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鑫,曲圣元,王雪敏,王俊慧,徐晨琛,崔炳南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患者女,28歲,因右大腿反復起紅斑、風團14個月,于2019年10月17日來我院就診?;颊?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右大腿下部外側出現水腫性紅斑和風團,有瘙癢及疼痛感,伴發(fā)熱,體溫最高達40℃,同時出現膝、踝和腕關節(jié)疼痛,以右膝關節(jié)為重。皮疹一般在2~3 d消退,留有色素沉著斑。病程中皮疹反復發(fā)作,發(fā)病范圍多固定局限于右大腿下部外側,嚴重時延及全身。曾在外院皮膚科、風濕科診為“皮炎、蕁麻疹、血管炎”等,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等多種抗組胺藥物無效,口服醋酸潑尼松(20 mg/d)、雷公藤(60 mg/d)后皮損可消退,出現肝功能異常停用。發(fā)病以來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體質量無明顯改變?;颊呒韧w健,無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發(fā)病前無用藥史,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全身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皮膚科檢查:右大腿下部外側可見1處20 cm×30 cm大小色素沉著斑,邊界清楚,其范圍內可見數十個水腫性紅斑、風團,大小不一,壓之褪色,觸之略有疼痛、皮溫高,見圖1。
圖1 右大腿部位色素沉著斑,范圍內可見數十個風團
實驗室檢查示血常規(guī):中性粒細胞比率84%,余正常;C 反應蛋白(CRP):71.63 mg/L;丙氨酸轉移酶(ALT):96 U/L,天冬氨酸轉移酶(AST):74 U/L;血清補體C3、C4和CH50正常;尿常規(guī)、腎功能、電解質、血糖、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和抗浸出性核抗原(ENA)抗體譜均未見明顯異常。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右大腿風團):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膠原間水腫,可見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部分小血管壁腫脹,血管周圍可見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嗜中性粒細胞浸潤,見圖2。
圖2 組織病理圖片
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膠原間水腫,可見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部分小血管壁腫脹,血管周圍可見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嗜中性粒細胞浸潤。
診斷:蕁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vasculitis,UV)。
治療:予中藥湯劑口服,服用中藥2個月后,患者無發(fā)熱,未見新發(fā)風團,遺留色素沉著斑,隨訪中。
UV由Agnello等[1]于1971年首先提出,之后McDuffie等[2]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包括有低補體血癥、皮膚血管炎和關節(jié)炎的綜合征。本病病因不明,是一種免疫復合物引起的疾病,發(fā)病可能與某些自身免疫病、藥物、感染及腫瘤等因素相關。本病好發(fā)于30~40歲的中年女性,臨床特點以風團性皮損及水腫性紅斑為主要癥狀,不易消退,持續(xù)時間長達24~72 h,消退后常遺留色素沉著斑,伴有瘙癢或疼痛感,少數病例有血管性水腫、網狀青斑、多形紅斑樣、大皰等皮損表現[3];常伴有發(fā)熱、關節(jié)痛等癥狀,也可能影響肺、腎及胃腸道等其他器官[4],和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干燥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也有一定聯系[5]。
根據補體水平,本病可分為正常補體血癥性蕁麻疹性血管炎(NUV)和低補體血癥性蕁麻疹性血管炎(HUV),據報道 80%的 UV表現為 NUV[6],且HUV的病情較NUV更重,更有可能發(fā)生系統(tǒng)性損害,引起廣泛性血管炎。有學者認為UV為一譜系分布疾病[7],即不是所有患者都符合經典的臨床表現,也可累及皮膚以外的器官,本例患者補體正常,但同時伴有發(fā)熱、關節(jié)痛等全身癥狀。本病皮損的持續(xù)時間和形態(tài)有較大差異,部分患者的皮損持續(xù)時間不超過24 h,消退后不出現色素沉著[8]。因此,對于慢性頑固性蕁麻疹,尤其抗組胺藥物治療抵抗的患者,如有疼痛感,伴發(fā)熱或關節(jié)痛,消退后遺留色素沉著,應考慮本病可能。
本病的組織病理學可見真皮膠原間水腫,紅細胞滲出,真皮淺層毛細血管為主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血管周圍可見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血管周圍浸潤細胞的分布情況與皮疹的持續(xù)時間以及補體水平均有一定關聯,隨著皮疹持續(xù)時間的延長,浸潤細胞逐漸由中性粒細胞或嗜酸性粒細胞為主轉變?yōu)榱馨图毎麨橹鱗9],Mehregan等[10]提出NUV血管周圍浸潤細胞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而HUV以中性粒細胞為主。雖然組織病理學檢查是本病確診的金標準,然而經典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僅持續(xù)24~48 h,所以結果常受取材時間和用藥情況的影響,可能需要多次活檢才能確診[11]。
本例患者為28歲女性,右大腿風團性皮損14個月,反復發(fā)作,皮損持續(xù)超過24 h,消退后留有色素沉著斑,有疼痛感,伴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抗組胺藥物無效,結合皮損組織病理檢查,符合UV診斷。本病除了需與慢性蕁麻疹、紅斑狼瘡、Sweet綜合征鑒別之外,還需與自身炎癥性疾病鑒別[12]。另外,本例患者皮損局限固定,應與脂膜炎鑒別,本例皮損2~3 d可消退,與脂膜炎皮損持續(xù)不退不同,結合組織病理皮下脂肪層未見異常可鑒別。本病一般泛發(fā)全身,目前尚未見其他發(fā)病部位固定UV報道。UV的病理表現為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與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同屬于皮膚小血管炎范疇,皮損好發(fā)于持重部位,本病例患者皮損部位固定局限于右側大腿,較為特殊,可能與下肢受壓、受力有關。
本病的治療,一般抗組胺藥物無效,大部分病例糖皮質激素有效,還可選用硫唑嘌呤等細胞毒藥物、氨苯礬、羥氯喹、秋水仙堿等治療,但停用后易復發(fā),需長期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