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鳳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對內容進行精加工,為學生構建交流、思考的環(huán)境,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fā)展。該文主要從搭建支架、類比關聯(lián)、比較異同、質疑問難和拓展引申等角度,闡述了精加工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 精加工策略? 思維發(fā)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知識灌輸”型的課堂逐漸向“思維發(fā)展”型課堂轉變,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再到“授人以漁場”,學生有了發(fā)現(xiàn)、探究、創(chuàng)造的機會。教師通過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思維方法。
一、搭建支架,建構聯(lián)系
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機械灌輸?shù)姆绞?,或為學生搭建探究知識的“支架”,建立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向上發(fā)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支架,可以是一段闡述性的文字,可以是學生熟知的生活現(xiàn)象,也可以是圖表、方法、視頻等內容,能幫助學生順利地跨越鴻溝,并掌握知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原有經驗,讓他們對新知識由陌生變得熟悉,從而促進他們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學“光的直線傳播”一課時,筆者為學生呈現(xiàn)清晨陽光穿過樹葉縫隙和影院放映機投射留下的光束,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
教師要搭建具有真實知識背景的情境支架,讓學生能從生活現(xiàn)象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提煉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構建愉悅的氛圍,讓他們在情境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設計有疑問的情境,并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問,為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提供指向,讓學生向更高的認知層次發(fā)展。
如在教學“光的色彩顏色”一課時,筆者播放城市燈光夜景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城市燈光夜景五彩斑斕,點綴其中的是各種各樣、色彩豐富的燈光。除此之外,你還見過哪些物體能發(fā)光?”筆者以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他們會說出“太陽”“閃電”“發(fā)光水母”等答案,并在交流中理解逐漸發(fā)光物體所具有的特點。
教師要將實驗教學與邏輯思維的發(fā)展結合起來,為學生搭建實驗支架,讓學生在親歷實驗過程、感受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歸納物理規(guī)律。教師還可以借助演示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感受形象直觀的物理現(xiàn)象,促進他們對物理規(guī)律的認識。如在演示實驗時,教師可以恰當?shù)剡\用語言加以引導,以親切的話語、音調的變換讓學生覺得實驗課堂新奇有趣。此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并對學生的實驗過程提出合適的建議,引導學生自評與互評,提升學生動手操作、數(shù)據(jù)分析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教師可以搭建問題支架,在學生的初始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之間引領他們認知操作,讓他們選擇恰當?shù)姆椒ㄅc策略,發(fā)現(xiàn)必要的信息,幫助他們順利地解決問題,實現(xiàn)由實際發(fā)展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將有難度的問題拆分為幾個簡單的小問題,使問題變得淺顯、有層次,讓學生“跳一跳”就能觸及問題的內核,順利地找到答案。
如在教學“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一課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觀察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圖片,并提出一些問題,如“凸透鏡在什么情況下會形成放大的像,什么情況下又會形成縮小的像?為何會出現(xiàn)倒立的像?”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凸透鏡知識與生活經驗,提出自己的猜想,更加深刻地了解凸透鏡。
初中物理的教學方法眾多,教師要依據(jù)學情,為學生搭建合理的“支架”,使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形象具體,讓學生擺脫對學習新知識的恐懼心理,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從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
二、類比關聯(lián),把握特征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兩個相關聯(lián)的對象加以類比,借助熟知的概念屬性去類比相似的概念屬性,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概念,把握概念的特征。在探究較為抽象的物理概念時,教師可以運用類比的方法,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消除他們對新知的陌生感,引導他們猜想、分析、整理、歸納,對新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因為初中生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撬動”新知,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身出發(fā)理解新知,有效降低學習難度。
如在教學“電壓和電壓表的使用”一課時,學生對抽象的“電壓”概念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類比法,讓學生通過水壓理解電壓。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兩幅圖片:一幅是由抽水機(保持一定水壓)、水管(傳輸水流)、渦輪(利用水能工作)、閥門(控制水流通斷)等組成的水路圖,另一幅是由電源(保持一定電壓)、導線(傳輸電)、電燈(利用電能工作)、開關(控制電流通斷)等組成的電路圖。然后讓學生通過對比,找出電壓與水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以便更好地理解電壓。教師還要將相似的知識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借助舊知探究新知,借助生活現(xiàn)象探尋抽象知識,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與方法探究新問題。
又如在教學“平面鏡成像”時,教師可以引入數(shù)學學科的軸對稱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很多知識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抓住學科間知識的聯(lián)系點,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圖,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可視化的脈絡結構,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
此外,教師要懂得將知識內容、生活經驗和學科間的知識融合起來,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掌握,對物理規(guī)律的探尋。如在“照相機與眼球視力的矯正”一課時,筆者將照相機與眼球聯(lián)系起來,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視網膜相當于膠片,這樣能促進學生理解照相機的結構與原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類比時要靈活施策,促進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三、比較異同,把握特征
初中物理知識邏輯性強,教師要借助多樣的方法,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事物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從而準確地理解物理概念,把握事物的本質。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清“形式異而本質同”“形式同而本質異”這兩個概念。如教師可以將“光速”與“聲速”放在一起對比,讓學生知道光和聲音都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而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最快。教師還可以將動滑輪與定滑輪進行比較,讓學生知道定滑輪的本質是動力臂與阻力臂相等的杠桿,不省力但可以改變拉力方向,動滑輪的本質是“動力臂=2×阻力臂”的杠桿,可以省一半的力。教師將類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對比,借助表格、思維導圖等方式呈現(xiàn),模糊點會變得清晰,能讓學生準確地感知概念的特點并表述出來。學生只有比較異同,才能使自己的認識不再囿于表面,對類似的事物形成深度的理解。
教師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生呈現(xiàn)生活現(xiàn)象,或開展演示實驗,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他們運用比較法分析不同因素對結果所產生的影響。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借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他們通過比較區(qū)分概念,從而實現(xiàn)對概念的精細化處理。
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時,筆者先通過古代行軍打仗時前哨官伏地聽聲、在魚缸旁講話時嚇走小魚這兩個例子,說明聲音不僅能在空氣中傳播,還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聲波在不同介質、不同溫度下的傳播速度(聲音在0℃、15℃、100℃的空氣中傳播速度分別為332米/秒、340米/秒、386米/秒,在水中、木材、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分別為1500米/秒、3300米/秒、5000米/秒),引導學生對比這些數(shù)據(jù),促進學生對聲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理解。
四、質疑問難,發(fā)展思維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與認知水平,以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他們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從而努力去回答“為什么”。質疑能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興趣,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當學生無法依靠個人能力釋疑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分享、討論、競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吸納別人的觀點,從而整理出完整的知識體系用于解決當前的問題。
如在教學“力”一課時,筆者提出問題:“力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有人認為力是由肌肉緊張而產生的,只有人與動物才能產生力的作用,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了幫助學生解決疑惑,筆者向學生展示手舉杠鈴、鏟車舉起重物、火車頭拉車廂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不僅人與動物能產生力的作用,物體與物體之間也能產生力的作用。這樣一來,學生便很容易理解力的概念。
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少了質疑,就會沒有研討、分析的欲望,思維品質自然難以獲得提升。所以,教師要提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且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或者有意識地制造“矛盾”,為學生提供一些錯題,引發(fā)學生的質疑、推測,以此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教師還要懂得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不平衡”,通過個體的思考、相互交流,在探疑中促進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如在教學“液體的壓強”一課時,筆者提出問題:“大家知道一杯水有多大的威力嗎?它能壓碎一塊玻璃嗎?”學生都覺得不可能。這時,筆者向學生播放“帕斯卡裂桶實驗”的視頻,學生紛紛疑惑不解,原來再平常不過的一杯水居然有如此大的威力。實驗的視頻能給學生帶來很強的視覺沖擊,引發(fā)學生的質疑,激發(fā)他們參與探究的欲望。
五、拓展引申,深度理解
教師要拓展引申所學內容,建立物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增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語文學科上,教師可以借助物理知識解釋詩句、諺語,如用聲音的傳播現(xiàn)象解釋“夜半鐘聲到客船”,用“參照物”解釋“兩岸青山相對出”;在歷史學科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內容,理解“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古代的司南理解磁現(xiàn)象,感受物理學對社會發(fā)展所提供的動力;在數(shù)學學科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函數(shù)圖像分析物理規(guī)律,學會運用一次函數(shù)圖像分析電流與電壓之間的關系;在體育學科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研究游泳運動員穿的“鯊魚皮泳衣”,使他們明白這是利用了流體力學的知識,減少身體與水之間的摩擦阻力,提升游泳速度。此外,教師還要對例題、習題加以拓展,對學生進行變式訓練,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構建更加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能僅依賴于知識的傳遞,還要通過對知識的精加工,促進學生思考、質疑、對比、構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探討、交流,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
參考文獻:
[1]唐黎和.類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顯性運用[J].物理之友,2014(1).
[2]顏巧瑩.比較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3).
[3]劉白生.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典型例題的引申和拓展[J].物理通報,2019(10).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