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張永垂 吳永蘋
[摘 要] 挖掘理工科具有專業(yè)特色的課程思政資源,形成具有學科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建設一流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鍵和難點。從“海洋水文氣象保障”課程中蘊含的中國故事、科學家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和身邊榜樣等四方面進行闡述,強調(diào)課程思政的內(nèi)容必須以科學知識為載體和支撐,必須有機地和專業(yè)課程的知識點相融合,才能達到“潤物無聲”“入腦入心”的育人效果??蔀槔砉た平處熯M行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課程思政;海洋水文氣象保障;思想政治資源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想定作業(yè)教學法在海洋環(huán)境預報保障課程中的應用研究”(HNJG-2020-0025);2020年度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任職專業(yè)課程建設“海洋水文氣象保障”;2019年度國防科技大學教育教學理論課題“‘軍事海洋環(huán)境預報保障’課程群案例式教學研究與實踐”(U2019041);2021年度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文獻研討式教學法在專業(yè)課中的改革和實踐”
[作者簡介] 周 林(1963—),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海洋水文氣象保障研究;張永垂(1982—),男,江蘇沭陽人,博士,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軍事海洋環(huán)境預報保障研究;吳永蘋(1965—),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海關二級高級主管,副高,主要從事實驗室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1-0106-05 [收稿日期] 2021-08-08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垢黝愓n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yè)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shù)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fā)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gòu)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彪S后教育部先后頒發(fā)系列文件,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目前課程思政已經(jīng)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模式,輻射到所有課堂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高校課堂所有的課程中,理工科的專業(yè)課程如何能兼顧課程內(nèi)容的知識點和學術(shù)性,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求實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中,體現(xiàn)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值得廣大理工科教師的思考。這項工作是理工類高校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也是課程思政能否全面落實的難點和短板。但無論要承載怎樣的思想政治育人主題,進行怎樣的價值引領,都需要有相對應的載體,如果沒有載體,那就變成了單純的說教。這個載體,就是我們要挖掘的思想政治素材或資源。
“海洋水文氣象保障”是將氣象學和物理海洋學的原理、方法和成果應用于軍事海洋氣象和海洋水文環(huán)境預報保障的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軍事特色強的課程。該課程是我院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崗位任職核心課程。通過近年來的摸索和實踐,凝練了與專業(yè)知識高度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合理地融入專業(yè)課,拓展專業(yè)課的廣度和深度,上好有“溫度”的專業(yè)課。以下幾種方法或策略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值得交流和嘗試。
一、講好中國故事,厚植家國情懷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輝煌的古代科技成就,作為理工科專業(yè)課教師不僅要了解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而且要留意收集本專業(yè)科技新成就,深挖和本專業(yè)課程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以歷史和現(xiàn)實角度,在課堂中適時地滲入與專業(yè)知識點相關的中國故事。
例如在講授潮汐潮流預報保障時,可以告訴學生唐宋時期我國的科技水平,包括對潮汐、海流、季風的認識與利用均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東漢時期王充就首先指出潮汐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潮汐的漲落“隨月盛衰”,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明確將潮汐成因與月球的運動聯(lián)系起來;晉代葛洪發(fā)揚了張衡的渾天說,潮汐成因中引進了太陽的起潮作用;唐宋時期我國古代潮汐學理論達到鼎盛,涌現(xiàn)了大量研究潮汐現(xiàn)象的著作,如竇叔蒙的《海濤志》、丘逢甲的《說潮》等。據(jù)竇叔蒙《濤時圖》的數(shù)據(jù)計算,每一次漲落所需的時間是12小時25分12秒,每天潮水所推遲的時間是50分24秒。這個數(shù)據(jù)與現(xiàn)代計算的潮水一般推遲50分鐘相差甚小??梢娢覈糯鷮Τ毕恼J識,無論是以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自然潮論”,還是葛洪創(chuàng)立的“天體構(gòu)造說”,在當時均是世界領先的潮汐理論,無不充滿著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對科學的探索與追求。
在潮汐、海流理論應用上我們的前輩也同樣形成了獨特的科技與文化價值。例如在潮汐的利用方面,通過對潮汐規(guī)律的掌握,在沿海地區(qū)利用潮水灌溉潮田、煮海為鹽等是古代海洋水資源利用的一項重大科技成就。元朝的“南糧北運”為了避開黃海沿岸流,利用黑潮洋流航行,三次變更海上漕運線,說明當時對海流已有較高的認識;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就是利用潮汐潮流知識、把握戰(zhàn)機克敵制勝的典型。
在講授我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成就時,應實事求是,既不夸大其詞也不妄自菲薄,告知學生唐宋以前,我們有著領先世界的潮汐理論與實踐,但到明清時期潮汐理論卻踟躕不前。與西方建立在數(shù)理基礎之上的近代潮汐學相比,我國的潮汐理論仍建立在自然哲學基礎之上,閉關鎖國導致落后在所難免。近代科學對中國而言,某種程度上還是“舶來品”,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課堂上不僅要講解古代和過去的故事,更要講好現(xiàn)代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海洋水文氣象保障領域涌現(xiàn)出不少動人的中國故事和新時代故事。如在講水文氣象觀測時,可講述“守礁王”李文波為了提升南海水文氣象觀測和預報能力,堅守永暑礁,觀云測雨28年的舍小家為國家的感人事跡;在講氣象衛(wèi)星時,可自豪地告訴學生我國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wèi)星的國家之一,是世界氣象組織對地觀測衛(wèi)星業(yè)務監(jiān)測網(wǎng)的重要成員。我國衛(wèi)星數(shù)據(jù)全球共享,風云氣象衛(wèi)星已是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總之,在講授專業(yè)知識時要找好切入點,不失時機地引入中國故事。從講述中國故事中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回顧歷史才能繼往開來,這樣的教學既能加深學生對專業(yè)知識點的認識,又完成了育人過程中的價值引領。
二、弘揚科學家精神,塑造高尚人格
所謂科學家精神就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jié)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每一門學科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無數(shù)前輩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不畏權(quán)威、敢于創(chuàng)新的大膽探索和熱愛祖國、獻身科學的崇高信念。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中海洋水文氣象保障領域中就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科學家,如竺可楨、葉篤正、涂長望、曾慶存、赫崇本、文圣常等。他們有的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為了新中國的富強毅然回到祖國;他們有的一生潛心教學與科研,甘為人梯,銳意改革,是開創(chuàng)新中國大氣和海洋科學教育的奠基人;他們有的一生執(zhí)著堅守,辛勤耕耘,勇攀高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氣候、氣象、海浪和水團等研究領域的開拓者。
這樣的“大師”事跡有很多,但在課堂上隨意、缺乏設計的講述就會降低應有的效果。要合理取材,精心設計,選擇與專業(yè)知識點契合的故事,恰當?shù)卦谥R傳授過程中滲透價值的引領作用。例如在講授中國近海水團時,新中國物理海洋學教育奠基人赫崇本主編的《中國近海水系》是中國海洋界一部重要的經(jīng)典文獻。赫先生早年為了報效祖國,放棄世界著名研究所的頂尖工作環(huán)境和條件,毅然回到新中國的故事就水到渠成;在講到海浪預報時,勢必提到著名的文氏風浪譜理論和文圣常院士的海浪預報全譜模式,從而可以引出文院士“桃李芬芳海洋科學尊先圣,波瀾壯闊原理創(chuàng)新超尋?!钡拇竽懱剿鳌⒂屡矢叻宓膭?chuàng)新精神和崇德守樸、勤懇敬業(yè)的家國情懷;在講到中國近海海霧預報時,中國海洋氣象學科奠基人之一王彬華教授的《海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海霧的權(quán)威專著。課堂上不僅講授王彬華教授總結(jié)的我國近海海霧生成條件,還可以告訴學生王彬華教授還是一名抗戰(zhàn)時期的氣象老兵、青島觀象臺第二任臺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我國海軍培養(yǎng)出大批氣象人才等。
此外科學家不同觀點之間激烈的碰創(chuàng)、精彩的辯論不僅展示了大師高超的研究技巧和水平,還折射出他們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課堂上這類故事不僅能吸引學生興趣,而且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傳輸了這種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講解大氣遙相關領域一個新興的氣候?qū)W概念環(huán)狀模,以及在討論熱帶外和熱帶海溫強迫全球大氣中的相對重要性時,國際學術(shù)界曾有激烈和精彩的辯論。通過課前的文獻閱讀和課堂講解,使學生看到科學家以科學事實為依據(jù),以嚴謹和求實為態(tài)度,積極地參與討論和辯論,使得一些爭議問題得到認識上的統(tǒng)一,推進了學科的發(fā)展。而對尚未達成統(tǒng)一認識的觀點也不相互排斥,而是求同存異,并各自作為獨立的觀點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正是這種科學和理性的辯論方式與相互包容的態(tài)度,大大提升了大氣和海洋科學的前進腳步。
這種和專業(yè)知識高度契合并反映出科學家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的故事,正是課程思政所需的優(yōu)秀資源。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感悟到科學家精神,心靈受到洗禮,人格得到升華。
三、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啟迪思想智慧
我國高校一般都開設了哲學或自然辯證法的課程,學習、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都寫入各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或課程標準中,這一素養(yǎng)對于每名當代大學生都十分重要。在高校理科類課程思政資源中,科學哲學精神幾乎是共同且共通的資源。
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和統(tǒng)領。站在哲學的高度和視角上看大氣與海洋預報問題可以起到統(tǒng)觀全局、把握大勢的作用。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是人們對大氣和海洋這一客觀世界的認識,所以教師應傳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及其實踐論。用唯物論和辯證法相結(jié)合的哲學觀點看待氣象和海洋問題,可避免機械唯物主義或形而上學的單一化思維方式,否則將會導致學生思想僵化和絕對化,使學生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海洋水文氣象保障”課程中涉及需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高度看待的現(xiàn)象與問題有很多,如預報的不確定性和可預報性的關系、數(shù)值預報與統(tǒng)計預報的關系、地球流體運動的平衡和非平衡的關系等,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對立與統(tǒng)一、相對與絕對、必然與偶然、因與果、局部與整體、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個性與共性、量變與質(zhì)變、否定之否定等。如在講授預報保障能力時,需要回答當前主流的數(shù)值預報方法能否準確預報天氣或海洋動力環(huán)境要素,可引出學界兩位大師皮葉克尼斯和洛倫茨的著名論斷。20世紀40年代著名氣象學家皮葉克尼斯首次對用數(shù)值計算方法做天氣預報從理論上做了系統(tǒng)闡述,認為通過求解描述大氣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方程組,就可以把未來的大氣狀態(tài)精確計算出來。而1963年著名氣象學家洛倫茨揭示了大氣的混沌現(xiàn)象。他認為大氣系統(tǒng)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非線性系統(tǒng),模式方程組對初始誤差具有高度敏感性,且模式本身在描述大氣物理過程時也難以做到完整性和精確性等方面問題,最終隨著計算時間的延長,結(jié)果偏差不斷擴大,即所謂著名的“蝴蝶效應”。
這里“預報不確定”是絕對的,“可預報”是相對的。因為偶然性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如大氣運動的湍流性、初值中的誤差等;反之亦然,即“可預報”是絕對的,“預報不確定”是相對的,因為物理定律是準確的,數(shù)值模式日益精細,能逐漸逼近真實大氣等。所以,“可預報”和“不可預報”看似兩個對立的結(jié)論是可以調(diào)和的,可以同時成立,這是辯證法中為“對立的統(tǒng)一”。當然這種調(diào)和或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是可預報的,對較長的時間是不可預報的。
大氣和海洋的運動,以及預報員的預報思維活動中還有許多這類哲學特征。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專業(yè)理論和技能固然重要,若能結(jié)合知識點適時地融入科學方法論,指導學生用唯物辯證法和實踐論的觀點認識地球流體運動的復雜性及其矛盾運動過程,培養(yǎng)和鍛煉正確的邏輯推理和思維方法,樹立一名合格預報員應具有的科學哲學觀。這樣的課堂,專業(yè)知識和大智慧哲學相貫通、基礎理論和應用實踐相結(jié)合,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判斷、辨別等不僅完成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還有力詮釋了哲學之美。
四、引入身邊典型,發(fā)揮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把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環(huán)境、人物等寫入課堂思想政治教案,學生感受真實親切,更易被學生接受、學習、對照和效仿。這方面校史校情、杰出校友、朝夕相處的教師,以及同學間發(fā)生的“故事”等均是很好的育人資源。
每一所學校都有著自己或長或短的發(fā)展歷史,它不僅記錄著學校和學科成長壯大的歷程,也折射出國家、社會發(fā)展前行的點滴。每一所學校的校情各不相同,展示著學校的發(fā)展定位、辦學特色、教學模式和校園文化等。校史校情的教育不應當只停留在入學之初的教育上,也可滲透在每一門課程的定位和知識傳遞過程中。目前許多高校都有將“校史校情”進課堂方案,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愛國先愛校。以國防科技大學為例,它的前身為1953年創(chuàng)建于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赫赫有名的“哈軍工”,它取得了以“銀河”“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系統(tǒng)、“北斗”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激光陀螺、磁浮列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創(chuàng)新成果,為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是國家和軍隊氣象海洋領域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基地與不可替代的科技力量。“銀河”高性能計算機用于中期數(shù)值天氣預報系統(tǒng),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能發(fā)布中期數(shù)值天氣預報的國家之一,并成功地進行了多次重大自然災害預報和重大軍事活動的保障。學校的定位和使命決定了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面向戰(zhàn)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引導學生努力踐行“厚德博學、強軍興國”的校訓。因此,教學內(nèi)容既要突出專業(yè)性和前沿性,又要緊密結(jié)合軍事應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尋找相應的契合點,繼承“哈軍工”的光輝傳統(tǒng),培養(yǎng)能打勝仗的高素質(zhì)新型軍事人才。
杰出校友、師兄師姐的輝煌成就和感人事跡也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的故事不僅要展現(xiàn)在校園的雕塑、櫥窗和大講堂上,也可以適時地融入專業(yè)課堂。我院的杰出校友中既有聯(lián)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及軍隊和地方氣象海洋部門的高級領導,也有大批扎根作戰(zhàn)部隊與戰(zhàn)場為伴、與風雨同行的海洋水文氣象保障的“諸葛亮”和“神算子”,他們把脈萬里海天,踐行打贏誓言。這些師兄師姐今天堅守的舞臺,正是學生明天馳騁的疆場。
總結(jié)
高校理工科專業(yè)課程思政的素材來源廣泛,但無論采用怎樣的思想政治素材,必須牢牢把控素材與專業(yè)知識的契合度和價值引領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知識是載體,價值是目的,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對于高校專業(yè)課堂而言,應以傳授專業(yè)知識為主,思想政治內(nèi)容要有機地和專業(yè)課程的知識點相融合,實現(xiàn)隱性教育“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對于當代青年,思想政治內(nèi)容沒有科學知識作為載體和支撐,就可能單純成為空洞的價值觀說教,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會適得其反。價值觀培塑只有通過滿足對知識的渴求,才能自覺接受并入腦入心;只有充分發(fā)揮知識的支撐、涵養(yǎng)作用,價值觀培塑引導才會恒久穩(wěn)固、富有實效,這一點對于高校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1-07-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本科一流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0)[2021-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4]陳寶生.改革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EB/OL].(2018-03-16)[2021-07-03].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3/t20180316_1023377.html.
[5]尹霞,楊安安,李侃侃.理學專業(yè)課進行課程思政探索的有效策略[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3):83-85.
[6]宋正海.中國古代的海洋潮汐學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1984(3):50-56+80.
[7]中國古潮汐史料整理研究組.中國古代潮汐論著選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2019-06-11)[2021-07-0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9]李曉峰.環(huán)狀模概念[J].地球科學進展,2015(3):367-384.
[10]張學洪,俞永強,周天軍,等.大洋環(huán)流和海氣相互作用的數(shù)值模擬講義[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3.
[11]陶祖鈺.和預報員談談氣象中的哲學和邏輯問題[J].氣象科技進展,2013(3):67-69.
[12]胡守佳.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中——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N].解放軍報,2019-06-05(6).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Marine Hydrometeorological Support” as an Example
ZHOU Lin1, ZHANG Yong-chui1, WU Yong-ping2
(1. School of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3, China; 2. Nanjing Customs, Nanjing, Jiangsu 210001,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orm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with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keys and difficult poi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ity, building first-class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Chinese story, the spirit of the scientists,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models around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Hydrometeorological Support.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of the course must be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must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with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and entering the brain and heart.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ers to explore and practi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ine Hydrometeorological Suppo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