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詩彥
摘要:“聽、說、讀、寫”是學好語言的四個途徑,同時也是語言的四個重要功用。這四者之間相互獨立,又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聯(lián)系。本文結合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就“主題式”課外拓展閱讀進行簡要分析。新課改提倡學生“少做練習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1]。蘇霍姆林斯基(蘇聯(lián))說:“我始終堅持相信書籍對孩子的教育力量”。部編語文教材第一次在教學體制內引入課外閱讀,并強調了“三位一體教學結構”——“先教讀,再自讀,再課外閱讀”。以下就小學生閱讀現狀,“主題式”的由來與發(fā)展,以及相關拓展閱讀進行簡要分析,以供廣大教育同仁參考借鑒。
關鍵詞:部編語文教材;小學生;主題式;閱讀教學;實踐
一、當前小學生閱讀現狀分析
(一)語文教學與“無暇閱讀”
誠然,教師、家長均知道閱讀的重要意義,并且也一直鼓勵學生進行閱讀。但在中考和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考試成績當仁不讓地成為最終的教學評價標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無奈地承受著教學壓力。同時,語文課業(yè)負擔與教學任務的繁重,讓很多教師疲于應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從拼音到字、詞、句、段、文,都是教師教學的重點。閱讀逐漸變成偏居一隅的“怪物”,即便在教學過程中,也無法開展針對性地閱讀,更無暇兼顧課外拓展閱讀。另外,小學生有效注意的時間較短,且意志力不夠堅強,無法保證每天進行大量的內外閱讀。受以上各種因素影響,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很難提升。
(二)有限的時間造就的“碎片閱讀”
“碎片”引自計算機語言,在這里指的是“閱讀時間”與“閱讀內容”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小學生缺乏大時段的閱讀時間,絕大多數閱讀是“擠”出來的時間,如:飯前、睡前。此外,閱讀內容碎片化是指小學生多以單篇、節(jié)選等閱讀內容為主,而非整本書的閱讀[2]。加之小學生缺乏“行動自由”,且無法判斷哪些讀物更適合自己,只能被動完成“書來伸手”的閱讀。殊不知,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數據無法替代經典讀本,從而降低了閱讀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部編教材進行了有效的調整,如: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就是很好的嘗試。以小學一年級教材為例,各單元都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專欄,旨在通過此類活動完成幼小銜接,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讀書興趣。
二、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由來與發(fā)展
主題式閱讀源于“主題教學”,該思想是在西方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誕生的。其核心思想是以某一“主題”為軸,開展一系列教學內容,是學科重新整合的過程。“主題式”閱讀強調了目標的達成,達成路徑就是課內和課外。采取“主題式”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包括學生的天下情懷、完整人格,具體到語文素養(yǎng)則簡單分為“三個一”,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此外,“主題式”閱讀整合了課內和課外兩個目標,這里我們提出“大單元”概念,即:以教材為基礎目標,以課外閱讀為“拓展”目標,兩個目標的整合就是“大單元”。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把握課程目標,以此為基礎,結合學生特點、學段目標與單元內容,設定出科學的單元目標。
通俗地講,“主題式”閱讀就是不拘泥于教學范圍,通過橫向和縱向拓展,從更大范圍內完成有效閱讀。該思想充分體現了整合性理念,是教學實踐的“舉一反三”。
三、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設計思路
(一)認真分析語文教材
本文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為例,就相關問題進行剖析闡述。教材更強調多層次語文知識的展示,編寫宗旨是“夯實基礎,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素質”;不同單元均體現了“語文要素”、“人文主題”這兩個核心理念。本冊教材包括了七個閱讀單元,各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包括:動作詞匯的積累與使用、談感受、借助課文理解詞語含義、體會課文道理、掌握文章內容、情感體驗、復述課文;從人文主題編排來看,則包括“大自然”、“童年生活”、“祖國美”、“道理”、“偉人”、“和諧相處”等。
如果以閱讀素養(yǎng)劃分,二年級上冊語文則包括了1個識字單元(4篇文章),以及7個閱讀單元(24篇文章)。同時還包括8個學習園地和4篇口語交際課文。所有課文均突出了“學生興趣”,主要體裁為故事、童話、自然等不同領域。可以說,這些課文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并且妙趣橫生。從這些課文來看,本身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有助于課堂內外的“互動”,并且更強調小學生的自主閱讀和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教材整體看,很好地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糅合在一起,若運用得當則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階段發(fā)展特征
小學低段學生仍然“懵懂無知”,他們更喜歡色彩鮮艷的物品,更喜歡具有童話色彩的故事,同時他們在專注力方面仍然有待提升。針對該階段的小學生,我們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相關教學活動要銜接有序,內容和實踐安排應該恰到好處。以閱讀識字教學為例,小學低段學生僅僅需要掌握1600左右漢字;但實際上,到2年級結束時多數學生能夠掌握2500左右的常見漢字[3]。當然,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日常檢測工作,針對識字量較少的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同時還可以開展教學創(chuàng)新,例如:借助小組合作開展學習幫扶,由此完成“不求知識同一,力求自主創(chuàng)新”。
對于小學低段學生而言,我們應強調引起興趣和培養(yǎng)興趣,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樣有助于快速、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同樣以二年級上冊語文為例,該教材編入大量童話、寓言,若采取課本劇表演或分角色朗讀,能夠很好地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出學生的參與感。
四、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實踐
(一)把握背景,分析教材學情
1.認真分析教材
以下就部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一單元為例進行分析。該單元選取了三篇課文,即:《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還包括:口語交際和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從三篇課文來看,都具有科普性特征,第一篇屬于動物學范疇;第二篇屬于物理學范疇;第三篇則屬于植物學范疇。但三篇文章均配有好看的插圖,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時,課后閱讀也都以本單元為核心,突出了熱愛大自然的童真情趣。
2.認真分析學情
進入小學二年級后,大家已經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隨著識字量和閱讀量的增加,大家開始掌握了一些閱讀技巧。但因積累不足或思維能力仍有待提升,還需教師認真對待,合理誘導。為了更好的閱讀,還要鍥而不舍地夯實識字、寫字基礎。同時,結合閱讀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知識性、趣味性的情境,旨在借助輕松的氛圍鍛煉學生的思維。
(二)“走進”文本,甄選文本主題
1.教材單元主題分析
本單元三篇課文中,《小蝌蚪找媽媽》是科普童話(小蝌蚪在鯉魚、烏龜的幫助下找到了媽媽,這個過程也是它生長的過程);《我是什么》同樣是科普童話(以擬人的修辭方法,闡述了水的三種形態(tài),以及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植物媽媽有辦法》屬于科普詩歌(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不斷繁衍的“小竅門”)。這三篇文章讓小學生們學到了很多神奇的自然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如:小蝌蚪主動探索)。同時,有效的“利用”了小學生的獵奇心理,讓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激發(fā)出探索大自然的欲望。通過閱讀學習,大家產生了熱愛大自然,樂于探索自然奧秘的主觀意愿。
2、扣住主題拓展閱讀內容
拓展閱讀內容要保證“主題”時刻存在,且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之間要存在一定的“呼應”。仍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在完成該課教學的同時,我們可以引入《小蝌蚪》(經典童謠)、《毛毛蟲尋親記》(童話)、《好餓的毛毛蟲》(童話)、《小騾子找媽媽》(童話)以及《兩個名字》(兒童詩)。我們可以將《小蝌蚪》作為導入閱讀內容;將《毛毛蟲尋親記》作為課內拓展內容;將《兩個名字》作為本節(jié)課的小結。在課下,我們安排小學生閱讀《好餓的毛毛蟲》以及《小騾子找媽媽》。這樣既能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的字詞和文章大意,還能做到知識的有效拓展和延伸。針對《我是什么》一課,我們可以選擇《看云識天氣》(氣象諺語)作為導入閱讀內容,另選課內拓展文章(如:《水媽媽的孩子》),還可以選《一滴水的故事》作為課外閱讀讀物。
3、課外拓展閱讀
以《毛毛蟲尋親記》這一課外拓展閱讀文章為例。我們以《小蝌蚪找媽媽》作為鋪墊:小蝌蚪找到媽媽以后,它變成了小青蛙。這時候,我們去看看森林里的毛毛蟲有什么變化吧。小學生們的思緒隨著教師的故事“飛”向大森林,并且想毛毛蟲的媽媽又是誰呢?教師及時進行引導“毛毛蟲的媽媽會是誰呢?”“它在找媽媽的時候,身體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在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下,大家按照抽絲剝繭的思路,最終和教師一起“發(fā)現”,原來毛毛蟲的媽媽竟然是蝴蝶。課下,安排小學生閱讀《好餓的毛毛蟲》和《小騾子找媽媽》,大家同樣會帶著問題進行探索式閱讀,從而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結束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各學校都倡導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提倡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量。這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事必躬親,而采用“主題式”閱讀模式就是很好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淑華.把握教材特色提升閱讀素養(yǎng)——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低年級閱讀教學實施建議[J].考試周刊,2020,000(025):59-60.
[3]朱小琳.部編小學語文低年級主題式單元閱讀教學課例探究[J].語文課內外,2019(32):190-215.
201950170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