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江蘇省常州市新閘中學 江蘇常州 213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少年勞動教育,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2010年開始任教,11年以來,筆者一直擔任七、八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并且擔任了9年班主任,自2019年開始接手校團委工作。無論是在地理教學工作中,還是在班級管理及校團委工作中,筆者始終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力求將勞動教育滲透于課程中、浸潤在實踐中。從“課”到“育”,從“單一”到“融合”,從“體驗”到“實踐”,從被動安排“勞動任務”到主動打卡“勞動清單”,筆者深切體悟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做到深挖勞動教育內涵,為學生的成長賦能。
1.改變勞動教育在班級管理中存在的認知偏差
在過往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勞動常常被理解為一種對學生的責罰,例如:某個學生上課說話,不僅遭到了班主任的嚴厲批評,而且還被罰做值日。
為改變長期以來的固有偏差,筆者在班級管理中將班級勞動崗位責任清單細化為7個分支43個崗位。并且每個崗位公開招募,競聘上崗,掛牌服務。比如,班級的圖書角、植物角、節(jié)能崗等用學生的名字命名,班級的勞動工具、體育器材等都貼有責任管理員標簽。一改往常的勞動崗位安排制度,甚至是勞動任務懲罰辦法,而是將勞動崗位責任清單化,給學生選擇勞動崗位的權利,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2.改變勞動教育在學校管理中的偽科學認知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睂嶋H上,這種帶有階層差異的觀念已經(jīng)深刻地影響到學生的成長。
在校級學生會崗位責任競聘中,弱化崗位的層級觀念。筆者將學生會分成7個部門20幾個分支,40幾個責任崗。崗位無高低之分,且實施分支內崗位輪換制,同樣評聘上崗、部門間互評,每月表彰先進學生會部門。此項課程,讓學生在學生會崗位中真正體會到服務大家的快樂與光榮,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并非讓學生干部崗位成為強化勞動階級性觀念的萌芽。
3.改變勞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客人”觀
進入初中后,學業(yè)負擔加重。大部分學生在家主要是忙于學業(yè),家長也隨之弱化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因此從家校共育的維度筆者在班級推出了“家務天天做”課程。課程中,學生成為了家庭勞動崗位清單制定制的主人。在學生們曬出的清單中,我們能夠看到多種多樣的家務勞動。有拖地、疊被子、洗衣服等傳統(tǒng)家務勞動,同時也有親子閱讀角、家庭生態(tài)園創(chuàng)建等創(chuàng)意家庭勞動崗位,還能夠看到“曬曬我的拿手菜”、“分享我的買菜小賬本”等勞動崗位達人秀。在這樣的家庭勞動課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會關心別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從而在愛家護家的行動中學會了感恩父母,責任擔當。
1.新中藤蘿園
根據(jù)新閘當?shù)靥厣托@實際情況,筆者與同伴開設了農業(yè)種植校本課程。開辟“新中藤蘿園”,施種西紅柿、黃瓜、蘿卜、茄子等瓜果蔬菜,并輔以花卉苗木的栽培;實施班級承包責任制,在班內成立各小分隊,負責種植、看護、攝影、記錄、宣傳等任務,及時交流心得體會。同時,開展科技種植探究和戶外實地考察活動,不定期給學生普及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知識。讓學生在體驗種植樂趣的同時,體會勞動和收獲的艱辛。
2.新中勞動社團
有了藤蘿園這片天地作為依托,筆者和同伴嘗試拓寬了學生生產(chǎn)性勞動課程的范圍,在新中勞動社團進行實踐。將許多新鮮的勞動體驗課程帶入了這片種植園,讓種植不僅僅是種植。例如,在藤蘿園護綠,我們引導學生制作鳥窩、樹牌,親手搭建蔬菜大棚;在藤蘿園采摘,我們帶領學生利用自產(chǎn)食材,進行美食烹飪比賽。把勞動教育的課堂搬進大自然,讓田間勞作為學生的成長賦能,學生在充分感受傳統(tǒng)農耕文明魅力的同時,體會勞動的快樂。
3.新中班級種植角
在新中,班級種植文化已經(jīng)扎根于每個班級。我們會從七年級新生的入學夏令營開始,通過建立班級植物角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興趣和勞動技能。植物角之所以能夠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的建設與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直接相連。我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班級主要種植和研究的植物類型,并深挖植物的精神內涵作為班級精神文化內涵。同時請同學們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進行記錄,定期為植物角成長匯報,為植物撰寫成長日記,拍攝成長紀錄片,將植物角成立的日期作為集體生日等活動讓學生在經(jīng)營班級植物角的同時,也經(jīng)營自身的成長,讓勞育課程在無形中滋潤學生成長,為學生成長賦能。
目前我校共組織開設學生社團主題活動25個,以“五育并舉”為原則開展。包括:天下雜談、談古論今等德育類社團;經(jīng)緯空間、電腦設計、日語、頭腦風暴、中國象棋、國際象棋等智育類社團;新中女籃、田徑、健美操等體育類社團;妙筆生花、合唱、刺繡、書法等美育類社團以及新中勞動社、職業(yè)體驗社等勞育類社團活動。社團活動正在呈現(xiàn)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面貌。
而勞育社團正在悄悄地展開融合的翅膀,打破社團課程的邊界。春天,櫻花紛飛,學生們來到校園尋春,將朵朵櫻花帶入我們的刺繡社團;秋天,學生們親手打下校園里的桂花,帶入烹飪社團晾曬,制作桂花蜜、桂花糕;在勞動社團學生們拿起鋤頭,整地施肥種蘿卜,歡慶我們自己的“豐收節(jié)”。在校園里,我們辛勤勞作的樣子可能是美術社團素描本上的畫像;我們豐收的果實可能是生物社團里顯微鏡下的標本……學生們跟隨勞作、認識農作物,在觀察、訪問、調查、繪畫、寫作、實驗探究等活動中經(jīng)歷一次次綜合性學習。
此外,筆者還組織開設了職業(yè)體驗、非遺文化體驗、創(chuàng)客等維度的社團。除讓學生擁有勞動體驗外,還帶領學生積極走出學校,在博物館、規(guī)劃館、農業(yè)實踐基地等場所進行勞動實踐。
以社團陣地為依托,力爭打破課堂邊界。設計多元化的社團課程,將勞動課、藝術課、科學課等多門學科融為一體打造社團活動設置。學生不再是散點的體驗,而是從各個學科中、各位教師處全方位地習得正確的勞動觀念,不斷提升勞動素養(yǎng)。拓寬學校的勞作范圍,在關注作物的生長過程的同時,引導學生運用觀察、記錄、分析、繪畫、拍攝等方法,探尋生物奧秘,積累自然科學知識,建構科學探究經(jīng)驗。農場上的美術課堂,視野多維立體,筆觸直觀感性,實現(xiàn)了“以勞育美,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農場里的語文課堂,學生不但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調動了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和觀察力。記錄與測量,設問與探究,分析與歸納,學生在種植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繼而猜想、查找資料、驗證,從而解決問題。
老師帶著學生到勞動基地收收蔬菜、摘摘果子、挖挖土,其間拍拍照、走走形式,完成“勞動教育打卡”,如此就能保證勞動教育的效果嗎?開展了一系列的勞動教育活動,學生究竟在過程中收獲如何?勞動是多元化的,勞動形式是多元化的,勞動合作方式和對象是多元化的,那么評價必定也是多元化的。
根據(jù)勞動崗位清單制,勞動任務打卡制,勞動達人展評制等制度平臺,我們采取家庭積分、同伴積分和教師積分三條線積分制度,將勞動過程量化,發(fā)現(xiàn)學生勞動過程中所收獲的成長和體驗,凸顯勞動參與性與合作性的特征。
改進結果性評價、凸顯過程性評價、注重增值性評價、健全智慧綜合評價、改革評價反饋方式,形成智慧多元的勞動教育綜合評價體系。一體化評價機制對應不同階段學生勞動成果的獎勵,給學生帶來滿滿的榮譽感?!耙粋€學期結束,學校能給孩子和家長們的絕不能只是試卷和假期作業(yè)?!蓖瑫r記錄了學生的勞動成長歷程,每次活動、獲得的每點進步、付出的每分努力!
如何讓學生的勞動成果可以在得到多元化的展示的同時,得到相應的較為合理的評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整合學生多樣化的勞動成果。圍繞學校勞動清單、家庭勞動清單和服務性勞動清單,筆者和同伴共同設計了一套過程性評價量表。結合“新中學生生涯手冊”和“新中學生雙積雙評記錄手冊”記錄評價學生的勞動教育成長歷程。
生涯手冊從家庭、課堂、志愿服務等角度對學生的勞動過程進行記錄和評價積分。再利用“學生生涯手冊”作為支撐材料,在“雙積雙評記錄手冊”中,以學期為單位進一步積分,而雙積雙評手冊積分則與學生的各項評優(yōu)評先和入團直接掛鉤。憑借這樣的雙重評價系統(tǒng),我們在量化評價過程的同時,讓展示評價更加易操作,可依循,適切性更強。同時,也在學生的發(fā)展中,更加突出勞動的地位和意義。
“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鄙钔趧趧咏逃齼群蛟旌线m的多元化勞育課程,組織豐富多彩的勞育勞動,同時,嘗試打破勞育與智育、美育、體育的邊界,是一直以來筆者的嘗試與突破。筆者也將在堅持中育品質,用勞動教育為學生點亮生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