變處進行切割,從而達到有效分離松解病變有害組織,止痛祛病目的[2-3]。為此,本次以骨傷科疾病患者為例,探究小針刀治療骨傷科疾病的臨床效果,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328例骨傷科疾病患者,2020-2為納入起始時間,2021-4為截止時間,病案室將患者資料錄入系統(tǒng)。不同治療方式分兩組(每組164例),常規(guī)治療為對照組,小針刀治療為試驗組。對照組中由男性89例、女性75例組成,年齡區(qū)間19~74(46.5±7.3)歲,患病部位:頸項部68例、上下肢部47例、腰背部49例;試驗組中由男性90例、女性74例組成,年齡區(qū)間18~75(46.5±7.3)歲,患病部位:頸項部69例、上下肢部46例、腰背部49例,兩組患者從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且≤75歲;②患病部位按壓時疼痛加重,或存在腫脹表現(xiàn);③認知功能清晰,溝通順暢;④對本次研究目的知曉,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③無法獨立思考,溝通受阻;④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消炎止痛藥物、中藥燙熨、貼敷、艾灸等治療方式。
試驗組給予小針刀治療,醫(yī)師在患者疼痛部位找到相應進針點,將小針刀向患者痛點肌腱、軟組織、關節(jié)間隙等部位刺入,注意在小針刀刺入的過程中,需在痛點以90°垂直角度刺入。刺入小針刀后,醫(yī)師行切割、減壓、松解、剝離等操作,直到患者痛點出現(xiàn)酸脹感覺為宜。將小針刀拔出后,適當處理患者痛點。
1.3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治療有效率,①優(yōu):5d內疼痛、腫脹消失;②良:6~10d疼痛、腫脹消失;③中:11~14d疼痛、腫脹消失;④差:15d以上疼痛、腫脹得以消失,有效率=(①+②+③)/n*100%;
(2)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S6量表,總分0~100分,分為四個維度,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佳;
(3)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指數(shù),采取VAS評分量表,使用1根長度10cm的游標尺,10個刻度,兩端分別是0、10分端,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疼痛劇烈,分數(shù)高,疼痛重。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分組數(shù)據(jù)輸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治療有效率以c2分析,SF-S6、VAS評分以t分析,α=0.05為分界值,低于則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
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見表1.
2.2 SF-S6評分
治療前,兩組SF-S6評分無差異性(P>0.05);治療后,試驗組SF-S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見表2.
2.3 VAS評分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無差異性(P>0.05);治療后,試驗組VA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見表3.
3 討論
頸肩腰腿痛為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xiàn),常見病為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筋膜炎、骨性關節(jié)炎等。引發(fā)頸肩腰腿痛的誘因有很多,但主要以軟組織急性或慢性勞損所致。除此外,軟組織受壓力壓迫或風濕性因素,都可能引發(fā)頸肩腰腿痛癥狀的發(fā)生,該疾病發(fā)生較為隱匿,無特異性。疾病發(fā)作時,疼痛感時重時輕。針刀治療此類疾病存在療程短、療效佳、費用低等優(yōu)勢,針刀屬于建立在微觀解剖學、立體、動態(tài)解剖學以及體表定位學基礎之上的閉合手術。同時也是結合西醫(yī)解剖學、中醫(yī)針灸、影像學等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為中西醫(yī)結合的新型療法。當患者機體因外傷或炎性反應對組織造成破壞后,機體修復過程中會發(fā)生粘連、痙攣,且受傷時自我保護機制會令組織處于收縮狀態(tài),從而將組織正?;顒臃秶拗疲罱K導致功能受限[4-5]。同時,損傷可造成體液潴留、干涸等征象,并令某一部位經脈發(fā)生阻塞,造成組織縱向或橫向的運動受損,以及引發(fā)上流體液潴留、下流體液干涸,最終導致骨傷疾病發(fā)生。骨傷科疾病的病理變化為粘連瘢痕,而針刀不僅可對粘連部位松解,還可解除瘢痕[6-7]。
本次結果中,試驗組治療有效率96.95%高于對照組87.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得出,小針刀治療骨傷科疾病療效顯著。同時,治療后,兩組疼痛指數(shù)均有所下降,但試驗組更為顯著,以及治療后,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由此提示,小針刀治療不僅可緩解術后疼痛,還可促進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分析可知,小針刀治療是通過手術方式將人體內力學平衡進行恢復,不同以往封閉療法。進針時會依靠針感對接觸的肌肉血管、神經韌帶等組織部位進行判斷,同時過程中選用最為恰當?shù)尼樀豆ぞ吲c手法,以及針對病因、病癥聯(lián)合治療,進一步達到提升治療療效,防止疾病復發(fā),改善預后目的[8]。
綜合以上信息,小針刀治療對于骨傷科疾病患者具有實施價值,可提升治療效果,減輕術后疼痛,同時提升生活質量,適用推廣,但因該術是在非直視下操作,故而操作者需對人體解剖結構詳細掌握,同時進針時應快速、準確。
參考文獻:
[1]顏炎, 何海軍. 針刀療法治療早中期股骨頭壞死臨床研究進展[J].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20, 026(001):73-76,80.
[2]閆志剛, 王元利, 施建鋒,等. 后路頸椎經皮全內鏡下髓核摘除術聯(lián)合小針刀技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近期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 2020, v.26(03):115-118.
[3]陸友新, 孔繁軍, 焦飛虎. 微鋼板內固定與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掌指骨骨折患者的療效對比[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9, 014(034):90-91.
[4]李嘉,? 王智慧,? 吳迪, et al. 間充質干細胞源性外泌體在骨科疾病治療中的作用與應用前景[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0, 024(025):P.4068-4072.
[5]葉肖琳, 馬英, 沈麗娟,等. “二點三線”針刀法治療187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9, 034(001):394-397.
[6]李勝, 胡慧. 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聯(lián)合中頻電療、小針刀治療交感型頸椎病伴高血壓患者效果觀察[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9, 47(05):85-87.
[7]佟穎, 邵忠林, 張偉平,等. 小針刀聯(lián)合雙合湯加減方治療痰瘀痹阻型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9, 016(021):163-166,188.
[8]賀志亮, 王德成, 張慧. 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結合小針刀松解治療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 2019, 025(006):991-997.
18465005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