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臧秀旺
我國是食用植物油非常短缺的國家,自給率在30%左右,對外依存度高達70%,油料安全供應存在較大風險。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和國際經貿摩擦雙重影響下,許多糧油出口國加強了糧油出口管控,給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然而我國耕地資源有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目標,大面積擴種油料作物不切實際,只有通過科技賦能提高產量和選擇種植產油效率高的作物加以解決。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油來源。在花生部分(約52%)用于榨油的情況下,花生油產量始終僅次于菜籽油,是國產植物油的第二大來源,而且占比穩(wěn)定提高。就單位面積產油量而言,花生遠遠超過油菜、芝麻、向日葵、大豆等油料作物,花生單位面積產油量是油菜的2 倍,是大豆的4 倍,是產油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因此,擴大花生生產對于保障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河南省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qū),兼有南北之長,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3~15℃,無霜期為190~230 d,日照時間2000~2500 h,全省年降水量600~1400 mm,自南向北遞減。花生生育期(4—10 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90%,雨熱同期,非常適宜花生的生長發(fā)育,大部分地區(qū)均可滿足小麥-花生一年兩熟種植模式的需求,基本不與糧爭地。
河南省花生平均莢果產量4650 kg· hm-2左右,按5.5 元/kg 保守計算,每公頃花生莢果收益為2.55 萬元,副產物秸稈收益0.15 萬元,毛收益合計2.7 萬元,減去種植成本(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和耕種收費用)1.05 萬~1.2 萬元,每 公頃純收益1.5 萬~1.65 萬元。在大田作物中,花生種植收益最高。
河南省是我國花生生產第一大省,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連續(xù)多年均居全國首位。近年,在產糧大省獎勵資金、河南省“四優(yōu)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高油酸花生良種繁育與規(guī)?;痉兜软椖康妮椛鋷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得到較快增長,2019 年種植面積122.3 萬 hm2、總產量576.7 萬t,2020 年種植面積126.2 萬 hm2、總產量594.9 萬t,2021 年種植面積129.3 萬 hm2、總產量588.2 萬t。
2017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制訂了《河南省推進優(yōu)質花生發(fā)展工作方案(2017—2018 年)》;2019 年8 月19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又發(fā)布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fā)展優(yōu)勢特色農業(yè)的意見》(豫政辦〔2019〕44 號)文件。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下,河南省優(yōu)質花生新品種得到快速推廣,全省良種覆蓋率超過95%,其中高油、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接近50%。河南省在優(yōu)勢區(qū)域開展了高油酸花生良種繁育與產業(yè)化示范工作,市場前景看好的高油酸花生得到快速發(fā)展。據種子部門初步統(tǒng)計,2021 年全省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超過40 萬 hm2,為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育種水平國內領先?;ㄉ蒲蓄I域唯一院士及國家花生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國家花生良種聯合攻關技術依托單位均在河南省。通過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和省內其他兄弟育種單位的不懈努力,目前,全省在花生野生種利用、遠緣雜交、高產早熟育種、高油酸育種、高脂肪育種方面均居國內、國際先進水平,育成的豫花7 號、豫花15 號、遠雜9102 等品種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花生品種高產潛力在10 500 kg·hm-2以上,居國際先進水平?!笆濉逼陂g,河南省先后育成11個含油量超過55%的高油品種,數量和質量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育成高油酸品種17 個,其中,豫花37 號2021年種植面積超過20 萬 hm2,滿足全省優(yōu)質花生品種更新和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二是生產技術先進。河南省花生1 hm2產量比全國平均高900 kg,居國內先進水平。近年,河南省在花生主產區(qū)開展了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集成與示范,先后引進、研發(fā)、示范了多種花生生產機械及適宜機械化的種植模式,大力推廣機械深耕深松技術、機械化起壟種植技術與機械化收獲技術,全面提升花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2021 年全省花生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居全國前列。
近年,由于價格較高,種植花生收益較其他作物優(yōu)勢明顯,河南省花生種植面積穩(wěn)步提升,2021 年達129.3 萬 hm2。但2021 年花生收獲期遭遇連續(xù)陰雨天氣,多數產區(qū)花生未能及時收獲或收獲后得不到及時晾曬,造成發(fā)芽和霉變,導致品質下降。再加上國內食用油市場疲軟,油脂加工企業(yè)收購意愿不強,銷售價格較2020年度下滑明顯,種植收益降低。而同期玉米、大豆售價上升明顯,花生比較優(yōu)勢減弱,農戶種植意愿降低,預計2022 年種植面積會有所下滑,影響花生生產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各級政府應提高政治站位,加強引導,確保花生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126.7 萬 hm2左右。
據研究,花生單株開花在1000 朵以上,結果能超過660 個,單株果產量突破1 kg,按理論推算,花生單產可達19 950 kg·hm-2。實際生產中,2017 年山東省平度市古峴鎮(zhèn)創(chuàng)造了小面積11 739 kg·hm-2的全國花生高產紀錄。在河南大面積高產典型也不斷涌現,2013 年商水縣舒莊鄉(xiāng)6.67 hm2夏直播花生平均產量8376 kg·hm-2,2019 年浚縣善堂鎮(zhèn)666.7 hm2麥套花生平均產量7263 kg·hm-2。受澇災影響,2021 年河南省花生單產4549.5 kg·hm-2,雖居全國前列,但仍不到全國高產記錄的1/2,即使與2018 年周口市花生平均單產5646 kg·hm-2相比,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河南省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通過樣板展示、科技培訓、科技入戶等形式,解決農業(yè)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瓶頸,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提高花生單產。
花生科研要加強與生產、市場的結合,加大先進、實用生產技術的研究力度,提高花生生產的科技支撐能力。在育種方面,應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開展優(yōu)質、高產、抗逆等重要性狀鑒定和基因挖掘,建立花生株型、抗逆、抗病、高油酸、宜機收等性狀分子鑒定平臺,運用遠緣雜交、分子標記輔助、基因編輯等育種新技術、新手段,選育高產、多抗、優(yōu)質專用型花生新品種,滿足國內外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增加花生的綜合效益,提高全省花生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在栽培技術研究方面,通過研究不同種植方式花生高產生育規(guī)律和高產品種生理特性,集成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用量;通過篩選抗逆花生品種,特別是抗旱、耐澇、強休眠品種,結合花生抗逆生理機制和調控技術研究,集成防災減災栽培技術;通過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究,不斷提高花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與花生生產管理的結合,推動智慧農業(yè)的發(fā)展,加速實現栽培技術的定量化、生產管理的智能化和數字化。
適應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特點,搭建科研院所、推廣部門、種子企業(yè)、加工企業(yè)和專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的花生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平臺,通過開展聯合攻關、技術創(chuàng)新、信息共享、決策共商、互幫互助、產銷協(xié)調等活動,破解產業(yè)發(fā)展技術瓶頸和體制機制制約難題,提高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科技水平,促進花生初加工、精深加工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領軍企業(yè)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大幅提升加工能力,實現“三鏈同構”和“三產融合”,推動全省花生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充分認識擴大花生生產對保障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的重要性,結合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實施,將花生生產納入地方政府優(yōu)先發(fā)展和重點支持范圍,整合相關涉農資金,進一步加大對花生產業(yè)的支持力度,促進全省花生生產的布局區(qū)域化、經營規(guī)?;⑸a標準化、方式綠色化、發(fā)展產業(yè)化和產品品牌化。開展財政補貼試點,探索建立花生生產收益保險制度,穩(wěn)定全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經營收入,提高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