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燕 鄭佳樂
(寧波市北侖區(qū)長江小學,浙江 寧波 315800)
堅持立德樹人,學校就要構建一個資源共享、課程共融、全員共育的思政整合課程[1]。圍繞“尚善”的德育理念,通過梳理課程核心資源,構建“尚善”德育新樣態(tài),引領學生重建美好的德育生活,形成長江小學“思政+”課程體系。
課程目標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由于整合課程的特殊性質,其目標制定要從學生的整個德育生活考慮,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為主要參考內容,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考察學生的實際需求。按學生的年齡階段,從“道德素質教育目標”“ 法紀素質目標”“ 心理素質目標”“思想素質目標”“政治素質目標”五個方面入手,以分年段、分主題的方式制定目標,不同年段的同一主題的教學目標存在螺旋上升的內在邏輯關系。
“德”的內涵豐富,為打造有“長江”特色的德育品牌,在目標制定上也要緊緊圍繞學校原有特色這塊沃土。學校圍繞“尚善”思政教育理念,將學校德育目標與梳理出的主題目標有機結合,搭建出具有特色的德育課程的整體框架。結合學校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德育要求與偏重,將德育目標創(chuàng)新地分類再建,凸顯學校的思政德育特色[2]。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存在同一德育目標重復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以“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一德育目標為例,分別出現(xiàn)在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wèi)士》《我在這里長大》、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這些內容雖然有同一性,但又是遞進關系的,所以要抓住不同的訓練點進行整合構建,實現(xiàn)德育教學目標的螺旋上升,避免同一內容的簡單重復。
盡管“道德與法治”“安全與快樂同行”“心理健康”“少先隊活動”等不同類別的課程目標表述有差異,但課程間的共性依然存在,所以要在這些教材中找到有共性的教學目標進行整合。以“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一德育目標為例,發(fā)現(xiàn)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教學統(tǒng)籌安排的時間往往在4 月份左右,恰逢植樹節(jié)和勞動節(jié),而學校在這個時間段會安排開展以“環(huán)?!焙汀皠趧印睘橹黝}的班隊活動課和社會實踐課。在二年級語文中有《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在科學教材中也有對自然和動物的認識,這些課程目標都有涉及到“環(huán)保”這一主題,將所有學科目標中重復的部分進行整合,不需要再反復教授,以達到刪繁就簡,有效集中的目的。
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諸種資源因素與實施課程的各種條件要素,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是深化新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對于思政這門綜合性的學科而言,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更是課程實施的關鍵。
1.刪繁就簡,避免重復學習。學生在重復的教材內容中漸漸失去了興趣。所以,教材的整合要從學生的發(fā)展著眼,對重復交叉的學習內容進行歸并、刪減。比如:二年級上冊的《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與《我看寧波》中的《走進院士林》有交叉的部分。因此,以“歌頌家鄉(xiāng)人”為主題,在品德、地方課程中就這兩部分內容進行綜合性學習。通過初步整合,學生初步了解了寧波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的家鄉(xiāng)人,感受家鄉(xiāng)人對家鄉(xiāng)發(fā)展不遺余力做貢獻的精神,激發(fā)學生樹立愿為家鄉(xiāng)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2.重點補充,凸顯德育重心?,F(xiàn)行的材料泛濫,但資料參差不齊,有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略顯單薄。我們根據(jù)主題增加相關的學習內容,通過拓展的方法進行學科外知識的補充。教學二年級上冊的《家鄉(xiāng)新變化》時,通過二十年來家鄉(xiāng)北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眾多變化,讓學生感受到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在教學中補充《迅速發(fā)展的臨港工業(yè)》的內容作為家鄉(xiāng)特色資料,刪除重復交叉的內容,增加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材料,實現(xiàn)大道至簡的理想。
3.融會貫通,促成教材契合。除了對教材機械化的“刪”“減”之外,更高層次的應該是恰如其分地進行融合。融合,是建立在目標統(tǒng)一的基礎上的,嚴絲合縫地把相關的內容整合到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護我成長》這一單元,結合《與安全同行》這一資源自然融合起來。
4.重組重構,按需精編整合。重構是材料整合的最高層次,也是融合度最高的整合形式。重構式課程整合大多是獨特的,富有個性的,它帶有明顯的學校烙印。如將《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和學校開學適應周活動相融合,其育人目標都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角色轉化,使新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新模式,培養(yǎng)良好的紀律和行為習慣。其目標具有一致性,將平面的教材搬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之中,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大部隊的相關活動有機結合。
思政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具有生活性、綜合性的特點,其目的也是讓學生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思政整合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
1.整合社會資源。教師整合當下時政熱點融于教學之中,用當下社會熱點、新鮮案例分析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如2020年春節(jié)“疫情”爆發(fā),“疫情”主題下的道德教育就是豐富而真實的思政教學資源。因此,學校開展了疫情下的“思政+”整合課程,上好了“戰(zhàn)疫”這本無字之書,讓學生在個人道德和國家情懷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證明 (1)由τCSI?τ,clX{x}?clCSI(X){x},下證clCSI(X){x}?clX{x},只需證XclX{x}?XclCSI(X){x}。注意到XclCSI(X){x}=intCSI(X)(X{x})及XclX{x}?X{x},于是又只需證XclX{x}∈τCSI即可。
2.整合地方資源。整合區(qū)域文化,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充分挖掘本地區(qū)特有的革命文化、歷史傳統(tǒng)文化等教學資源,系統(tǒng)整合融入思政課堂,構建思政課程課內外整合格局。如北侖區(qū)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張人亞黨章學堂”,烈士陵墓教育基地等都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
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思政教育更多是浮于認知層面,要通過實踐才能使教育目標真正落地。與學校各種德育主題活動整合能使學生的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fā)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yǎng)[2]。
1.與大隊部德育活動整合。給學生創(chuàng)設理論指導實踐的機會,真正落實思政課堂的教育目標,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如大部隊開展的“開心農(nóng)場”農(nóng)田招標活動,就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點金石,讓學生實地“犁地、種子、除草、施肥”,去體驗稼檣不易。學生掌握了基礎的勞作方法和技巧,更可貴的是對艱辛得來的勞動果實分外珍惜,不再輕易浪費糧食。
2.與校園特色主題活動整合。學校的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讀書節(jié)等節(jié)慶日為孩子們提供了許多修煉自己道德品質、培育各項技能的機會,為他們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展示舞臺。如在設計“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一德育主題時,將課堂內容與讀書節(jié)制作傳統(tǒng)文化主題書簽、書寫經(jīng)典的活動結合,孩子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3.與學校德育活動整合。學校德育體系包括“百川學堂”“長江潮活動”等,內涵豐富,涉及廣泛,在思政+課程中都進行了相應的整合。近年來,“環(huán)?!笔莻€高頻詞匯,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德育目標。課堂上,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一顆“環(huán)保”的種子,課后就可以與“長江潮”志愿活動整合起來,踐行垃圾分類。這樣做,打破了課堂內外的桎梏,引進豐富的校外資源多方互動,這正是整合課程所追求的目標。
課程過程模式注重一般的目的和開發(fā)的程序和原則,強調課程開發(fā)要適應復雜多變的教學過程[3]。為落實目標達成,在一段時間的探索中,研究出三種實施模式:
1.嵌入式。根據(jù)整合目標達成的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嵌入其他課程相關的內容,為主學科服務,嵌入的內容作為補充。如排隊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但是眾生百態(tài),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情況。在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大家排好隊》一課學習時,喚醒學生真實回憶,將生活中的排隊場景用畫筆記錄下來。在課程結束后,將學生的作品裝訂起來,制做成一本別具特色的繪本。學生在自己的畫作中引發(fā)共鳴,這樣整合的形式提供給孩子獨特的體驗。
2.延伸式。如果說嵌入式的整合模式是對原有課程設計的一種有預謀、有新意地打破,是一種補充的手段;那么延伸式模式則更傾向于課程的拓展和實踐。如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和五年級的科學課《水循環(huán)》進行整合,教師把《水循環(huán)》的微實驗視頻放到課程結束之后進行播放,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同時更要珍惜自然界珍貴的水資源。站在思政教育的角度,又給學生打開了一扇探索世界的大門。
兒童的生活世界應該是豐富而真實的。教育如果不通過生活的形式來實現(xiàn),結果將形成死氣沉沉、呆板的局面[5]。思政課程作為一種“形而上”的學科,如果不能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結合,那么想要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就是一種天方夜譚[4]。所以思政課程的整合離不開學生真實的活動體驗。例如: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我們的守護者》,結合學?!鞍俅ㄖv堂”以模擬法庭的活動形式開展,通過真實情境的推演,學生反而對于法律的部分流程已經(jīng)熟知,這是封閉式課堂無法帶學生領略的。各個年級的學生都體驗到了以活動載體的“思政+”整合課程,在體驗中秉承“善心”、踐行“善行”、凝聚“善思”。
“云上”微課即“線上網(wǎng)課”模式。2020 年的“抗疫”成為一種可以開發(fā)的課程?!八颊?”整合課程充分利用這一特殊時期、特殊情境,以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為向導,通過有機融合這次疫情中的重要事件,讓學生在生活中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學校思政團隊為學生們奉上了6 堂高品質的思政微課。這樣的嘗試成為學生漫漫的人生旅途中的“小小螢火”,裹挾著正義的能量,蘊藉著足以支撐起信念的光輝。
為了配合不同整合教學的實施方式,在課時的設置上也做了彈性安排。
在這種整合方式中,前面的“1”代表一個大約40 分鐘的課時,后面的“1”代表一課時或一天或是不能確定的一個時間單位。對于“活動”載體通常采用這種課時整合。一般相應教材內容在40 分鐘內即可完成,但是根據(jù)活動內容的不同又要具體分析,如班級的校內實踐活動為一課時,而課外實踐活動至少需要一天;如果與校級大隊部或者德育處活動相結合,那么這個時長是不能確定的,要按照具體的情況來安排。
如果是校級層面的“思政+”整合課程需要學期的課時整合,對于主題融合這種整合方式,往往是在期初確立一個共同的主題形成相應的方案,但是具體實施時間要按照教材內容的編排,會錯落分散在一學期的整條時間線上。如對“云上”微課這種在“特殊時期”出現(xiàn)的整合模式來說,有著播放時長較短的特點,一般不會超過20 分鐘。所以可以將微課成果作為課外補充資料讓學生自由安排時間自主學習。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進行研究和分析,以判斷其價值和適應性,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科學的、可觀的證據(jù),它還包括學業(yè)評價與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5]。但是由于思政課程并不是強調知識性的課程,所以評價不能只依靠定量測量的方式,而應該思考更靈活、有效的方式[6]。
開發(fā)兩個展示平臺——教室里的學習園地和校園內專欄展示還孩子們的學習收獲。建議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學生的活動過程,作品凸顯出來,展示學生在整合課程中的收獲;也可以將優(yōu)秀的作品投稿各類報刊雜志,對優(yōu)秀課例進行錄像并展示,充分讓孩子體會思政整合課程對自己帶來的改變。
在整合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學校針對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與大隊部適應活動,根據(jù)教材以及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出一套凸顯學?!吧猩啤碧厣脑u價系統(tǒng),即《善娃手冊》,以這一個成功點為突破口。下一階段學校將著眼于整個整合課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對大多數(shù)學生都適用的《善娃手冊》。
縱觀學校兩年來關于小學“思政+”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以整合目標為基礎,以資源整合為主要內容,創(chuàng)設三種各具特色的實施方式,為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助推了長江小學“尚善”特色的德育品牌的形成。
第一,探索出“思政+”教學的新模式。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為核心,全盤統(tǒng)籌整合各類德育課程資源,探索出一套切合學校實際的行之有效的小學思政課程整合的途徑與策略。包括:1.兩個維度梳理目標,“或聚或散”引領課程開發(fā);2.三種資源有效整合,“減材增效”助力德育落地;3.三種模式協(xié)同并進,“機動靈活”貫穿學生生活。
第二,課程整合對學生的培養(yǎng)有作用?!八颊?”德育整合課程改變了傳統(tǒng)德育,使品德教學貼近學生真實生活、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生動活潑的自我教育。在三年級的調查問卷中,學生對“思政+”整合的課程喜歡程度高達96%,學生學習專注度高。與豐富的實踐活動結合的“思政+”整合課程為學生的踐行提供了空間,逐漸將道德內化成下意識的行動,達成“知行合一”,存善心、做善行。打破了阻隔校內與校外的藩籬,通過豐富的活動觀察與改變周圍的人和事,將學生的學習從書齋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
第三,課程整合轉變了教師的思維。思政課程整合減輕了身兼數(shù)職的專項德育課程任課教師的負擔,激發(fā)了教師的參與熱情。經(jīng)歷了課程整合過程的教師,突破了學科教師的局限,突破了思維的定勢,而是放眼于一切時間與空間,這些都可能成為課程資源或教學資源。在深入的合作中,教師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提升,從一個人的“唱獨角戲”,變成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