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亮 張 洋 孫思凡
(1.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醫(yī)科,遼寧 大連 116000;2.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遼寧 大連 116000)
1.1 一般資料 2017 年9 月—2018 年10 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中隨機抽出80例,將其分為治療組40 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齡19~57 歲,平均(38±0.5)歲);病程1~7 d。對照組40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6~58 歲,平均(37±0.5)歲;病程1~7 d。2 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2]診斷標準制定。(1)發(fā)病前多有感寒受涼、熬夜勞累,少數患者于發(fā)病前1周內可出現耳內疼痛或面部不適等前驅癥狀表現;(2)急性或亞急性發(fā)病,出現一側周圍性面癱,臨床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揚眉蹙額,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露齒,口角歪向健側,鼓氣時患側口角漏氣等癥狀表現。
1.3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研究所納入患者均為急性期,且發(fā)病1~7 d 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1)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癱,如腦血管意外、帶狀皰疹、慢性中耳炎、腮腺病變、外傷、中樞性面神經炎等患者;(2)對維生素B1、B12、阿昔洛韋及激素類藥物過敏或有禁忌證的患者;(3)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糖尿病(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或伴有糖尿病合并癥)、心腦血管疾患(房顫、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動脈瘤及卒中病史等)、高血壓?。ǚ旨墳? 級或分層在高危以上)以及嚴重心功能、肝功能、腎功能等重要臟器功能受損;(4)妊娠期或哺乳期或有妊娠計劃者。
1.5 病例剔除和脫落標準(1)在臨床觀察過程中,自行退出、出現不良事件不適合繼續(xù)觀察,臨床材料收集不全,未按要求配合治療者;(2)周圍性面神經炎靜止期、恢復期患者。
1.6 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 醋酸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日30 mg 口服,3 d 后減量為日20 mg,口服7 d 后停藥。維生素B1針劑100 mg(天津金耀,國藥準字H42020026)及維生素B12(廣西梧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0119)針劑500 μg,肌肉注射,日1 次,持續(xù)用藥1 周。
1.6.2 治療組 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增加:(1)電針治療取穴:翳風、絲竹空、攢竹、睛明、地倉、太陽、合谷、內關、水溝、牽正穴。隨證配穴:閉目皺眉困難加陽白、四白、顴髎穴;鼻唇溝變淺加迎香、素髎穴;口角歪斜加地倉透刺頰車、承漿穴。電針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采用0.35 mm×40 mm 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華佗牌無菌針灸針),各穴采用透刺或斜刺法,得氣后選取6~8 個穴,分別連接上海醫(yī)用電子儀器廠生產的G-6805 電針治療儀,選用疏波,頻率為15 次/min,電流量以肌肉出現節(jié)律性收縮、局部皮膚發(fā)熱,患者自我感覺承受度為宜,治療20~30 min/次,每日1 次,連續(xù)治療1 周。(2)應用阿昔洛韋(浙江亞太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811)針劑5 mg/(kg/d),靜滴,日2 次,連使用1 周。
1.7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完全消失,面部表情肌的運動功能恢復正常,左右面頰對稱,觸覺、溫覺、痛覺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明顯改善,面部表情肌的運動恢復正常,觸覺、溫覺、痛覺明顯改善;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面部外觀基本恢復正常,觸覺、溫覺、痛覺明顯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無明顯改善或進一步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8 觀察終止標準 臨床研究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如過敏、血壓及血糖升高者;研究期間受試者出現嚴重并發(fā)癥或病情惡化,需采取緊急措施者;受試者中途提出退出臨床研究;患者不合作,不服從治療方案計劃。
1.9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0%(36/40)高于對照組75%(30/40),2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 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周圍性面癱指口唇歪斜于一側,而眼不能閉合,本病始見于《黃帝內經》,被稱為“口喎”“口僻”。張仲景稱之為“喎僻”,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稱之為“風口喎”。唐代以后,始有“口眼歪斜”之稱,如明代醫(yī)家樓英在《醫(yī)學綱目》則將本癥稱“戾”“口眼斜”。此后,各家著作中多稱之為“面癱”“口眼歪斜”“吊線風”“歪嘴風”等病名。中醫(y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多因機體感受風邪,乘襲于肌,衛(wèi)外不固,風痰、瘀血阻滯脈絡,致氣血痹阻,經脈失養(yǎng),筋肉失于約束,經絡不和。或久病,遷延日久,脈絡空虛,少陽、陽明、太陽三經脈絡經筋失于濡養(yǎng),正虛邪犯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發(fā)。如《黃帝內經》載:“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口喎唇胗;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結于目眥為外維……從左之右,右目不開。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其明確指出了本病與足陽明、手太陽、足少陽經的密切關系。故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多取穴陽明、太陽、少陽三經,以達通經活血、祛風除邪,舒筋通絡之功。
現代醫(yī)學對面神經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多認為由病毒感染、感受風寒、勞累、創(chuàng)傷等原因引起,導致局部神經營養(yǎng)血管痙攣,神經缺血、水腫,出現面肌癱瘓[4]。阿昔洛韋可干擾單純皰疹病毒DNA 聚合酶的代謝,從而抑制病毒復制,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因此在早期應用阿昔洛韋進行抗病毒治療,可起到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預后的目的。我們通過應用電針及聯合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40 例療效觀察,總有效率達明顯高于對照組,療效肯定。由于本次觀察開展時間相對較短,尚缺乏大數據臨床病例,故有待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以逐步完善相關觀察設計。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同時把中醫(yī)辨證、辨病、辨體質相結合,做好周圍性面癱分期、分型、分階段的診療,優(yōu)化中醫(yī)治療周圍性面癱診療方案,使之更為精準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標準化,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臨床[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