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榮賓,常 芹
(1.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2.蘇州工業(yè)園區(qū) 星洋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8)
體育課程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歷史性,而這種歷史性主要由它的內容載體——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呈現(xiàn)出來。建國至今,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經(jīng)歷了八次改革,而每一次的改革都會對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我國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正是在這種長期的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和探索中才得以不斷地發(fā)展。體育教學大綱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作為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呈現(xiàn)文本,代表了一定時期內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該時期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特征[1]。我國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演進基本上是伴隨著體育教學大綱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發(fā)展而進行的,本文對建國以后我國頒布的基礎教育體育教學大綱[2]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3]中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進行解構,從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分類與銜接方面闡述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的演變過程,總結其經(jīng)驗,分析未來發(fā)展導向,從而為基于學生構建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奠定基礎。
建國初期在較系統(tǒng)地研究蘇聯(lián)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基礎上,1956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比較成熟的《體育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教授學生大綱所列舉的各種主要競技運動項目、體操和游戲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指出不能隨意刪減或增添大綱中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方面,以發(fā)展人體基本活動能力作為課程內容分類的主線,小學階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為基本體操和游戲,初中和高中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為基本內容和補充內容?;緝热莅w操、田徑和游戲,同時,為適應各地區(qū)體育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或其他條件而設置了體操、田徑、游戲、游泳、速度滑冰和滑雪等補充內容。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將球類項目作為活動性游戲的高級發(fā)展內容劃分在游戲類別中,球類項目沒有單獨成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的混亂。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方面,主要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由淺到深,按年級逐年重復提高安排。其中,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以與基本體操相結合的游戲為主,基本體操和游戲內容在小學三年級和四年級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以體操內容為主,游戲內容所占比重較少;初中和高中階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包括體操、田徑和游戲三部分,根據(jù)課時分配,體操占第一位,田徑占第二位,游戲占第三位。初中和高中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較為一致,但在動作技術要求的難度上呈現(xiàn)出遞增趨勢,高中偏重于體操和田徑類的競技運動項目。從總體上看,各學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設置較為重復,體操類和田徑類運動項目只是按照競技運動固有的動作技術難易程度進行排列,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在各個年級和學段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銜接性較差。
1961年我國頒布的《體育教材綱要》強調要逐漸擺脫蘇聯(lián)體育課程模式,結合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發(fā)展的實際,構建中小學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體系。該大綱強調提高學生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和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但并未指定必須學習大綱所規(guī)定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說明大綱編制組已經(jīng)認識到課程內容的多樣性,不可能確定在某個年級只能教某一或幾項運動,擴大了課程內容的選擇性。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方面,以競技運動項目作為分類的依據(jù),小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包括體操、田徑、武術和游戲,并無基本內容與選用內容之分;初中和高中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包括基本內容和選用內容兩部分,每部分均包括體操、田徑、武術和球類。武術在該大綱中首次被作為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單獨列為一類。初中和高中基本內容約占課時數(shù)的80%,選用內容約占課時數(shù)的20%,反映出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統(tǒng)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課程內容開始具有可選擇性,但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中基本內容的比例遠高于選用內容的比例。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方面,各年級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主要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安排,在小學階段教授學生基本的運動技術,早期專項化的主張在小學階段被不被采納;初中階段學習體操、田徑、武術和球類的基本技術和技能組合并進行初級的教學比賽;高中階段在初中學習的動作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并要提高部分運動基礎較好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當時的教學思想已經(jīng)認識到教授學生單個技術動作,學生掌握以后再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比賽中并不受學生喜歡。學生認為學習單個技術動作呆板枯燥,而且學習以后不能在實際比賽中靈活運用,故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都注重將教學比賽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A教育各學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各有側重點,力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緊密銜接,避免各學段不必要的重復,但對于反復用來鍛煉身體的身體活動和運動項目則保持一定的重復,并在原有的基礎上使動作技術難度不斷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學校體育發(fā)展遭受嚴重破壞而陷入停滯階段,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基本上被廢止,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設置較為混亂。文革結束后我國于1978年頒布了全日制十年制《體育教學大綱》,該大綱在選擇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時提出了“打破以競賽為中心的編排體系”,明確了中小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面向全體學生,增強學生的體質,增進學生的健康,而不是面向少數(shù)“運動尖子”以運動競賽為中心。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分類方面,該大綱將中小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為基本內容和選用內容。其中,小學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80%~84%,選用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16%~20%;初中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80%,選用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20%;高中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70%,選用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30%。事實上,基本內容是指簡便易學,具有較高的全面鍛煉身體價值的內容,并非必須進行學習的必修內容。因此,基本內容與選用內容的分類在邏輯上并不對應,此種分類也是基于現(xiàn)實的折中之舉。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時,既沒有單獨按照人體基本運動能力也沒有按照競技運動項目分類,而是采用了競技運動項目和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相結合的綜合方法進行分類。小學一、二年級的基本內容包括隊列隊形、跳躍、投擲、走和跑、基本體操、技巧和游戲,小學三年級以后增加了支撐跳躍、低單杠和武術等內容;中學階段在小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類別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籃球內容。選用內容并沒有按年級安排,而是分為小學和中學兩個學段,小學選用內容包括游泳、球類游戲、民間體育和室內游戲等,中學選用內容包括技巧、游戲、游泳、速度滑冰、武術和民間體育等。選用內容的安排增加了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的靈活性,但是只是在完成基本內容的前提下,根據(jù)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靈活選用,并且要求課時不能過于集中于某一運動項目。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方面,以人體基本活動能力和運動項目技術為主線銜接各年級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以跑、跳躍和投擲課程內容為例,在小學一、二年級重點突出跑、跳躍和投擲的基本動作內容,并安排較多的跑、跳躍和投擲類的運動游戲,以發(fā)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關注基本動作技能學習與田徑運動項目技術動作的相互銜接,注重跑、跳躍和投擲動作技術學習與身體素質練習和運動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中學階段除了加強基本動作技術學習外,循序漸進地增加跑、跳躍和投擲在時間、高度和距離等方面的教學要求,并不斷地提高技術動作難度?;A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較為重復,各學段的銜接也只是按照運動項目技術動作的難易程度進行安排。由于學制的縮短,就必須精選課程內容,然而課程內容只是降低了各運動項目技術學習的難度和測驗標準,但在課程內容總量上并未減少,造成了課程內容繁多。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缺乏整體、科學的設計,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較差。
在改革開放學校體育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背景下,1987年國家教委頒發(fā)了作為義務教育過渡性質的《體育教學大綱》,該大綱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方面出現(xiàn)新的變化,指出課程內容要與學生生活和終身體育相聯(lián)系,同時增加能夠反映時代需求的足球、排球、舞蹈和韻律操等內容,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分類方面,該大綱將仍將中小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為基本內容和選用內容,進一步加大了選用內容的課時比例,增加了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其中,小學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70%,選用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30%;初中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60%~74%,選用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26%~40%;高中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50%~62%,選用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38%~50%。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時,采用按運動項目進行分類,在項目類課程內容安排時按照人體基本運動能力為主線進行遞進。小學低年級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包括基本動作、游戲、唱游。小學中、高年級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過渡到正規(guī)的運動項目,主要包括游戲、田徑、基本體操、器械體操、技巧和韻律活動、小球類和武術項目。小學階段的選用內容根據(jù)大綱確定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原則,結合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并沒有統(tǒng)一要求。中學階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類別包括田徑、球類、基本體操、器械體操、技巧和韻律體操、舞蹈和武術。中學階段選用內容包括各項基本內容的補充和延伸、游戲、速度滑冰、游泳、民間體育等。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在繼承傳統(tǒng)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更新,使課程內容的類別更為完善。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方面,將小學劃分為低、中、高三個學段,主要發(fā)展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強調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不宜過于單調和早期專項化。三個學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各有側重點,小學低年級以基本動作、游戲和唱游為主,其中,基本動作內容是小學中、高年級田徑、基本體操和器械體操的學習基礎,故也是重點內容;小學三、四年級將基本動作替代為田徑、基本體操、技巧和器械體操內容,同時增加了韻律活動、武術類內容,小學四年級開始將小球類列為基本內容;小學中、高年級游戲內容提高了動作和規(guī)則的復雜性,游戲內容的比重隨年級升高而逐漸減少。在中學階段按照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特點和難易程度,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運動興趣設置多樣化的課程內容?;A教育階段的各類運動項目課程內容并未妥善銜接,只是按照技術動作的難易程度進行排列,各個學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設置較為重復。
為適應九年義務教育走向法制化道路,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該版體育教學大綱繼續(xù)秉承中小學體育課程“一個目的三項基本任務”的傳統(tǒng),并指出三項基本任務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進一步深化了對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認識。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方面的新變化主要包括:在球類項目中首次將排球作為基本課程內容,足球項目的課程內容也呈現(xiàn)體系化;將1956年出現(xiàn)過的平衡項目重新作為基本內容;韻律體操和舞蹈作為課程內容單獨進行編排成類;將發(fā)展身體素質的課程內容作為相對獨立的體系,與運動項目課程內容相互配合;以民族傳統(tǒng)體育替代武術,改變了武術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內容的局限性。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方面,按照運動項目和發(fā)展身體素質相互交叉進行分類,將小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為基本內容和選用內容,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70%~80%,選用內容占20%~30%;中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同樣分為基本內容和選用內容,其中,基本內容占課時總數(shù)的70~84%,選用內容占16~30%。小學低年級基本內容包括基本運動、游戲、韻律活動和舞蹈三項內容,小學中、高年級基本內容包括游戲、田徑、體操、韻律活動和舞蹈、小球類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以及發(fā)展身體素質內容;選用內容主要包括田徑、體操、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小球類、游泳和滑冰等。初中階段基本內容包括田徑、體操、球類、韻律體操和舞蹈、民族傳統(tǒng)體育和發(fā)展身體素質內容;選用內容為各項基本內容的補充和延伸、游泳、滑冰、地區(qū)性和民族民間體育內容。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方面,小學低年級以發(fā)展學生基本身體活動能力為主,盡量避免同類性質課程內容的不必要重復,主要使學生掌握各類項目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活動能力,各項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小學中、高年級將運動項目的基本內容和發(fā)展身體素質的內容分別排列,以保持運動項目固有的特點和增加鍛煉身體的有效性,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身體基本活動能力,要求學生學習并掌握各項運動的基本技術和動作組合。初中階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既不能競技化,也不能忽視運動項目,要用多樣化的運動項目作為鍛煉學生身體的手段,教授學生多種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同時加強各類運動項目課程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
1996年前后學校體育界較為系統(tǒng)地總結了建國以后影響我國體育課程發(fā)展的主要學術思想,在此基礎上展開理論爭鳴和學術討論,對學校體育的功能和價值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育整體效益論思想在學校體育課程構建中得到較大認可。在此背景下1996年我國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與九年義務教育體育教學大綱相銜接。該大綱仍沿用了“一個目的,三項基本任務”的課程體系,但將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明確納入了體育教學目的,強調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創(chuàng)新、合作和應變能力,充實現(xiàn)代體育教育思想和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果,扭轉了體育課程只為增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生物體育觀。在課程內容選擇方面的新變化是課程內容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加強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著重發(fā)展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運動專長的形成,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方面,該大綱構建了新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體系,以實踐活動為主線采用多元目標并進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方法,將體育課程分為活動類課程和學科類課程。學科類課程是體育課程的主體,課程內容由必選內容、限選內容和任選內容組成。其中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中的必選內容包括田徑、體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身體素質練習,占課時總數(shù)的55%;限選內容包括韻律體操和舞蹈、足球、籃球、排球和游泳,占課時總數(shù)的25%;任選內容包括必選內容、限選內容拓寬和加深的內容,共占課時總數(shù)的20%。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方面,高中階段強調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和運動興趣愛好,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體育能力并形成運動專長。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體現(xiàn)了連貫性、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以田徑和籃球項目為例,田徑內容的教學應使學生掌握跑、跳躍、投擲的基本技術和知識,學會運用田徑運動項目發(fā)展體能,特別以提高學生的耐力素質作為田徑課程內容的重點;籃球課程內容在初中學習的基本技術和戰(zhàn)術的基礎上,將基本技術、組合技術、基本戰(zhàn)術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融合到教學比賽中,以教學比賽作為高中籃球課程內容的主體,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籃球技戰(zhàn)術運用能力。但該版大綱過于注重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體系化,使課程內容容量偏大,與課時形成矛盾;同時,部分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偏難,如高三年級越野跑男生為3 500m~4 500m,女生2 000m~3 000m,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
教育部在2000年頒布了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該大綱在繼承“三基”教學的基礎上強調選擇競技運動項目作為課程內容是為了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課程內容不能“競技化”,力圖把學科知識結構與學生身體發(fā)展和認知結構緊密結合,主要基于各運動項目內在結構和學生各年齡階段身心特征及動作技能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課程內容。同時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精簡基礎教育各學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進一步增加課程內容的彈性和選擇性。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類方面,按運動項目將課程內容分為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其中,選修內容由限制性選修和任意選修兩大類組成。小學一、二年級必修和選修的比例為7∶3,必修內容包括基本運動和游戲;三至六年級必修和選修內容比例為6∶4,必修內容包括游戲、田徑、體操和武術。小學階段限制性選修內容包括球類、韻律活動和舞蹈、體操,每學期只能從中選出1~2項,其中球類為限選內容中的必選項目。初中階段必修和選修比例為5∶5,高中階段必修和選修比例為4∶6。初中和高中的必修內容均包括田徑、體操和武術;限制性選修內容包括球類、韻律體操和舞蹈。選修內容隨學段升高,比例不斷增大,以滿足學生運動興趣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需要。
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銜接方面,大綱根據(jù)小學生身體發(fā)展的年齡特點,將小學劃分為一至二年級、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三個學段。小學一至二年級發(fā)展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使學生學會一些游戲、基本運動和韻律活動的方法,培養(yǎng)小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并形成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小學三至四年級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運動項目基本技能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初步學習田徑、體操、球類、武術等項目的基本技術,掌握所學運動項目的基本運動技能,進一步提高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五至六年級鞏固和提高學生所學各項運動的基本技術,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初中階段學習各項必修和選修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和技能,提高學生對各項運動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高中階段使學生學會科學地鍛煉身體的方法,掌握一項或幾項運動項目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形成運動特長,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課程內容類別與結構和初中階段相似,在初中的基礎上按照運動項目的技術難度和測驗標準逐步遞進地設置各類運動項目的課程內容,但要避免課程內容的競技化傾向。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版)》,2003年又頒布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版)》,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把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作為本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2011年教育部經(jīng)過十年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和實驗又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版)》,標志著體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這兩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改變傳統(tǒng)的按運動項目劃分課程內容的方式,從運動技能、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方面描述體育課程目標,并根據(jù)課程目標構建基礎教育各學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4]。
體育與健康課程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和體育學習的特點,將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劃分為五級水平,其中水平一至水平三分別相當于小學1~2年級、3~4年級和5~6年級;水平四相當于初中7~9年級;水平五相當于高中10~12年級。課程標準沒有對各學習水平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只是依據(jù)體育課程目標明確了各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的范圍,即根據(jù)課程目標引領課程內容。要求各學校根據(jù)三級課程管理的要求保證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從師資隊伍、場地器材、學生體育基礎等方面的實際出發(fā)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從而使體育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和更多的靈活性[5]。2001年和2011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由田徑類、球類、體操類、水上或冰雪類、民族民間體育類和新興運動類項目構成,并無必修和選修之分。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選擇思路如下:小學階段重點發(fā)展學生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以各類運動項目的游戲比賽為主;初中和高中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均由田徑類、球類、體操類、水上或冰雪類、民族民間類項目和新興運動類項目構成,初中階段注重運動項目基本技術和組合技術的學習,課程內容呈現(xiàn)多樣化;高中學生可以在學校確定的范圍內,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水平選擇運動項目進行專項運動技能學習,以發(fā)展運動愛好并形成運動專長。其中,田徑類項目在基礎教育階段都作為體育課程的必選內容,同時重視選擇武術等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作為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要求學生掌握的程度和遞進梯度如表1所示。
表1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要求掌握程度和遞進梯度
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課程內容的遞進性,課程目標中對課程內容的要求使用能夠體現(xiàn)不同層次意義的行為動詞,基礎教育水平一到水平五體育課程要求學生對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為:學習→初步掌握→基本掌握→基本掌握并運用→熟練掌握并運用;各類運動項目的運動技能學習漸進過程為:運動項目游戲→基本技術→技術動作組合→技術和簡單戰(zhàn)術→專項運動,各學習水平逐級遞進。課程標準通過界定運動技能學習的掌握程度和運動項目技術學習的遞進過程,實現(xiàn)了基礎教育各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
我國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演變過程凝聚著課程內容選擇的有益經(jīng)驗,對于這些經(jīng)驗應理性對待,吸收其精華,從而為基于學生構建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奠定堅實的歷史基礎。
為分析我國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類別的發(fā)展演變,本研究對建國后頒布的1956、1961、1978、1987、1992、1996(高中)、2000、2001和2011年版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類別進行分析統(tǒng)計可知,我國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類別主要包括田徑類、體操類、球類、游戲類、武術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類、游泳和冰雪類、新興運動類,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類別呈逐步細化和增多的趨勢。
建國后早期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主要為田徑、體操和游戲類運動,需要指出的是,此時的體操和游戲類運動的涵蓋范圍較廣,如1956年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的體操就包含走、跑、跳躍和投擲等內容,中學的體操類運動則包含舞蹈運動的內容;1961年大綱中游戲包含球類運動的內容,并在課程實施中主要以游戲的方式呈現(xiàn)。故此階段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類別較少,相互包含,但內容較為豐富。隨時間的推移,體操和游戲類的內容逐步細化,并分化出田徑和球類運動。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類別的演變過程中,1961年大綱增加了武術類運動項目,使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正式進入了學校體育課堂;1987年大綱正式將球類運動列為小學體育課程內容,主要以小籃球、小排球為主;中學自1961年就設置了籃球課程內容,并規(guī)定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足球、排球項目;球類運動在1992年大綱中正式被列為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為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2000年大綱將新興運動列為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的類別,主要包括攀巖、輪滑、飛盤等,使我國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類別更為成熟和完善。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形成主要包括田徑類、體操類、球類、游戲類、武術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類、游泳和冰雪類、新興運動類的多樣化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體系。
縱觀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演變過程,田徑類項目作為最基礎的運動項目一直是體育課程的首選內容。在各時期的體育教學大綱中,以走、跑、跳、投擲為主的田徑類課程內容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各個年級均有出現(xiàn),而且達到了全覆蓋,成為基礎教育學校體育最具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的課程內容。其次是體操類運動,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項目包括:隊列隊形、徒手操、技巧運動、實用性體操(攀登、爬越)、支撐跳躍、輕器械體操、單杠、雙杠、韻律活動與舞蹈、平衡項目;而體操類的高低杠、吊環(huán)、肋木、體操凳等項目,由于對運動技術要求過高,學生難以掌握,同時趣味性不強,安全隱患較大,只是在早期的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中出現(xiàn),而后選擇性降低,逐漸淡出了體育課堂。第三是球類運動項目,球類運動在我國基礎教育學校體育課程中開展較為普及的項目有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雖然沒有被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重點選用的課程內容,但是深受學生喜愛,在現(xiàn)今的體育課程內容中其重要性日益增強。第四是武術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自1961年武術被列為體育課程內容后,武術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作為我國體育課程特有的內容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第五是游戲,游戲作為小學階段的主體課程內容,一般包括田徑類、體操類和球類運動項目的游戲和固定形式的運動游戲,在小學低、中年級占有較大比重。第六是游泳,游泳作為健身性和實用性較好的運動項目,卻易受學校條件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但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游泳運動一直被建議作為體育課程內容。
綜上所述,田徑類、體操類和球類運動項目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各學段的主體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的特征。
我國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在課程性質上被區(qū)分為基本內容和選用內容,或者分為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選修內容進一步被區(qū)分為限制性選修內容和任意性選修內容。建國后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總體上經(jīng)歷了由完全的必修內容(基本內容)到必修內容與選修內容(選用內容)相結合的發(fā)展過程。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分配比例上,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必修內容逐漸減少,選修內容逐步增多。從歷時視角審視,建國后早期的體育課程內容強調統(tǒng)一性,并無選修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教師選擇課程內容的靈活性。體育課程選修內容的設立改變了體育課程內容完全由國家統(tǒng)一制定的局面,對于體育教學大綱中課程內容不適合地域和學校實際情況的部分,不再強制要求執(zhí)行,而是由學校根據(jù)實際條件確定選用內容,這也就給予了學校和體育教師選擇課程內容的權利。
小學體育課程在1978年開始出現(xiàn)選修內容,選修內容的比例由1978年的16%~20%逐步增加到2000年的30%~40%;初中自1961年開始設置選修內容,選修內容比例由1961年的20%增加到2000年的50%;高中選修內容比例由1961年的20%增加到2000年的60%。無論是從時間發(fā)展縱向來看,還是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段縱向發(fā)展來看,基礎教育階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選修比例均逐步增大,體育教學大綱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方面的要求與規(guī)定越來越靈活,顯示出我國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權利的逐步放開,注重各地區(qū)和學校的差異性,并開始關注學生的主體體育需求。第八次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對各學習階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未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也無明確的必修和選修的劃分?!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改革方面更進一步,指出各地、各校的體育教師在制定具體的課程實施方案時,可以依照課程目標,從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選用適當?shù)倪\動技能課程內容[5]。體育課程標準賦予學校和體育教師自主選擇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權利,意味著體育教師不僅是體育課程標準的執(zhí)行者而且也是體育課程的構建者,這對體育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后至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我國研制和頒發(fā)的七套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呈現(xiàn)出兩個重要特征:一是每次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制訂和頒布都與我國社會進步的需要和教育理念的轉變密切相關,二是把體育課程當作學科課程進行開發(fā)和研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編制注重體育學科知識和運動技能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6]。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體育課程設計中,課程內容主要是人類長期積累下來的體育文化知識和運動項目,主要依據(jù)學科課程的理論進行選擇。從學科課程的視角規(guī)定體育課程必須具備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設計具有成人化、競技化的特點,從而建立起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課程內容體系,具有鮮明的“知識理性色彩”。這也是各版體育教學大綱強調學習和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主要原因。經(jīng)過50多年的體育課程教學實踐探索和發(fā)展,體育學科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分類、課程內容排列等方面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盡管傳統(tǒng)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具有明顯的競技化色彩,但在學科課程內容體系的遞進性上卻體現(xiàn)出了科學性,提高了體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對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然而,學科課程編制方法由于過于注重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容易進入見物不見人的誤區(qū)。無論是按照人體基本運動能力還是按照運動項目或綜合分類,體育課程基本上都以傳授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造成課程內容“大而全”。同時,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主要依據(jù)社會或成人的需要來安排,因而學生所學習到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體育經(jīng)驗并無直接關聯(lián)。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忽視學生的主體體育需求,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能力,這也就成為第八次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故新課程倡導基于學生選擇運動技能課程內容。2001年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在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選擇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破傳統(tǒng)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競技化和成人化傾向。既不能只強調“學科理論”,也不能過于側重于學生的經(jīng)驗和活動理論,應尋求“關注學生發(fā)展的課程”和“關注學科基礎知識的課程”二者之間的平衡[7]。因此,應在保持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的基礎上,使課程內容更加適應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和興趣愛好。
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8]。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的課程變革已成為當今發(fā)達國家教育改革新的價值導向。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改革從學科本位向學生本位、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能力本位的轉變,也促使課程內容出現(xiàn)創(chuàng)生性和適應性的改變,應結合各學段學生需要形成哪些核心素養(yǎng)來安排課程內容[9]。我國傳統(tǒng)體育課程過于重視學科本位課程價值取向,過分強調了運動技能作為工具理性的作用,容易將體育課程的本質價值和目標誤解為純粹的運動技術教學,造成體育課程的異化現(xiàn)象。社會本位和學科本位的體育課程實踐證明,體育課程若單純以運動技術傳習作為課程目標,就容易走向工具理性課程取向,忽略體育課程健身育人的核心價值,從而導致體育課程內容往往是脫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較為抽象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不能面向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體育能力為核心選擇課程內容。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為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樹立了風向標,體育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了由單方面的社會本位或知識本位價值取向到多元的“社會、知識、個人”三位一體的價值取向轉換,今后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應緊緊圍繞體育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構建來貫徹落實[10]。
通過分析英國[11]、美國[12]和日本[13]最新版的國家體育課程標準的課程任務和目標可以發(fā)現(xiàn),英美日學校體育課程健身育人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體育品德的發(fā)展三大方面。同時,從體育課程促進學生發(fā)展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構建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結合國外學校體育關于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闡釋和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實際,季瀏教授認為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主要由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構成[14]。學校體育課程應根據(jù)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關鍵維度,明確基礎教育各學段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所應達到的水平和表現(xiàn)形式,進而依據(jù)體育核心素養(yǎng)設置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相互銜接、梯次遞進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體系,徹底實現(xiàn)課程內容設計從“體育學科”本位到“學生發(fā)展”本位的轉型。
受“知識中心觀”和“技術中心論”的影響,自我國新世紀課程改革以來,許多體育教師仍然只有技術教學意識,過分關注教授學生運動知識和技術細節(jié),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能力[15]。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只是將運動項目分解為單個技術進行孤立的教學,至于教完單個技術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素養(yǎng),學生能否用結構化、關聯(lián)性的知識和技能解決體育運動情景中的具體復雜問題,能否學會運用某個項目進行運動,卻較少考慮。這大大降低了課程內容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得學生只是掌握了一些項目的單個技術,而不會運用某個項目進行完整的運動,更不用說通過體育運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體育核心素養(yǎng)。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于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從小學到高中一而貫之,才能達到學校體育整體健身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因此,應以體育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進行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整合研究,注重各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性,同時,學段內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應該結構化,構建小初高一體化的培養(yǎng)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體系。
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銜接強調課程不同層級之間的連續(xù)性,如小學與初中課程內容的連續(xù)性、初中與高中課程內容的連續(xù)性。我國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注重根據(jù)運動項目的技術特征進行各學段的銜接,今后應依據(jù)學生的動作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對動作技能課程內容進行整體安排,明確規(guī)定各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學習范圍和順序,做到各學段之間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層次分明、銜接有序。小學低年級應全面教授學生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在小學高年級教授學生基本運動技能和運動項目共同技能;初中階段教授學生多種運動項目技能,讓學生學習和體驗多種運動項目,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高中階段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愛好和專長,教授學生專項運動技能[16]。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指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上應該摒棄單個運動技術的割裂式教學,引導學生體驗一項完整的運動,使學生在完整的運動中學習和掌握多種運動技能,并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練習展示和比賽活動。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完整的運動和比賽,不但能夠提高運動能力,而且也能保證體育課程達到一定的運動負荷從而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更能培養(yǎng)體育精神和品格,從而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