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希臘人幸福觀的邏輯建構及其當代意義

    2022-03-18 04:21:31郝志軍
    關鍵詞:幸福觀古希臘德性

    郝志軍

    (蘭州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西方是馬克思主義的故鄉(xiāng),馬克思哲學的幸福觀汲取了西方倫理學的豐碩成果。他本人曾對古希臘哲學大加贊揚,并做出一系列理論概述。恩格斯也曾說過:“在古代希臘的哲學中幾乎可以找到以后歐洲各種哲學的胚胎和萌芽狀態(tài)?!盵1]因此,要重視對古希臘哲學家樸素幸福觀的研究。

    1 古希臘幸福觀形成溯因

    古希臘人的幸福觀受當時經(jīng)濟、政治和哲學思想的影響,并充分汲取了兩河流域和古埃及這兩個地區(qū)的文明成果,為此后兩千年西方倫理學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后世歐洲各國乃至全世界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

    1.1 古希臘人幸福觀形成的客觀條件

    首先,希臘半島位于歐洲大陸的東南部,三面環(huán)海,曲折的海岸線加上溫暖宜人的氣候,造就了發(fā)達的航海業(yè),催生了發(fā)達的對外貿(mào)易,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希臘人熱情外向的性格,最終促進了多種文化在希臘半島的交流融合。希臘半島物產(chǎn)豐饒的自然環(huán)境也為哲學家們思考世界、探討真理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

    其次,希臘的奴隸制民主為古希臘人幸福觀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希臘半島群山分割,一片片區(qū)域并立開來,逐漸形成了彼此獨立的城邦制國家,分別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在雅典、科斯林等實行民主政治的城邦,貴族們不再擁有絕對的文化特權,工商奴隸主、部分自由民也可以參與一部分政治決策,這為古希臘倫理思想的誕生和傳承提供了政治先決條件。再次,古希臘教育為理論研究提供人員保證。公元前8到6世紀希臘奴隸社會的發(fā)展,使一小部分人可以脫離繁重的勞動,專門從事文學和倫理學研究工作。此外,希臘各城邦之間的連年戰(zhàn)爭和城邦內(nèi)部的階級斗爭為哲學理論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參考素材,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亞》這些戲劇,都體現(xiàn)了奴隸主階層對幸福生活的熱切追求。最后,希臘哲學有獨特的思考和追問方式。古希臘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發(fā)源地,思想家們用理性的方式思考現(xiàn)實,追尋真理,因此,希臘半島在短短兩百年的時間里形成了觀點紛呈、學派林立的繁榮局面。

    1.2 古希臘幸福觀形成的理論基礎

    幸福作為個體的精神感受,它源于社會的發(fā)展,最終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動力。雅典著名政治家梭倫從他的政治改革出發(fā),首次對“幸?!边@一概念的范疇做了深入的理論探討,對物質(zhì)利益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當時希臘半島暴動起義不斷,城邦之間戰(zhàn)亂連年,梭倫時代的雅典社會正面臨著急劇變化。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喚醒人們的道德意識,梭倫提出一套幸福理論來為自己的政治改革服務。對于“怎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梭倫答道:“擁有最多的東西,把他保持到臨終的那一天,然后安樂地死去。”[2]梭倫第一次從物質(zhì)精神幸福的角度來解釋什么是幸福,他既看到了物質(zhì)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前提,同時又看到幸福并不是完全來自于物質(zhì)上的富足,還受到社會榮譽、為信仰而獻身等高尚精神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梭倫這一整套的幸福觀為之后幸福倫理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其社會改革服務。

    2 古希臘人幸福觀的邏輯建構

    梭倫作為“幸福倫理學”的偉大先驅(qū),第一次從物質(zhì)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角度來解釋什么是幸福。繼梭倫之后,古希臘的哲學家們開始思考幸福和人生這一主題,理性主義、快樂主義和德性主義幸福觀應運而生。

    2.1 快樂主義幸福觀

    享樂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是基本對立的,享樂主義提倡人們應追求感官和物質(zhì)上的快樂,因為人生來就有追求善、躲避惡的本能,人生活的目的就是無限多地追求快樂和盡量多地避免痛苦。享樂主義幸福觀的主要代表有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以及昔蘭尼學派。

    2.1.1 昔蘭尼學派——快樂就是目的

    蘇格拉底弟子眾多,在他去世后,持有不同觀點的弟子紛紛創(chuàng)立了不同的學派,昔蘭尼學派的“快樂論”和犬儒學派的“禁欲論”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昔蘭尼派認為快樂是任何生物的追求,同時它們在感受快樂的同時厭惡痛苦。希珀伯托斯在《論學派》中指出:“雖然快樂源自最丑陋的行為,但是它依然是善的?!盵3]他們主張,每個人都要竭力去尋求生活的快樂,即使這種快樂是從不光彩的手段中產(chǎn)生的。昔蘭尼派的創(chuàng)立者阿里斯底波正是靠這種幸福觀來生活,當時的人們稱這個為了享樂而不擇手段的人為“王家之犬”,以嘲諷其各種厚顏無恥的行為。

    昔蘭尼學派以感覺論切入,認為身體的享受遠比靈魂的安樂更重要,人的肉體所經(jīng)歷的痛苦才是真實的痛苦,正因如此,人們才對那些犯了錯誤的人施以肉體上的懲罰。昔蘭尼派不顧一切地追求享樂,認為這樣就可以獲得人生的幸福。這種觀點正是當時古希臘奴隸主、貴族階層生活的真實寫照,也為希臘后期歷代剝削者的奢靡生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2.1.2 德謨克利特——人應只追求高尚的快樂

    德謨克利特曾提出著名的“原子論”,即世界的本質(zhì)形態(tài)是原子。他認為:“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是由原子構成的,只不過構成靈魂的原子更加精細和活躍一些?!盵4]在這個哲學基礎上,德謨克利特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義幸福觀,他認為幸福與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寡無關,它真實地存在于靈魂之中,存在于物質(zhì)世界之中。他不像昔蘭尼派片面地將快樂歸結為物質(zhì)和肉體的享樂而排斥任何精神的滿足。相反,他從原子論和人的構成出發(fā),把人看作一個由物質(zhì)和精神組合起來的物質(zhì)實體,自然而然地,人也就有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需要。

    不止于此,德謨克利特還將物質(zhì)和精神幸福按照等級劃分開來。他認為,感官的快樂稍縱即逝,是必需的,也是低級的;精神的快樂才是長久不變的,同時也是高級的。感官的享受產(chǎn)生于原子的劇烈震動而難以持久,而精神的享受是在原子輕柔、長久的震蕩中產(chǎn)生的,這種快樂是長久的、寧靜的,并且不會使人的身體感到疲憊。德謨克利特如此重視精神的享受,是因為他認為人的快樂應超越動物的需求,不能僅僅局限于滿足基本需要。這種形而上的思想在如今來看依然十分深刻。

    2.1.3 伊壁鳩魯——快樂是肉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不受干擾

    伊壁鳩魯將倫理學作為自己哲學的中心,他曾試圖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解釋一切幸福問題。他生活的希臘晚期社會政治嚴重混亂、經(jīng)濟衰退,這使伊壁鳩魯?shù)男腋S^發(fā)生了一種復雜的變化:倫理學的研究重點從探討個人道德的完善轉(zhuǎn)為探討如何尋求個人內(nèi)心的寧靜,這也成為伊壁鳩魯在哲學上探討的重點。他認為人生的全部歸宿和最終目的就是快樂,“肉體不必承受痛苦以及心靈愉悅、沒有紛擾”是他認為最簡單的快樂。值得注意的是,伊壁鳩魯對快樂的定義并非只停留在“享樂”這一表面,他認為人并非要選擇所有的快樂,有時反而要學會主動放棄很多快樂。

    伊壁鳩魯突破前人觀點,同時將物質(zhì)和精神作為定義快樂的依據(jù),這決定了他與享樂派的根本區(qū)別。為了使他的觀點不被人誤解,塞涅卡在伊壁鳩魯關于幸福的探討中為他作了理論上的說明,根據(jù)他的說法,伊壁鳩魯?shù)谋疽馐墙虒藗兿硎苌睿瑫r也要遵循自然之法。因而,在實踐中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他觀點中的“快樂”與昔蘭尼派的“享樂”并非同一含義,但他的幸福觀仍然難逃被統(tǒng)治階級扭曲和利用的命運。

    2.2 理性主義幸福觀

    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們反對過分地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和滿足,認為只有用理性的思維方式才能追尋真理和找到幸福,代表性人物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2.2.1 蘇格拉底——幸福是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最早將關于道德倫理的研究納入到哲學體系,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倫理哲學”。他認為,人們要想獲得幸福,一定要先“認識自己”,并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把人們心中的善的知識誘發(fā)出來”[5]。不知道善是什么的人,就無法做出善的行為;惡行只是出自本能,來源于人的愚昧無知。蘇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識”便概括了這一觀點。此外,他的幸福論主張人們追求靈魂的安寧愉悅,將“克服欲望”作為人們追求幸福的另一前提。當一個人沉迷某種享樂的時候,他的一切都只受這種欲望的驅(qū)使,成為享樂的奴隸??傊?,蘇格拉底的幸福觀始終倡導人們重視社會道德的功能,鼓勵人追求知識,反對沉迷享樂。

    由于蘇格拉底將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作為其幸福觀建立的基礎,所以他的幸福論帶有明顯的禁欲主義色彩。他將物質(zhì)和精神的幸福徹底分開,企圖使人獲得理性的幸福,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他想讓人得到幸福的同時也剝奪了它;他想要讓人認清自己卻先讓人自身變得模糊。蘇格拉底的這種帶有十分明顯的宗教色彩和禁欲主義傾向的幸福論,為希臘后期一些學派的幸福觀奠定了基礎,如蘇格拉底的弟子們所創(chuàng)立的斯多葛派和犬儒學派,特別是中世紀的禁欲主義甚至以此作為其直接理論來源。從這些角度來看,他的幸福觀在西方倫理史上是有奠基意義的。

    2.2.2 柏拉圖——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

    蘇格拉底的概念論被他的一些弟子直接繼承,因此在幸福問題上也做到了一脈相傳。作為一名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將靈魂作為自己理論的聚焦點,提出人的靈魂的和諧狀態(tài)就是幸福。他提出,人的靈魂由三個部分組成:理性、情欲和意志。如果一個人能用理性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情欲,且德行普遍被人信服,就相當于御者駕馭良馬,靈魂必然會得到升華,更易到達不朽的境界。不可否認的是,其理論中包含的關于道德、快樂、痛苦的內(nèi)容為中世紀幸福倫理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基本遵循。

    與德謨克利特的快樂主義幸福觀對立,柏拉圖認為沒有經(jīng)過理性的思考,快樂就無從談起。在《蒂邁歐篇》中,他提到:“人生來就有兩種欲望——一種是為身體謀求食物的欲望,另一種是為我們這個神圣部分(頭部)謀求智慧的欲望?!盵6]他將人的靈魂和肉體完全分開,認為只有熱愛真理和追求智慧的人,才能獲得不朽的力量,最終得到至高無上的幸福。由于柏拉圖極力想要為他的理想國開辟一條理論通途,于是便把幸福上升為整個國家的普遍意志,即幸福不再是任何一個個人或是一個階級的幸福,在人人團結、各司其事的理想國,公民必須放棄私欲,不再追逐享樂,以此來實現(xiàn)整個國家最大的幸福,因而逐漸向禁欲主義靠攏。柏拉圖將幸福和國家意志聯(lián)系起來,這種解釋雖然符合社會期盼,但仍是其奴隸主階級政治意志的體現(xiàn)。

    2.3 德性主義幸福觀

    德性主義將古希臘幸福觀的研究推入高潮。亞里士多德作為希臘德性主義幸福觀的集大成者,人們公認他對幸福問題的研究是最多的,后期德性主義的代表以及斯多葛學派詮釋了如何通過“反思和克制”來獲得幸福。

    “至善即是幸?!笔莵喞锸慷嗟聜惱韺W中最重要的觀點之一。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到:“每種技藝與研究、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是以某種善為目的的?!盵7]由此他將“善”推及至宇宙萬物,即世間所有事物都將“善”作為自身存在的目的,而最高的“善”就是幸福的所在。此外,亞里士多德把德性和實踐并列起來,將它們作為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他認為,幸福必須通過實踐來獲得,“德性是合乎理性品質(zhì)的活動”[8],而幸福又是合乎德性的活動,所以我們必須在理性的德行活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最后,亞里士多德還提出幸福的實現(xiàn)要遵守“中道原則”。所謂中道,可以理解為“中庸、適中和適度”,若想達到幸福的標準,就要學會克制、忍耐、節(jié)制以及保持中庸,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做到既不過分,又不缺乏,中庸適度。

    辯證地看待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的幸福觀是積極的,它啟迪人們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遠大的目標,并為此克服一切困難,在有限的人生中努力地去踐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其次,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要通過實踐的方式去追求幸福,這糾正了某些理性主義幸福觀的唯心主義傾向,他將幸福重新拿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且使它成為可感知的對象。再次,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原則,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衡量幸福準則的天平,使人們對所追求的幸福有了更多的積極性和合理性,也增強了實現(xiàn)幸福的具體性和實踐性。

    但是受到當時客觀現(xiàn)實和歷史條件的制約,這種幸福觀難免有其局限性。首先,德性的作用被過分夸大,這使人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為善而善”的異化現(xiàn)象,這就與亞里士多德理論的初衷完全違背了,所以要想達成真正的善就更為困難。其次,現(xiàn)實社會不同于理想社會,它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在社會生活中,正直善良、擁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就能生活幸福。正所謂“好人難當”,善良的人往往會受到侮辱、嘲笑,甚至打壓。最后,他對“中道”的說明缺乏清晰的解釋,亞里士多德并沒有給出這一原則可以判斷的標準和依據(jù)。這就使德性的參考標準變得十分模糊,人們也就很難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找到判斷幸福的明確標準。

    3 古希臘人幸福觀的當代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對幸福觀的先創(chuàng)性研究是世界文化的瑰寶,這些偉大的思想不僅影響了西方幾千年的歷史,而且對當今中國社會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快樂主義、理性主義能幫我們理順物質(zhì)幸福與精神幸福的關系;德性主義啟發(fā)我們重視道德建設對幸福的提升作用。

    3.1 有利于助推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在幸福中的辯證統(tǒng)一

    生產(chǎn)力的進步是人類千百年來的不懈追求,是一切精神生活存在的前提。我們對古希臘幸福觀的深入解讀,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物質(zhì)幸福和精神幸福之間的辯證關系。具體來說,人類不斷創(chuàng)造出滿足自身需求的生活資料和生產(chǎn)資料,使得自身有更多時間和機會享受生活,但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幸福并不等同。然而,從經(jīng)濟角度出發(fā),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享有尊貴的社會地位、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據(jù)此,部分人不擇手段去攫取財富,傾盡時間去享樂。他們沒有意識到,物質(zhì)的富足并不能化解全部的不幸,有時反而會帶來巨大的災禍。正如德謨克利特所說:“當一個欲望得到滿足之后,更大的欲望會接踵而來、侵襲而來,這種源源不斷的空虛感會使他們變得貪得無厭、無法自拔。”[9]

    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居民收入穩(wěn)步增長,人們比過去更重視當下的物質(zhì)獲得,社會中所謂的能帶來幸福的“物質(zhì)標準”也在提高。往往幸福會隨著財富的增加而減少,如少部分掌權者囿于權財交易,個人的財富顯然增加了,但內(nèi)心的擔憂使得他們終日精神緊張,這不能稱之為幸福。除了物質(zhì)上的“獲得感”越來越少,社會幸福觀念對其必需的精神需求仍重視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物質(zhì)仍然是幸福生活的必需,我們并不能完全否定物質(zhì),由于人與動物的“幸?!庇兄举|(zhì)區(qū)別,所以人的幸福必然要超越“基本滿足”這個標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總要求,強調(diào)我們要堅守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幸福的實現(xiàn)”是讓中國人民成為物質(zhì)殷實且肩負理想的人民;從個人角度講,“幸福的條件”是堅持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發(fā)展,只有這兩者高度統(tǒng)一時,中國人民才能真正邁入幸福。

    3.2 有利于發(fā)揮道德對幸福體系的建構作用

    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家是最早走進倫理智慧殿堂的愛智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塞涅卡等都先后在自己的理論中強調(diào)了“德性”的重要性。他們有的將道德神化,有的力圖將道德滲透到每個人平凡的生活中。梭倫曾說過:“作惡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窮。但是,我們不愿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10]反觀當下,有些人為了財富不顧倫理道德,有些人為了“五斗米”折腰而放棄原則。那些無視輿論道德的人即便獲得物質(zhì)利益,但其內(nèi)心無止境的欲望使得他們無法獲得純粹的幸福。概而言之,即便幸福的獲得是以物質(zhì)為前提,但德性依然是其必然要經(jīng)歷的過程。故對古希臘幸福觀的解讀,不僅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社會教化作用,而且有助于理清集體道德與個體幸福的關系。

    在古希臘哲人的思想史中,道德追求和物質(zhì)追求是互為前提、彼此促進的。理性主義認為幸福就是“認識你自己”,擁有智慧是擁有道德的前提,因為擁有智慧的人才能夠?qū)κ聦嵶鞒隼硇缘呐袛?,這個思想也許缺乏一定的思辨性,但是它對推動西方倫理思想的發(fā)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由于“無知”而導致的悲?。簾o視倫理道德,不擇手段去傷害他人來滿足一己私欲;缺乏堅定信仰,藐視法紀貪贓受賄,最終面臨公正的審判。事實一次次證明,缺乏理性和智慧的人無法獲得幸福。為了加強道德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11]作為當代青年,應更加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哲學思想的浸潤,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對事情保持清晰、理性的判斷,不被他人的言論左右,守住本心,做一個有智慧、有理性的人。

    3.3 有利于更好服務當下的奮斗幸福觀

    解讀古希臘的幸福觀,可以清晰認識到:幸福不是片面的滿足,而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高度統(tǒng)一,它包含了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yè)的熱情和榮譽感、對他人乃至社會的關懷。此外,幸福作為一個終極價值,不是具體的概念,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需要持久地理解和感知。換句話說,幸福只有進行時,而沒有完成時,“它不是確定的價值,而是動態(tài)的價值?!盵10]我們只能從幸福本身去追求它,而不是從其他的方面,惟有保持這種本心,我們才能找到幸福的真諦。因此,認真解讀古希臘的幸福觀,對我們塑造健康的幸福觀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需要共產(chǎn)黨人自覺帶領人民群眾在奮斗中謀幸福。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奮斗幸福觀”,“倡導人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與道德觀,并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12]同時,習近平主席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盵13]古希臘幸福觀中的理性主義、德性主義能夠與馬克思從勞動價值出發(fā)的幸福觀深入融合,形成包容性更廣、凝聚力更強的社會主義幸福觀,為“奮斗幸福觀”增添更鮮亮的底色?;诖?,我們要借鑒和吸收古希臘幸福觀,以此來厚植和培育社會主義幸福觀,牽住中國社會的“興奮神經(jīng)”,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動力。與此同時,要謹防西方不良幸福觀的入侵和滲透,嚴防以“唯心主義幸福觀”為噱頭的邪教毒瘤,提防借助傳統(tǒng)觀念死灰復燃的封建糟粕。此外,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軟實力的來源與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密不可分,在“兩個大局”的國內(nèi)外背景下,政府要更加重視人民的幸福感,加快建立和健全幸福哲學體系。

    猜你喜歡
    幸福觀古希臘德性
    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與實踐智慧
    西部學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亞子書法
    從德性內(nèi)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璀璨的古希臘藝術
    淺談高職院校“奮斗幸福觀”教育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40
    第五回 熱愛“實用而宏大”的古希臘人
    藝術啟蒙(2018年11期)2018-12-04 05:31:06
    古希臘人眼中的世界
    探索科學(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倫理學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關于導演古希臘戲劇的思考
    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
    學習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万年县| 泌阳县| 门头沟区| 秀山| 吴旗县| 双鸭山市| 民县| 荔波县| 和平区| 元氏县| 齐齐哈尔市| 利津县| 静乐县| 友谊县| 肇东市| 建平县| 吉水县| 木兰县| 商都县| 呈贡县| 始兴县| 宜宾市| 乐至县| 石屏县| 拉萨市| 化州市| 谢通门县| 临桂县| 三门峡市| 综艺| 辰溪县| 青川县| 仪征市| 兴城市| 楚雄市| 安新县| 独山县| 宣化县| 和龙市| 剑阁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