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霞
內容摘要:閱讀是一項個性化突出的學習行為,在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與文本內容之間展開深入的情感交流,不斷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和理解能力。文學作品鑒賞能讓學生通過感悟作品內容思考內在含義,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對于推動語文教學具有突出的意義?;谝陨显?,本文對文學鑒賞教學的意義和現(xiàn)狀兩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語文 文學作品 鑒賞教學
語文教學大綱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作出了明確要求,而語文教材中也單獨安排了文學作品鑒賞的相關內容,對于語文教學而言,突出文學因素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是做好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在當前,基于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文學鑒賞并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文學鑒賞教學課堂氛圍不濃,教學效果不夠突出,值得教師深入反思。
一.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的意義
1.引領學生體會文學作品,使學生感知文學美
學生往往個人生活閱歷相對較淺,思想水平并沒有達到較高的標準,個人的感情及興趣也有待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也并不充分。學生對于一些文學知識和其他信息的積累相對較少。因此,在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利用作者的藝術信息,不斷啟迪學生,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不斷得到拓展。文學作品就猶如礦石一般,通過深入挖掘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拓展學生的眼光,不斷充實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將在文學鑒賞的幫助下得到持續(xù)發(fā)展,這是文學作品對學生長期成長進步的重要作用,也是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感受文學之美的突出效果。并且在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屬于文學作品,教師應當以這些文學作品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不斷挖掘其中的文學珍寶,尋找文學作品中美的因素,利用這些因素之間緊密地聯(lián)系,構建起完整的文學之美。
在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開展中,教師要使學生充分閱讀文學作品,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美的因素,幫助學生形成文章提綱,從而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整體美感。為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的,教師要使學生針對文學作品展開充分的閱讀,對文章中的景物美、環(huán)境美、心靈美等眾多因素展開逐一分析,理清文章主線,引導學生體會文學之美,利用文章整體結構,讓學生能夠明白文章的巧妙安排,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去感知文章的內在美。教師應當在文學鑒賞教學中不斷突出文學因素,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藝術境界,滿足學生對美的需求,讓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得到充分提升。這一教學目的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為實現(xiàn)充分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在備課階段深入鉆研文學作品自身,從專業(yè)角度挖掘文學作品中的內在美感因素,尋找這些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起文章的整體結構,形成探究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的完整思路。而對于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教師應當加以區(qū)別,通過精心挖掘,不斷培養(yǎng)學生全面感知美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日積月累,逐漸形成靈敏的感知美的嗅覺,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2.利用文學作品鑒賞方法,使學生接受文學美
文學作品往往通過文學性描繪,將作者心目中的事件、人物進行表達,而讀者通過閱讀鑒賞,將會領會作者心中的印象,這就是文學作品所表達的美。在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利用積極的課堂活動,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基礎,讓學生充分掌握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利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斷使學生接受文學的美。具體來看,教師利用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類推文學形象,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感受,不斷分析文學形象,從而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這種閱讀方式在散文、小說的閱讀過程中可以被充分使用。教師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進行充分聯(lián)想,不斷揣摩作品形象的內在意蘊,能使學生利用主觀化形象,不斷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這種方法對于詩歌類文學作品十分適用,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透過文學作品自身,體會作品蘊含的內在思想,形成沉浸式的文學閱讀,也可以讓學生不斷融入到文學作品情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和寫作目的,以此來為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作出積極貢獻,讓學生不斷接受文學之美。例如在《背影》的閱讀鑒賞過程中,教師應當使學生帶入作者視角,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三次落淚的具體情節(jié),不斷分析文章中紫毛大衣、橘子、來信等物品的內在含義,讓學生不斷觸發(fā)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以此來深刻理解作品的豐富內涵。當學生充分掌握了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學生將會更容易接受文學之美,這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和提倡。
3.傳授文學鑒賞標準,使學生享受文學美
在學生掌握了不同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開展文學作品鑒賞活動,不應當僅僅以語文學科知識為出發(fā)點和依據(jù),更應當讓學生在自覺、自主的前提下,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不同層次的審視,從而獲得綜合性的文學美,讓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邁向更高水平。在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應當使學生從藝術角度出發(fā),利用科學的文學鑒賞標準,不斷欣賞文學作品在各個角度的美,享受文學之美對個人帶來的身心體驗。
從語文教學角度來看,文學作品鑒賞理論具有規(guī)范的科學標準,具體來看,分為歷史觀點和美學觀點兩個角度。一方面,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教師應當使學生從特定的歷史階段出發(fā),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依據(jù),代入作者的思想和視角,不斷討論文章作品中的人和事件,用科學的、歷史的分析方法,不斷品味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教師更要使學生不斷鑒賞作家的美學思維,從美學角度出發(fā),讓學生享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內涵,這種教學方法,將使文學鑒賞教學不再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達到了更高層次的語文教學效果。例如,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鑒賞過程中,教師以講解文字含義和相關典故為基礎,讓學生結合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能進一步欣賞作品本身,樹立起堅定、豪邁、悲壯的文學鑒賞基調。還能使學生不斷體會作者在文學作品中滲透的憤慨之情,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主義,在藝術層面,不斷享受文章作品中內涵的美。教師應當以規(guī)范的文學鑒賞審美標準為依據(jù),讓學生在持續(xù)的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形成豐富的文學作品審美經(jīng)驗,還能讓學生擁有鑒賞文學作品的武器,在不斷地閱讀積累中,享受文學作品的內在美。
二.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現(xiàn)狀及教學策略分析
1.學生主體地位不被關注
從當前學校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關注。這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時間相對較短,教師沒有分配固定的時間讓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往往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這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文學作品鑒賞。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針對作品內容,展開個人思考,教學效果得不到深化,學生參與文學作品閱讀的體驗感也相對較弱。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基于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分析教學現(xiàn)狀,不斷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個人學習體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受到關注,這對于深化文學鑒賞教學具有積極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對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的效果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只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參與進來,才能獲得充分的文學鑒賞能力。
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分析教學現(xiàn)狀,以教學任務安排為依據(jù),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文學作品閱讀的興趣。在閱讀興趣的指導下,學生將形成文學作品閱讀的習慣,而在積極主動的閱讀實踐中,學生將與文學作品展開深刻的思想溝通。在這種學習狀態(tài)下,學生將形成正確的閱讀觀念,這對于教師把握教學重點、學生深化學習效果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從文學鑒賞教學的教學意義來看,文學作品閱讀是學生感受世界、接受文化素養(yǎng)洗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充分的文學作品閱讀與理解,學生將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不斷與文學作品產(chǎn)生心理共鳴,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對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充分發(fā)揚個性和主觀能動性具有積極作用,學生將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理解,不斷感受作者的內心想法,在情感共鳴中形成個人的寫作能力提升,這對于推動語文教學整體工作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2.教師引導方式相對單一
教師的積極引導是確保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在當前,由于應試教育在我國各個教育階段、各個年級的深遠影響,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具備開展精細化教學的條件,教師無法利用多種引導方式,指導學生開展正確的文學鑒賞學習。在傳統(tǒng)的文學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利用灌輸式教學,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內在含義、主題思想進行背誦式記憶,這種引導方式呈現(xiàn)出單一、枯燥的突出特征,也不能體現(xiàn)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的文學性,不符合這一教學工作的基本特征。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改變傳統(tǒng)教學引導方式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主動轉變教學思路,拓寬教學目標,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將知識性內容適當融入到學生閱讀過程中,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不斷學習作者的思想和寫作手法,讓文學作品鑒賞教學能夠充分指導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
具體來看,教師有必要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后獨自閱讀相關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個人思維的引領下,體會文學作品的內在含義。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內容、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文學作品鑒賞小組,使學生之間進行充分討論,針對文學作品中的重點部分和難點部分進行討論,利用不同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展開多角度的解讀,以此來不斷拓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這一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向學生提供專業(yè)知識的指導,讓學生改變單一的閱讀形式,教師要以點到為止為主要的引導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僅僅為學生提供理解思路,而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和分析,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內涵的美,理解作者的個人思想。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展開個人獨到的解讀,要對固化的文學作品閱讀形式進行有效轉變,讓學生充分想象,不斷促進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教師要轉變個人引導角色,使文學作品鑒賞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學生手中,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不斷體會作者的內心思想,感受文學的美妙之處。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積極的文學作品鑒賞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在鑒賞過程中充分體驗文學作品的內在美,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形成對社會、人生的完整自我感悟。
3.不注重學生閱讀體會
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是一項突出的教學目標,然而在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卻不應當將效率和質量作為唯一的標準,更要注重學生的體會,要將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完整的思考和想象,不斷領會文學作品的內在含義。在當前,由于學校教育整體環(huán)境的約束,教師往往無法在課堂短短的40多分鐘內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基于這個原因,在文學作品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利用灌輸式教學,使學生對相關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內在含義進行背誦記憶,而對于學生的閱讀過程,教師不夠關注,往往學生只會對文學作品進行初步閱讀,就要去進行其他的學習任務,這使得學生的閱讀體會相對較差,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也無法充分回味文學作品的內在含義,課堂教學的效率雖然較高,但質量遠遠達不到文學作品鑒賞的相關要求。
基于這一現(xiàn)狀,教師應當進一步關注學生的閱讀體會,通過不斷改善教學形式,充分了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感悟,將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重要參考依據(jù),擯棄程序化的答題策略,讓學生更大程度運用個人的思維能力,解讀文章內容。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學生的思維模式將不再被特定的答題策略所約束,學生的思想將呈現(xiàn)出開放和活躍的特征,這就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針對文學作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將在學生的不斷思考中得到充分挖掘,這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學生將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不斷發(fā)散個人思維,這對于深化語文教學效果具有突出作用,這也將一定程度解放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對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十分有利。
4.文學鑒賞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不充分
閱讀理解與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其教學內容具有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為不斷促進學生這兩方面學習內容的學習能力,教師有必要尋找有機結合閱讀理解與寫作教學的方式,利用文學作品鑒賞,使學生感受作者的寫作方式,不斷積累寫作技巧,讓學生形成較好的寫作能力。然而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形式,挖掘文學作品鑒賞的內在價值,文學作品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教師往往只是利用閱讀筆記等形式,讓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好詞好句進行摘錄,這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明顯,教師應當進一步關注文學作品內涵、作者寫作技巧及文章主題思想等方面,讓學生領會文學作品的內在價值,從而為個人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從具體教學活動來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文學作品閱讀結束之后,進行讀后感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將會針對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和想法進行創(chuàng)作,這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效果十分明顯,而學生也將通過對觀后感的描寫不斷深化文學作品的閱讀效果。這種教學形式有機結合了文學鑒賞教學與寫作教學,是推動語文教學工作邁向更高層次的有力教學形式。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定期對學生的讀后感進行檢查評價,選取寫作水平較高、相對優(yōu)秀的觀后感作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在分享交流的課堂氛圍中,不斷提升讀后感寫作的興趣,這對于深化文學作品鑒賞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作為引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的主要力量,應當不斷分析當前文學鑒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教學現(xiàn)狀為依據(jù),不斷尋找改革教學形式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持續(xù)的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感知文學美、接受文學美、享受文學美,以此來為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和寫作能力提升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鑒賞文學作品[J].長江叢刊,2020(33):41-42.
[2]劉長征.淺談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和意義及現(xiàn)狀分析[J].山西青年,2020(14):193.
[3]李振忠.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成才之路,2016(22):43.
[4]隋義.文學作品審美鑒賞的教學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01):176-178.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jīng)鍪嗅轻紖^(qū)東大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