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昭 李薇 易永忠 歐玨 吳建云 袁悅 夏帆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人民醫(yī)院超聲診斷科 (江西 萍鄉(xiāng) 337055)
內容提要: 目的:討論頸動脈超聲篩查在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15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患者作為實驗組,同期健康體檢者150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腦卒中形成危險因素。結果:實驗組吸煙史、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下肢動脈疾病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獨立危險因素為:下肢動脈疾病、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實驗組的頸總動脈左側內徑(t=373.78,P=0.00)、右側內徑(t=23.76,P=0.00)、頸內動脈顱外段左側內徑(t=11.51,P=0.00)、右側內徑(t=72.39,P=0.00)均窄于對照組(P<0.05)。結論:下肢動脈疾病、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均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頸動脈超聲診斷不僅能夠幫助臨床醫(yī)生了解患者血管的狹窄程度,還可顯示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利的參考依據。
由于近年來人口漸趨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心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增加,并且發(fā)病的年齡趨于年輕化,對中老年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導致生活質量不斷下降[1]。腦卒中的發(fā)生不僅與血管狹窄程度息息相關,還與患者頸動脈狹窄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患者的頸動脈狹窄時,就會增加患者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引發(fā)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的關鍵危險因素,在其發(fā)生與進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2]?;诖?,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15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患者與同期健康體檢者150例,均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并討論導致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現(xiàn)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15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患者作為實驗組,同期健康體檢者150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腦卒中形成危險因素。實驗組男68例,女82例,年齡50~76歲,平均(65.52±2.23)歲,體重45~65kg,平均(56.15±4.20)kg,文化水平:23例小學及以下,45例初中,58例高中,24例大專及以上;對照組男72例,女78例,年齡50~76歲,平均(65.36±2.52)歲,體重46~65kg,平均(56.18±4.24),文化水平:22例小學及以下,46例初中,57例高中,25例大專及以上,一般資料比較,P>0.05。
兩組均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患者頸部,探頭頻率為10MHz,掃查患者的頸部,首先實施二維超聲檢查,即縱切面、橫切面掃描,左側掃描開始位置為主動脈弓,右側掃描開始位置為無名動脈分叉位置,對頸總動脈遠端、中端和近端逐漸觀察,并對頸內動脈的近、中、遠端和境內外動脈分叉和頸外動脈的分支和主干。之后對頸動脈球部結構(3層)、ICA近端和頸總動脈繼續(xù)觀察,即外、中、內膜厚度。對動脈硬化斑塊與否進行觀察,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對血流情況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對椎動脈、鎖骨下動脈斑塊、ICA、頸動脈球部、雙側頸總動脈、阻力指數、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張末期血流速度記錄,對動脈狹窄程度計算。頸動脈狹窄判定標準:重度狹窄:血管狹窄>70%;狹窄程度<50%:PSV:125cm/s以上,EDV:40cm/s,血管內徑減少率50%以下,ICA/CCA在2以下;狹窄程度50~70%:PSV:125~230cm/s,EDV:40~100cm/s以下,血管內徑減少率50%及以上,ICA/CCA在2~4范圍;狹窄程度≥70%:PSV:230cm/s以上,EDV:100cm/s以上,血管內徑減少率50%及以上,ICA/CCA在4以上;正常:PSV在125cm/s以下,EDV在40cm/s以下,ICA/CCA在2以下。
(1)比較兩組吸煙史、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下肢動脈疾病的比例;(2)Logistic回歸分析腦卒中形成危險因素;(3)對比兩組血管內徑。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實驗組吸煙史、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下肢動脈疾病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下肢動脈疾病、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均是腦卒中形成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Logistic回歸分析腦卒中形成危險因素
實驗組的頸總動脈內徑左側為(4.07±0.03)mm,右側為(5.47±0.08)mm;頸內動脈顱外段內徑左側為(5.13±0.06)mm,右側為(4.03±0.12)mm。對照組患者的頸總動脈內徑左側為(7.85±0.06)mm,右側為(7.78±0.64)mm;頸內動脈顱外段內徑左側為(5.29±0.07)mm,右側為(5.38±0.03)mm;兩組患者之間的頸總動脈左側有明顯差異(t=373.78,P=0.00),右側有明顯差異(t=23.76,P=0.00);頸內動脈顱外段內徑左側有明顯差異(t=11.51,P=0.00),右側有明顯差異(t=72.39,P=0.00)。實驗組的頸總動脈內徑、頸內動脈顱外段內徑明顯窄于對照組,P<0.05。
腦卒中是臨床上十分常見,并且具有較高危害性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同時也是一種具有突發(fā)性、進展迅速的腦缺血性或腦出血性疾病。據相關臨床研究報告,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作為以老年人為主要發(fā)病群體的腦卒中疾病致死率已位居榜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腦卒中患者在發(fā)病期間所引發(fā)的并發(fā)癥較多,比如會導致腦水腫與顱內增高、在梗死后會發(fā)生出血性轉化、可引發(fā)癲癇或肺炎等疾病,同時還可能導致排尿障礙、尿路感染、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問題。關于腦卒中的病因,相對復雜,具有多樣性,比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大多因顱內外動脈的狹窄和閉塞腦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因素、血液學因素、炎癥、感染、紅斑狼瘡、結節(jié)性大動脈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因素所致;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大多與動脈瘤、腦動脈畸形、外傷等因素有關。一旦腦卒中發(fā)病,那么時間便是生命,通常情況下在短時間內接受及時、對癥的治療,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該類患者的致殘或致死幾率,尤其是對于急性期的患者,需要及時予以用藥或采取手術的方式施治,以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采用科學、有效地篩查或診斷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腦卒中高危人群,通過各項篩查技術能夠更全面的了解腦卒中高危人群當前狀況,進而將腦卒中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近年來,受頸動脈狹窄因素所致的心腦卒中的發(fā)生率逐年遞增,有著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頸動脈病變主要通過血管內皮損傷、形成粥樣斑塊導致血管發(fā)生不同程度狹窄,患側腦血流量明顯減少,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引發(fā)缺血性腦血管疾病[3]。有關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中老年患者并發(fā)腦卒中的主要原因[4]。國內外研究顯示,約1/5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頸動脈狹窄所致,說明頸動脈狹窄是腦卒中的高危因素[5]。但實際臨床中,大多數患者在發(fā)生頸動脈狹窄后并無明顯癥狀,這給臨床診治帶來一定難度。
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可分為以下兩種:(1)斑塊碎片或狹窄處血栓沖擊到顱內動脈而引起的短暫性鼻塞;(2)頸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狹窄引發(fā)側支循環(huán)出現(xiàn)不良灌注情況,導致腦梗死的發(fā)生[6]。因此,早期的頸動脈狹窄對于患者病情的診斷與治療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醫(yī)療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超聲診斷被廣泛地應用到了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診斷當中,不僅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患者的動脈狹窄情況,還可鑒別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觀察到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7]。此外,采用超聲診斷所獲取的影像清晰度與分辨率較高,可準確測量患者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對硬斑與軟斑進行有效的鑒別,還可幫助臨床醫(yī)師判斷患者的頸動脈狹窄范圍與程度,具備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8]。因此,頸動脈超聲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高效、可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在臨床獲得廣泛應用。雖然頸動脈超聲檢查是檢測頸動脈狹窄的常見檢測手段,但在常規(guī)人群篩查中的使用率及群眾的認知程度較低,因此臨床研究中需要重點分析動脈粥樣硬化已經導致的全身某些血管損傷情況,從而探討頸動脈狹窄與下肢動脈狹窄及冠狀動脈狹窄之間的相關性,并為腦卒中高危人群的篩查提供數據[9]。根據本文的研究顯示,下肢動脈疾病、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是導致患者發(fā)生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且部分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上述類型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狹窄的情況顯著高于其他人群[10]。分析其中原因在于:對于血管狹窄患者而言,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代謝異常等因素會對患者的血管造成損傷,且上述因素所造成的損傷會進一步加重患者血管內膜損傷,導致患者發(fā)生斑塊與狹窄的情況[11]。因此對于冠心病與下肢動脈疾病等患者而言,該類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頸動脈狹窄的情況,是腦卒中的高發(fā)人群。因此,在臨床中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強上述人群的篩查,加強臨床診斷,從而保障患者的身心安全,提高生存質量[12]。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篩查能檢測出患者的頸動脈狹窄情況,對腦卒中高危人群的篩查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