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兵 吳周陽
(四川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xiàn)人生出彩搭建舞臺”。[1]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自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時起,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黨都高度重視青年工作,始終把發(fā)揮青年作用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有力支撐。[2]
青年工作作為黨開展各項事業(yè)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一直以來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已有研究尤其注重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理論和實踐,例如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編著的《新中國青年工作編年紀事》、共青團中央青運史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年工作編年紀事》等,側重事實記敘。另有學者從更深層次和理論高度進行闡述和總結,例如胡獻忠的《新中國70年黨的青年工作變遷邏輯》、田妍和張新的《新中國70年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工作的基本經(jīng)驗》、毛俊的《建國70周年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觀的歷史演進》等,這類研究成果主要為期刊文章,專著較少。這類長時段的青年工作研究梳理出了一套邏輯體系,有利于我們整體把握青年工作的發(fā)展變化,但研究內容較為分散,思路和模式相對單一,對歷史細節(jié)缺乏深入探討。
有研究者開始關注特定時期黨的青年工作,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宋璇濤的《跨世紀青年工作的理性思考》便是基于世紀之交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對青年工作展開的調查研究和思考;羅嘉文的《新世紀青年工作探索》、王鋒業(yè)的《新世紀青年和青年工作》和張寶池的《新時期青年工作研究》,對21世紀以來黨開展青年工作的主要內容、經(jīng)驗、要求和重要論述作了探討。進入新時代,學界對黨的青年工作的研究更加深入,覆蓋面廣泛,既有理論方面的探索,如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編著的《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理論研究與探索》,也有對新時代培養(yǎng)什么樣的青年、如何開展青年工作實踐的研究,例如倪邦文的《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論綱》、戴冰的《當代青年工作的價值導向研究》等。學界對黨的歷史上其他時期青年工作的研究成果主要形式為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如邱泉的《共青團早期青年教育工作研究(1927-1934)》、閻治才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加強青年工作的歷史經(jīng)驗》、張煒琪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青年運動及其現(xiàn)實啟示》、龍博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團青年工作研究》等,上述研究內容豐富,既有歷史考察,也有現(xiàn)實回應。
國外學者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工作的研究成果較少,研究視角、關注的問題不盡相同。例如:Ngai Ngan-pun的《Challenges to Current Youth Work in China: The Guangzhou Experience》回顧了改革開放后廣州青年工作的最新發(fā)展,分析了青年服務面臨的關鍵挑戰(zhàn)[3];其另一題為《Youth Work in China: A Case Study》的文章,考察了廣州市的一個青年服務中心,對有關青年發(fā)展和福利問題進行了研究[4];Sofia Graziani的《Youth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重構了抗日戰(zhàn)爭前夕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從成立到解散的歷史,展示了青年團在抗戰(zhàn)初期是如何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互動的[5]。這些外文文獻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黨的青年工作的新視角和方法。
上述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為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資料支撐和借鑒。但由于黨的青年工作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學界已有研究或是整體把握,或是截取歷史細節(jié);有歷史考察,也有當代探索;既有理論追溯,又有現(xiàn)實關照。繁復的研究成果使后來者難以清晰了解和認知黨的青年工作具體情況?;诖耍疚膰L試對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來青年工作研究的狀況進行回顧和梳理,并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代以來四個時期展開,以期在整理回顧的基礎上,為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貢獻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青年革命動員工作研究,青年運動狀況研究,黨的重要領導人青年工作思想研究。
青年革命動員工作研究主要涵蓋動員方式、成效、啟示等問題。這一時期的青年革命動員主要通過宣傳來展開。王若玢探討了1922-1925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輿論宣傳,指出其開了團組織系統(tǒng)開展輿論宣傳的先河,吸引了大批優(yōu)秀青年團員,在傳播思想的同時,積極投身青年運動,為黨團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力量。[6]當時的宣傳方式多以報刊為主,學界對以報刊為中心的宣傳動員著墨甚多。楊菁和張錢奇考察了中共初期刊物《先驅》報對青年的宣傳動員,報刊從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介紹國際革命實踐、分析中國國情等方面入手,指導、動員了一大批青年學生投身革命實踐[7];劉馳、喬麗雯以中共早期黨報為切入點,探討了《向導》周報對青年的宣傳動員策略[8];丁若浩和王昕慧以《中國青年》雜志為例,分別研究了抗戰(zhàn)時期青年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設和對青年的抗戰(zhàn)動員。除了公開的宣傳動員,中共還秘密爭取最廣大進步青年的支持。王富聰考察了抗戰(zhàn)時期中共對華北淪陷城市青年學生的動員情況,發(fā)現(xiàn)中共通過運用社會關系網(wǎng)絡秘密打入城市學校、開展秘密讀書會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等方式,動員了許多青年學生參加抗戰(zhàn)活動,并強調“對淪陷城市青年學生的動員是中共堅持在敵后抗戰(zh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9]。這一時期青年革命動員的歷史經(jīng)驗和啟示,學界多從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方面進行考察。趙海燕指出,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的青年革命動員工作對今天的青年工作仍有啟示意義,諸如高度重視青年動員工作、加強青年的政治教育、構筑青年的發(fā)展空間、切實關注青年權益等[10];高靜靜考察了中共在山東解放區(qū)的青年動員狀況,重點選取了城市青年、農(nóng)村青年、青年婦女這幾類典型的青年群體,梳理了中共分別展開的具有針對性的動員策略[11],這種對青年群體分類展開研究的方法,為我們后續(xù)深入開展青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初期就強調,“青年運動是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盵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運動的研究,深刻把握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13]。這一時期青年運動的研究成果表現(xiàn)在兩個類型:一是以各類著作、地方性史料等為代表的專題梳理;二是以期刊文獻、學位論文為主的分類研究。邵鵬文、郝英達的《中國學生運動簡史(1919-1949年)》,系統(tǒng)介紹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下的學生運動[14];郭貴儒的《青年運動史話》,以近代歷史上青年在大革命、抗日救亡、反內戰(zhàn)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活動為線索,展示了青年勇毅抗爭的精神[15]。另有學者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進行拆分,分階段開展研究,例如雷正先、鄭自來的《大革命時期的青年運動》,王連弟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青年運動風云錄: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青年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與三民主義青年團》等,研究更具針對性。地方性史料主要是各省、市、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的史志資料,以及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研究成果,如共青團山東省委研究室青運史組編寫的《山東省青年革命運動簡史》,記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山東青年展開的革命斗爭[16],為具體研究某一地區(qū)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情況提供了豐富史料。期刊論文方面,學界主要從特定時期、地區(qū)的青年運動狀況、具體的青年運動實踐、歷史啟示等方面開展研究。楊名考察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下的國統(tǒng)區(qū)青年運動,指出“黨的領導為中國青年運動如何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發(fā)展指明了方向”[17];黃飛梳理了1919-1949年黨領導湖北青年運動的光輝歷史,并總結了其特點、作用和歷史經(jīng)驗[18]。這一時期的青年運動實踐研究主要是“五卅運動”和“一二·九”運動,一是對運動始末進行梳理,二是以該運動為切入點,探索時空背景下的歷史問題。方智梳理了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fā)的過程[19],王剛對一二·九運動爆發(fā)的原因進行了考察[20];李蕉、熊成帥則以五卅運動為背景,探索了這一運動中早期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青年工作[21];楊彬彬對一二·九運動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的關系進行了研究[22]。
學界多以毛澤東、惲代英、任弼時等人的論述為切入點,從領導人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內容、特點、意義價值等方面開展研究。榮鑫考察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前期毛澤東的青年工作思想,認為這一時期毛澤東在斗爭實踐中形成了諸如遵循青年的成長規(guī)律、做好青年群體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共青團組織的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積累了豐富的青年工作經(jīng)驗[23]。由于毛澤東青年工作思想延續(xù)時間較長,新中國成立之后亦有涉及,學界對這一時期毛澤東青年工作思想的研究相對缺乏,更多側重于長時段視野的考察。相對而言,對惲代英、任弼時青年工作思想的研究較為集中。1923年,惲代英擔任建設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工作,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創(chuàng)辦并主編團中央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志,他的諸多青年思想均在其中得到體現(xiàn)。學界多以該雜志為切入點,梳理研究惲代英的青年工作思想。劉文晴基于對1923-1927年《中國青年》周刊的考察,研究了惲代英青年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青年的教育、對青年成長需求的引導、青年運動的開展等,并從理論和現(xiàn)實兩方面探討了惲代英青年思想的當代價值[24];何華則以《中國青年》雜志為例,梳理了惲代英青年觀的發(fā)展歷程、主要內容、特點和現(xiàn)實意義[25],較之寬泛的青年工作思想,青年觀更具針對性。學界對任弼時青年工作思想的考察,在關注基本內容和時代價值以外,重點研究了任弼時與青年團的建設、青年運動的開展等。湯濤考察了任弼時對青年團的教育訓練工作[26];茅文婷以1924年9月-1928年3月間的青年團工作為例,分析了任弼時是如何踐行“按實際情形而運用經(jīng)驗與理論”的[27];徐峻蔚探討了任弼時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青年群眾工作思維的特點和價值[28]。
總體觀察,學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青年工作研究是基于革命斗爭的大背景,重點關注青年的革命動員、青年運動的狀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視角、范式為其他歷史階段黨的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思考和借鑒。但值得注意的是,對這一時期國民黨青年工作狀況、國共青年工作的對比研究付之闕如。如何走出單一的自我敘述,以他者視域考察黨的青年工作,亦是以后研究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青年工作實踐研究;以具體事件為切入點開展的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學界主要以具體地點、組織為中心,并以史觀今,總結青年工作經(jīng)驗,或為當今青年工作實踐尋找歷史依據(jù)。陳鴻佳梳理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州郊區(qū)農(nóng)村青年團的建設,為深入研究中共如何在大城市郊區(qū)農(nóng)村建設青年團提供了參考[29];朱燕以區(qū)域社會史視角切入,輔以政治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山西省共青團的基層組織和實踐狀況[30];覃政力研究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州市的青年工作,分別從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和工商青年三類展開梳理[31],對青年群體進行分類研究,為進一步細化黨的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耿玥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領導下的上海市學生聯(lián)合會的學生工作展開了研究,為當前黨領導下的青年組織發(fā)展提供了借鑒[32];張鵬考察了1949-1956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川東地區(qū)鄉(xiāng)村社會改造中的作用,指出青年團在這一過程中很好地扮演了黨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備軍的角色[33];陳雷剛指出:“習近平關于青年培養(yǎng)的重要論述與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青年培養(yǎng)思想及青年培養(yǎng)工作的歷史實踐一脈相承,兩者有著清晰的歷史邏輯關系”[34]。
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我們黨勝利完成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第一大歷史任務,開始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史轉變,這一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圍繞民族復興和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綱領、路線,發(fā)動廣大青年投身到建設新中國的洪流中去[35]。學界對這一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的研究多以具體事件為線索,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掃盲運動等。劉進偉以北京市的青年學生和工人為例,分析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共組織動員青年參軍參干的情況,不僅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儲備了一批現(xiàn)代化人才,也推動了抗美援朝運動的深入開展[36];鄭維偉探析了上海團組織廣泛組織動員青年學生參與五反運動的策略與方式[37];宋佳儷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對上海失學失業(yè)知識青年的救濟與安置工作[38];李翔、趙宛穎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從縱向、橫向維度逐步實現(xiàn)對青年形象的再塑造,認為其彰顯了不同時期的國家訴求和政治需要,促進了青年群體發(fā)展[39]。
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40]?;诖?,加強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極為重要。學界對這一時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識青年群體,尤其關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程冰倩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從改造的背景、過程、評價、啟示等方面展開論述[41];朱培麗從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知識分子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構建邏輯[42];王傳利指出,要正確評價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知識界思想改造運動,不能因為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過偏差,就否定其初衷和歷史必然性[43]。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黨的青年教育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問題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孔國慶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它是如何在三大運動的實踐中發(fā)生轉變的[44];李世江考察了建國初期黨的青年教育理論和實踐,指出這一時期黨的青年教育是在馬克思主義青年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展開的,對青年開展了形勢任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科學文化、道德法制和社會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推進了青年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但也存在著泛政治化傾向、方式簡單粗糙等問題[45];李凱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具體實踐[46];魯雙、袁奮光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經(jīng)驗[47]。
學界關于這一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研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地域范圍上多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為中心,對其他地區(qū)的考察仍有待深入;時間段上多集中于新中國初期,對其他時間段的考察相對缺乏;研究主體多為青年知識分子,對青年工人、青年婦女等群體的關注有待加強。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青年工作分為兩個階段:1978-1989年“著重扭轉‘左’的錯誤思想影響,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1989-2012年“這段時期以消除政治風波影響為工作前提,同時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48]。學界對這一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的研究主要是從這兩個時段展開,第一時段重點關注青年干部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青年的時代特征、社會化等問題,第二時段集中關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對跨世紀及新世紀青年工作開展的思考等方面。
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善于發(fā)現(xiàn)、提拔以至大膽破格提拔中青年優(yōu)秀干部,這是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客觀存在的迫切需要”[49]。對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和提拔是改革開放后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內容,學界主要從領導人培養(yǎng)青年干部思想、干部選拔制度等方面開展研究。張敏梳理了鄧小平關于培養(yǎng)青年干部的思想[50];羅展鴻認為,鄧小平對于青年干部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思想和要求,對今天的青年培養(yǎng)、干部隊伍建設仍有重要意義[51];王瑜對1977-1987年間胡耀邦的干部選拔任用思想做了梳理,特別談到將選拔任用中青年干部置于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建設“第三梯隊”的思想,是對當時黨中央要求實現(xiàn)干部年輕化、選拔任用中青年干部的高度總結和進一步升華[52];張俊花對鄧小平關于干部年輕化的思想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53]。對青年的時代特征、社會化等問題的探索也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有學者嘗試從社會學的視角切入開展研究。關于青年的時代特征問題,中央團校青年工作教研室充分運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寫出了調查報告《當代青年的時代特征》,對這一代青年特征以及如何認識評價做出客觀分析[54]。關于青年社會化問題的研究主要從青年社會化的特征、特殊性等方面開展。孔文忠從合群、動態(tài)、開放、自信、進取五個方面分析了青年社會化的特征[55];文獻良從青年社會化的主體特征、定向特點、目的選擇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青年社會化的特殊性,指出這對于把握當代青年的思想特色、因材施教具有重要作用[56]。
1989年3月23日,鄧小平在會見烏干達總統(tǒng)時談到,“我們最近十年的發(fā)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fā)展不夠”[57]。進入九十年代后,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環(huán)境劇烈變動的情況下,不斷穩(wěn)抓實干,重視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界關于這一時期黨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從加強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開展青年工作的不同主體應如何著手、如何對不同青年群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切入。宋德福認為,要對青年進行生動的形勢教育,對青年加強服務、加強咨詢,要把中學團的工作和青年學生的思想工作作為重點,各級團組織也必須進行改革[58];陳淑云談到在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思維定式的突破和建立,形成新的、有效的工作格局和機制[59];李志鵬、唐明英以鄧小平關于青年工作的論述為中心開展研究,由于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造成部分青年思想上的混亂,對黨的領導產(chǎn)生懷疑甚至否定,對此,必須要始終立穩(wěn)黨在青年工作中的領導地位[60];甘霖、劉浪認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團工作的生命線,共青團需要在內容的不斷深化、基本原則的正確把握、方式方法的不斷改進、機制建設的加強等方面真正發(fā)揮生命線作用[61]。隨著黨的青年工作的深入開展,對青年群體分別開展針對性工作逐漸成為常態(tài)。學界多探討黨對青年學生、青年教師、青年職工、農(nóng)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彭德術強調要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尤其要注意改變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方式,發(fā)揮青年學生的積極主動性[62];顧寅生、曲洪勤強調,做好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采取熱情愛護、嚴格要求的正確方針[63];黃文林、陳旭光分析了90年代我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矛盾特征,認為對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繼承和發(fā)揚40年來的歷史經(jīng)驗,又要符合現(xiàn)時代的客觀要求[64];崔杰分析了國有企業(yè)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例如工作內容較為空洞、工作方法陳舊、工作機制不夠完善,認為未來的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朝著現(xiàn)代化、科學化、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堅持疏導的方針、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等[65]。
對跨世紀及新世紀青年工作開展的反思也是這一時期學界關注的重點。1998年團中央發(fā)布了《共青團工作跨世紀發(fā)展綱要》,提出“應對市場經(jīng)濟新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面向跨世紀的準備和憧憬,是這一時期我國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主導思想”[66]。為了更好理清跨世紀及新世紀青年工作的開展方向,各級團組織和學界組織召開了多場學術研討會。例如:1999年5月,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全國學聯(lián)在北京召開“五四運動與邁向新世紀青年工作學術研討會”,探討了跨世紀青年與青年工作的思路、方針、規(guī)律和發(fā)展方向等問題[67];1999年11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上海市委、共青團廣東省委共同舉辦“沿海開放城市跨世紀青年工作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討論了新世紀青年工作應關注的熱點,包括研究跨世紀青年問題首先要研究世界大勢和中國國情、加強對工作對象的研究、青年工作者要牢固樹立為青年服務的精神、團建工作急需創(chuàng)新、社區(qū)是共青團工作新時期發(fā)展的廣闊領域等方面[68];2001年,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青年研究會組織舉辦了“面向新世紀的青年與青年工作”研討會,會議強調調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謀事之道”,“工作上水平,調研要先行”,團組織在開展青年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調查研究工作[69]。這些研討會的召開集中探討了跨世紀及新世紀青年工作的開展方向、路徑方法及熱點問題,為學界開展青年工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總體而論,這一時期學界對黨的青年工作研究,重視理論方面的梳理和探討,缺少實踐調查研究,運用社會學等方法介入青年工作的研究多有不足。此外,重點關注國內青年工作的開展狀況,但缺乏國內外的交流合作和對比研究。
新時代以來,黨的青年工作開展方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有針對性,重視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面向,學界對這一時期黨的青年工作的研究,一方面更加注重青年工作的理論基礎研究;另一方面以現(xiàn)實問題為切入點,用多學科視角聚焦具體問題。此外,更加關注對青年工作歷史的梳理、經(jīng)驗的總結,以及對黨的領導人青年工作思想的再探討。
對青年工作的理論研究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追根溯源。賀敬壘探討了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政黨青年工作觀的探索軌跡,總結了他的青年工作觀及思想原則和方法論[70];龔小麗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在著作中對青年問題以及如何開展青年工作的論述,追溯了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中國化發(fā)展的理論淵源[71];朱孝蘭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為研究重點,梳理和總結了其關于青年的主要思想認識[72];黃冰冰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觀,同時回應現(xiàn)實,為運用馬克思恩格斯青年觀指導新時代青年工作提供了路徑指導[73];易帥東指出:“青年研究的問題導向有效促進了青年和青年工作發(fā)展”[74]。以青年現(xiàn)實問題為切入點探討青年工作的深入展開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重點,尤其是運用多學科視角和方法對其進行探討。程澤鑫、龍海平基于全國20省100村的調查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探討了農(nóng)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和主要影響因素,指出要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農(nóng)村青年,怎樣培養(yǎng)農(nóng)村青年”這一根本問題,對農(nóng)村青年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5];曾艷琴通過對廣東省直單位開展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從實證角度對青年干部的成長發(fā)展問題進行了探究,從組織層面為推動青年干部的發(fā)展提供了路徑支持[76];竇靚對“佛系青年”等青年亞文化現(xiàn)象的文化表征、發(fā)展趨勢進行研判,在研究青年群體目前的思想動態(tài)基礎上,提出了教育與引導青年擁有良好心態(tài)的培育路徑[77];李潔從教育學角度指出,要給予青年在場和出場的平臺與機會,真正以青年為本位,而不能將其視為問題群體加以教育引導[78]。
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是把黨的青年工作放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年或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長時段中進行考察,內容包括黨的青年工作的發(fā)展變遷、演變邏輯、基本經(jīng)驗等。胡獻忠回顧了百年來黨開展青年工作的歷史性成就和基本經(jīng)驗[79];譚亞莉、李亞楠指出黨的百年青年觀歷經(jīng)了革命型、建設型、改革型和復興型四個階段,并從歷史、理論與實踐三重維度梳理了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青年觀的邏輯演進[80];費靜燕指出群眾工作是黨百年青年工作的政治邏輯,做好群眾工作是黨對青年工作的本質要求,強調要推動黨的青年群眾工作體制機制轉型發(fā)展和升級換代[81];田妍、張新總結了新中國70年來黨的青年工作的基本經(jīng)驗,諸如黨管青年是根本原則、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服務黨的中心任務是根本要求、充分尊重青年主體地位是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等[82]。將黨的青年工作放置于長時段中進行考察,有利于宏觀把握黨的青年工作整體進程,對其生成邏輯、內在機理、經(jīng)驗啟示的分析梳理,有利于實現(xiàn)黨的青年工作科學化、體系化,為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更好開展提供歷史鏡鑒。
對黨的領導人青年工作思想的再探討也是新時代以來學界著重研究的問題。劉丙元對習近平新時代青年工作的方法論體系進行了研究[83];詹木生分析了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重要論述的形成條件、主要內容和科學價值[84];賈兆帥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入手,系統(tǒng)梳理了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框架內容、生成基礎、理論建構邏輯、理論特征、時代價值[85]。注重對黨的領導人青年工作思想比較研究。陳璐比較了毛澤東、鄧小平和習近平的青年教育觀,指出三者在青年地位、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時代背景和教育側重點等方面又有所差異[86];黃德寶比較了毛澤東和習近平的青年觀,認為關于青年干部教育培養(yǎng)、青年學習、青年體育健康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內容和空間可供探究。[87]
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青年發(fā)展的規(guī)劃,是我國青年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學界對該規(guī)劃進行了深入研究。姚建龍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解讀與研究》對規(guī)劃本身進行了專題解讀和研究;劉俊彥和朱峰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與我國青年政策的完善》,圍繞規(guī)劃提出的十個青年首先發(fā)展的領域,從青年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對后中長期青年規(guī)劃時代我國青年政策的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展望[88];吳冬華運用社會學理論解讀了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的文體內容,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再解構,發(fā)現(xiàn)規(guī)劃的制定與實施要做到文體內容和邏輯體系的結構性分析,更要推動規(guī)劃頂層設計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前瞻性和戰(zhàn)略性[89];張良馴通過對規(guī)劃中青年工作思想的分析,總結了新時代以來黨的青年工作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90]。
總的來看,新時代以來學界對黨的青年工作的研究聚焦實踐性,重視對青年本身發(fā)展的研究探討,將青年研究、青年工作研究放置于多學科的視野之下進行考察,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對黨的青年工作歷史、邏輯機理、經(jīng)驗等進行長時段的系統(tǒng)研究考察,有利于整體上把握黨的青年工作發(fā)展變遷的全貌。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外青年工作研究仍有很大空間;同時,如何把青年研究與青年工作研究結合起來考察,也是未來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毛澤東強調:“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這樣?!盵91]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之時起,“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92],青年工作始終作被當做黨各項工作開展的重要著力點。百年來,學界對黨的青年工作給予了高度關注,研究視角、方法多樣,層次不一,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對青年工作的研究更加深入,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取得豐碩成果。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學界進一步深入探討。
第一,國共青年工作對比研究。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均重視青年工作,但學界對國民黨青年工作、國共兩黨青年工作開展情況的對比研究嚴重不足,主要關注共產(chǎn)黨對國統(tǒng)區(qū)青年開展的相關工作,且大多放置在其他事件中進行考察,缺乏詳盡的歸納和剖析。關于國共兩黨爭奪青年的問題研究有所涉及。楊葵的《1945-1949:國共兩黨在國統(tǒng)區(qū)爭奪青年問題研究》,對國共兩黨在國統(tǒng)區(qū)的青年工作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著重分析國共兩黨青年工作政策制定和實踐執(zhí)行上的異同點,尤其對二者就青年問題展開的思想交鋒和組織爭奪進行比較[93]??傮w而論,學界對國共兩黨青年工作的對比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
第二,運用他者視域開展多方互動研究。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談到研究中共黨史的方法——“古今中外法”,特別指出所謂“中外”不僅指中國和外國,實際上是“己方和彼方”[94],“彼方”就是所指的“他者”。學界對黨的青年工作研究,一直以來多從主體視角出發(fā),如何走出單一的自我敘述,運用“他者敘事”來理解和考察黨的青年工作,有待研究者不斷思考和探究。
第三,對青年群體主體的全面研究。學界對青年的研究,從整個群體切入,逐步深入到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考察,使黨的青年工作的研究更具針對性。但研究多聚焦于青年學生、青年干部,對青年職工、青年婦女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后續(xù)研究應加強對其他類別青年的關注,以豐富和擴大青年工作的受眾面。
第四,對港澳臺海外青年工作的考察研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最廣泛地團結港澳臺海外同胞……特別是要深入做好港澳臺和海外青年工作”[95]。對港澳臺、海外青年的工作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的重要內容,學界目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企業(yè)為依托的青年員工,主要以敘述為主,學術性有待加強。同時,關于海外青年工作的現(xiàn)狀、改進策略、具體政策等問題需要學者深入思考。
第五,歷史梳理要注意地域范圍、時間層次的擴充。目前學界對黨史上的青年工作研究,就內容而言是比較豐富的,無論是研究視角、媒介切入還是其他方面均有很大的進展。還需注意的是:在地域范圍選擇上,除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之外,還應將視野下沉,關注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地區(qū),尤其是農(nóng)村地區(qū);在時間段的截取上,要關注除了典型時間段以外的其他時期以及不同時間段青年工作的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