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市實驗學校 錢 媛
“項目式教學”是依據(jù)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通過項目研究、項目實施的基本方法,由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項目問題的生成、探究、解決、運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注重核心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一種探究式教學模式。它非常符合教育教學本來的理想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主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一個需要深度思考以及包含多學科知識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自主學習。
基于中小學生認知和知識建構的特點,筆者將這種教學方式引入了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課堂,實踐證明該教學模式讓學習“自然而生”。
項目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研究、探索、解決問題。“提問”或者說項目的設定是項目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這個“核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最終形成一個作品,通過這個過程得到知識遷移、積極思維、品格形成等核心素養(yǎng),教學范圍不困在課堂教學中,不生搬硬套,不題海鏖戰(zhàn),只有探究協(xié)作、模擬環(huán)境、體會實踐,使學習“自然而生”。
所以,提出的問題要兼具趣味性,這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易接受;又要有挑戰(zhàn)性,讓他們可以發(fā)散思維并能引起價值思考。一般在課程開始之前,就先讓學生圍繞教師將提出的“問題”思考,把他們的想法匯集起來,進行認真的分析,才能知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的各種不同的想法,這樣才能讓教師開展差異教學。這個問題可以是非常具體的,如學校社團的功能室如何才能更好用?也可以是很抽象的,如看電子產品的時間對人的影響?一個充滿“魅力”的問題會讓學習變得有趣并且更有價值。他們不再是通過硬性的規(guī)定動作來學習知識,而是因為他們有真實的問題需要解決,必須具備這些相關的知識。
當然,這個問題不能太難,要把問題設置在有一定高度,學生主動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地方。應是對學生形成“挑戰(zhàn)”,激發(fā)學習動機,而不是感覺到害怕。當設計和推動一個項目時,可以擬定一個開放式的、學生愿意研究并上手容易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圍繞項目,如將設計項目歸納在繪畫類的軟件學習上:學校的垃圾筒可以怎么改進?
項目式教學模式是緊緊圍繞一個項目來進行探究,通過項目探究獲取多種知識。項目設置得偏離學習目標或探究活動無法進行都是失敗的。所以項目的設置一定要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首先,必須具有信息技術學科知識。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從知識點出發(fā)去設計的。合理地確定知識點,教師才知道要傳授什么知識,才能動手設計該怎樣合理地教。所以項目的設定要緊緊圍繞所要學習的知識點來準備。對信息技術學科來說,這是應用項目式教學模式中最容易出錯的地方。這個知識點怎么提出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有時容易聯(lián)想到信息技術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運用,而有時則很容易“跑偏”到其他學科知識上。所以,教師在設計項目時,一定要為所想傳授的知識點寫好“劇本”,學生要有代入感,作為劇本中的角色去解決問題,這個知識點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其次,項目設計應遵循“黃金標準”。美國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教育團隊提出的“黃金標準”是基于理論研究構建而成,分為三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項目設計的基本元素、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它能幫助教師在設計項目時有可遵循的依據(jù),準確認識設計問題,并測量、調整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能力,讓設計更合理,不偏離主道。
在課堂實踐中,筆者把設計合理的關鍵步驟確定為:首先,找出可以優(yōu)化改造的知識點;其次,預測找出圍繞知識點可提出的、學生想嘗試解決的問題;再次,預測學生在活動中的角色、工作、方式;最后,幫助學生成立更優(yōu)化的團隊??梢园阉喕癁椋赫腋脑禳c—預測問題—想像活動—協(xié)助優(yōu)化。
最后,還要考慮作品的可實現(xiàn)性。項目實施到最后,需要提供可“測量”的作品。作品可以是客觀物品類,也可以是創(chuàng)意思想類,但都必須能清楚地顯現(xiàn)學生的學習成效,如舉行發(fā)布會、制作廣告、寫故事、開發(fā)小游戲、發(fā)表演說等。這時,指導教師應對這些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和團隊各自的工作進行說明指導,以協(xié)助學生將“作品”實現(xiàn)出來。切不可圖“大”“炫”,將項目作品變成鏡里觀花,看得見摸不著。如非要設計一個2米高的3D作品等。作品實現(xiàn)的意義、材料、經費、安全等均要考慮,可行才是合理的。
項目式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回歸到“學習是自己的需要”上來。在項目里一定要保障學生的發(fā)言權,這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這個項目是他們自己的,只有當學生自己有所投入時,才會認真為之負責。這個時候,還可以發(fā)揮出能力較強學生的帶動作用,把項目做得更透,提出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策化探究方案,展示他們的學有所成,向更多的人分享他們的成果,帶動更多人的投入。教師如果在學生解決問題或判斷得失時強加“必須”“一定要”,那么學生已經“被”丟掉自主性,項目就只是傳統(tǒng)的任務練習,偏離了項目式教學的精髓。
項目式教學模式實施步驟是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呈現(xiàn)作品—評價反思。在實踐中往往前面的步驟可以做得很好,而到評價反思這一步常常容易以時間緊迫等理由變?yōu)榻處熀唵卧u兩句或直接取消了。這是讓學生及教師思維更完整、自我認識更全面的環(huán)節(jié)。為此花上一節(jié)課的時間,為每個學生進行認真的討論、評價、總結,對學生的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筆者認為它其實在項目剛開始時就已經在進行了。首先,一開始就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評價的過程和要求。允許學生對評價方式提出修改意見,這有利于差異化學習。要確保學生能理解并正確使用評價和反思的方法。其次,除了評價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點掌握情況外,要形成過程性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進行評價,而不僅僅是那個“作品”。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反思自己學到了什么,并由此形成過程性評價,給予學生改進、完善項目的機會。要讓學生聽到不同、多種的反饋,這會讓他們思維更完整。
這是經常被忽略掉的一點,但實際上非常重要。在項目的設計中,一定要先預測學生要完成這個項目時需要做些什么。這一點是教學設計最開始時就應先想到的,并且在項目進行過程中,要滲透安全教育,優(yōu)化學生的探究方案。比如,學生在圍繞項目進行自我探索時,看到的、遇到的是否危險?在教用Word做調查報告或用Excel整理測量數(shù)據(jù)等這些課程時,調查或測量時有無危險?學生完成項目的方式是否合適,是否危險?特別是中小學生心智還未完全成熟,教師一定要先做到預測、提醒、調整項目的設計及完成過程,保障學生的安全。
將來,學生要面對的是根據(jù)他們的實際能力來定義他們價值的生存環(huán)境,他們將要具備既拿得出“戰(zhàn)果”,又能為其進行規(guī)劃、說明、推廣、協(xié)作等技能。希望通過教育者勇敢地從改變自我開始,實施一些適合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教學模式,讓學習自然而生,讓學生準備好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