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浩飛,王鳳仁,文澤東,程玉瑄,王 森,逄 蕾,3*
(1.甘肅省干旱生境作物學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 730070;2.甘肅農業(yè)大學農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3.甘肅農業(yè)大學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中心,甘肅蘭州 730070)
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馬鈴薯憑借著特殊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yǎng)被大眾所喜愛,發(fā)展為最具前景的作物之一[1]。甘肅省定西市地處黃土高原和西秦嶺山地交匯區(qū),溝壑較多,山脈縱橫,形態(tài)各異。目前甘肅省中部旱作區(qū)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已經超出33.33×104hm2,產量也已經達到68×104t/hm2[2-4]。全球2/3以上的國家種植馬鈴薯,產量達3.2×109t左右。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33×106hm2,年均產量8.0×107t,居世界前列[2]。馬鈴薯的大面積種植,不但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作用[5],而且對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
盡管當前馬鈴薯種植面積很大,但種植依然多采用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即露地平作點播種植。近年來,西北旱地廣泛引進覆膜栽培技術和壟作方式,馬鈴薯生產覆膜應用的地膜主要有白膜和黑膜,壟作方式有單壟和雙壟,白膜和黑膜覆蓋后對植株產生的主要效果有一定的區(qū)別,黑色地膜覆蓋雜草少,節(jié)省了除草費用[6]。本文通過雙壟溝黑膜覆蓋和露地平作農藝措施試驗,對雙壟溝黑膜覆蓋方式下馬鈴薯產量及經濟效益進行研究。同時,該試驗項目為西北旱地雙壟溝黑膜覆蓋技術使用范圍的擴大也提供了理論指導。
試驗區(qū)設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平襄鎮(zhèn)甘肅農業(yè)大學旱作試驗基地,該地氣候類型屬中溫帶半干旱區(qū),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114~2 433 h。年均氣溫5.7~7.7℃,無霜期122~160 d,年均降雨量350~600 mm,主要集中在7—9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現(xiàn),而蒸發(fā)量高達1 400 mm以上。其中,馬鈴薯生育期降水約為271.7 mm,占年均降水量的74%。
設計雙壟溝黑膜覆蓋種植和露地平作2個處理,種植的馬鈴薯為早熟品種(克新一號),每個處理重復3次。播前施入純N120kg/hm2、P2O5120 kg/hm2。試驗處理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處理
1.3.1 馬鈴薯(克新一號)產量 馬鈴薯(克新一號)完全成熟后,在每個小區(qū)隨機挑出15株,隨后在實驗室進行考種。按照表2中的3個等級進行分級,最后調查處于每個等級馬鈴薯的結薯數(shù)并稱重,進行產量和商品薯率的分析。
表2 馬鈴薯的分級
1.3.2 馬鈴薯(克新一號)經濟效益 調查單株結薯數(shù)和單株結薯重,計算商品薯率。收獲時按小區(qū)產量計產,取3次重復的平均值折算產量。商品薯(≥75 g/個),非商品薯(<75 g/個)。3次重復的平均產量作為處理產量。
基于顯著性水平(P<0.05),將所獲數(shù)據(jù)均采用Excel 2016整理、SPSS 26.0統(tǒng)計分析,SigmaPlot 12.5作圖。
由圖1可知,處理T較CK(P>0.05)顯著提高了32.25%,即雙壟溝黑膜覆蓋較露地平作對馬鈴薯(克新一號)產量有顯著的增產效果。
圖1 雙壟溝黑膜覆蓋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試驗處理不同對馬鈴薯的薯塊數(shù)量有不同的影響,由圖2可知,無論是雙壟溝黑膜覆蓋種植還是露地平作,馬鈴薯結薯數(shù)都是小薯>中薯>大薯,但是小薯T>小薯CK;中薯T>中薯CK;大薯T>大薯CK,說明馬鈴薯的產量主要以小薯和中薯為主,且T處理下的結薯數(shù)要高于CK處理。
圖2 雙壟溝黑膜覆蓋對不同級別馬鈴薯數(shù)的影響
表3中表現(xiàn)出中薯率的變異系數(shù)(CV)值最大為4.83%,小薯變異系數(shù)(CV)值最小為2.50%,進一步說明,處理T較處理CK提高的產量變化量主要集中在小薯數(shù)量上。
表3 雙壟溝黑膜覆蓋對不同級別大小馬鈴薯個數(shù)的影響
由表4可知,馬鈴薯生產成本:雙壟溝黑膜覆蓋(T)種薯5 700.00元/hm2,肥料3 900.00元/hm2,地膜1 800.00元/hm2,農藥120.00元/hm2,用工900.00元/hm2,共計12 420.00元/hm2。露地平作(CK)種薯5 700.00元/hm2,肥料3 900.00元/hm2,農藥120.00元/hm2,用工900.00元/hm2,共計10 620.00元/hm2。處理T較處理CK的商品薯率提高了2.57個百分點,在不同處理模式下種植的馬鈴薯(克新一號)經濟效益為處理T較處理CK而言除去成本,按1.50元/kg計算,純利潤為25 381.56元/hm2,多收入8 273.53元/hm2,增幅達48.36%。
表4 雙壟溝黑膜覆蓋對馬鈴薯經濟效益的影響
黑膜覆蓋是一種抗旱保墑的新型耕作技術之一[7],可以增加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7-10]。黑膜覆蓋之后種植增加馬鈴薯的產量以及商品薯率,這與王亞宏[6]、湯瑛芳等[8]所研究的結果表現(xiàn)一致。不同溝壟覆蓋模式對馬鈴薯塊莖產量和商品薯率有顯著影響[10]。黑膜雙壟溝較露地平作有明顯的增產效果,試驗結果與梁順平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雙壟溝黑膜覆蓋較露地平作顯著提高了克新一號馬鈴薯產量,但是對于黑膜雙壟溝對不同大小馬鈴薯的產量較露地平作其增產差異不顯著。因此,黑膜雙壟溝較露地平作均可增加大、中、小3種級別的馬鈴薯產量,差異不顯著。
覆蓋黑膜的栽培技術優(yōu)勢明顯,馬鈴薯種植產量提高[10-11]。與露地種植相比,黑膜雙壟溝覆膜抑制單株結薯數(shù)的增加,但有利于地上主莖數(shù)和平均單薯重的增加,進而影響產量[12]。分析增產原因,地膜覆蓋具有增溫保濕效應,可加快馬鈴薯的生長進程,使得增產效果顯著[13]。
雙壟溝黑膜覆蓋方式相較于露地平作,馬鈴薯(克新一號)產量提高了32.25%,增產效果顯著;商品薯率提高了2.57個百分點,對于不同覆蓋方式的成本及產值作了效益分析,得出結論,黑膜雙壟溝除去生產成本,按1.50元/kg計算,純利潤為25 381.56元/hm2,較處理CK多收入8 273.53元/hm2,增幅達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