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胤 王 駿
(上海外國語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0083)
近日,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長王登峰一席“中考體育將逐年增加分值,要達到語數(shù)外同分值的水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經(jīng)驗,立即啟動體育在高考中計分的研究”引起了廣大輿論的極大關注。王登峰在金秋系列新聞發(fā)布會上的講話并非空穴來風,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連續(xù)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同時體育總局、教育部也印發(fā)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接連出臺的重量級文件釋放出強烈的政策信號,體育將或成為此次中央對教育改革過程中的排頭兵和先鋒隊。
雖然體育早已納入中考評價體系,但多年來還是遵循“小步邁”的謹慎態(tài)度,并未引起人們過多的重視和關注。此次政策導向從“小步邁”推進到“大步跨”,云南省也成為先鋒隊和試驗田,把體育中考分數(shù)提升到100分。
在逐步提高體育中考分值的同時體育納入高考的研究也同步開展。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已把體育納入評價體系之中[1]。2019年教育部規(guī)定在所有90所自主招生的高校中增加體育測試,36所“強基計劃”高校中有23所高校明確賦予體測一票否決權[2]。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設置體測,對優(yōu)秀的學生予以額外加分。在2022年前,教育部將大力推進高校招生中增設體育項目的方案,啟動并探索高校招生中使用體育素養(yǎng)評價,制定一套或幾套相對完善、合理的考評監(jiān)督機制。
在這樣的新時代背景下,體育一旦真正意義上納入高考將會直接影響到高校體育工作的各個方面。今后高校的體育工作無論在人才培養(yǎng)、學科定位、師資建設等諸多方面將有更高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把體育價值和其發(fā)揮的作用概括為“四位一體”的目標,即通過學校體育包括體育課、體育鍛煉與競賽,讓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zhì)、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把學科定位提升到如此高度也表明了其重要性和無法替代性[3]。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和“雙一流”建設也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評價指標,隨著體育逐步納入高考,學科的發(fā)展也迎來新的契機。
學生在初三、高一階段體質(zhì)健康水平是最佳的,隨后逐年下降,這是因為體育中考的存在[4]。體育若納入高考,其指揮棒作用將充分發(fā)揮??梢灶A見無論采取何種考試辦法,學生進入高校時其體質(zhì)健康狀況、運動能力、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態(tài)度都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就給高校的體育注入了極大的活力,校園體育文化的打造也將獲得新的動力。
體育納入高考后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紅利尚存,隨著學生對運動需求的同比增加以及高校體育完全學分制的改革影響,高校將面臨體育場館與硬件配套需求和挑戰(zhàn)?!兑庖姟分赋黾訌姼咝sw育場館建設,鼓勵高校與地方共建,配備器材補充機制。同時把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納入“十四五”之中[5]。
配齊配強體育教師是新時代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體育納入高考將會激勵各級學生提高包括身體素質(zhì)、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等在內(nèi)的體育素養(yǎng)水平[6]。尤其是在“大中小一條龍”培養(yǎng)模式下,更多學生能掌握1-2門專項運動技能。同時高中專項化課程也促使學生在某一項運動達到精通的水準。這對高校體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芭潺R”不僅要求補足體育教師人數(shù),完善師生比,同時要求按照中小學的常設運動項目配置各專項的師資團隊?!芭鋸姟眲t要求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鼓勵培養(yǎng)、引進“雙師型”教師,并在此基礎上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新時代高校體育文化。
上海大體協(xié)會長薛明揚指出“今天我們考體育,是為了今后不考體育”。這番話明確表達了體育考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體育納入高考這將意味著高校將真正意義上從高中教育階段接過體育素質(zhì)教育的接力棒,高校也將會成為體育從應試向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的中轉站。在踏入社會之前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理念和習慣將是高校體育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高校體育課程平穩(wěn)連接中學課程,特別是體育素養(yǎng)在高考中的計分方案出臺后,隨著高中體育課程的改革和調(diào)整,大學的體育課程也將隨之對應調(diào)整。例如對于高考學生選擇較多的項目,學生對于一些專項練習也較多,選擇繼續(xù)修學的動機或許也更高。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就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需求來及時調(diào)整項目結構和課程大綱。
與現(xiàn)行高校的課程結構不同,體育納入高考后,學生的運動專項能力會大幅度提高。從零開始的初級班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鍛煉需求。屆時體育專項高級班的課程比例也將隨之提高,在初級班教會基本專項技能的主要目標下,高級班則會更注重基本戰(zhàn)術,比賽對抗等教學模塊。部分高校已采取多學期的專項班,一些高校仍實行“三自主”的選課模式。
“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代學校體育的工作指南。在新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和大綱將重新修訂,特別是在多學期制專項班和高級班課程中,對抗和比賽將成為首要的課程目標。鼓勵學生運用掌握的專項知識、技能等綜合素養(yǎng)在課堂中進行更多的對抗比賽,進一步屏蔽“三無”體育課,這對提高學生的鍛煉效果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新背景下學校體育工作對學生在身體鍛煉過程中的安全風險管理機制越發(fā)重視。學生體育鍛煉需求的上升以及體育競賽中對抗激烈程度的提高都給學校體育工作的安全保障機制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完善安全風險管理機制將是保障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環(huán)節(jié)。如沒有合理完善的安全風險管理機制和法律保障,一切學校體育工作的效果都將大打折扣。實行第三方協(xié)調(diào)機制、切實保障學生與學校的利益將是改革的趨勢。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兩份文件都談及了體育課程的學段覆蓋。十四年的學年覆蓋以及研究生階段的覆蓋是最為常見的模式。個別高校已在此基礎上延伸到全學年覆蓋,例如浙江大學已經(jīng)實施大學四年體育課程全覆蓋。這也意味著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都將接受系統(tǒng)的體育教育,讓學生從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完成轉型。此舉也將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廣泛地影響高校體育工作藍圖。
新背景下,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可以精通、掌握一兩項運動,而且個體心智已趨于成熟,競賽成為發(fā)展學生體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核心因素。特別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競賽更是學生鍛煉的重要形式。校園聯(lián)盟比賽、院校間各級各類競賽活動都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每年的運動會和院系間的比賽都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鍛煉熱情和參與興趣,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從校級領導到體育院系(部)、團委等各組織機構進一步重視學生的課外鍛煉需求。尤其是體育院系或部門與團委、學生處加強合作,進一步宣傳部門和相關專業(yè)師生團隊,加強學校對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合力打造更寬廣的課內(nèi)外身體鍛煉的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各項體育社團活動中,把體育文化深度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7]。
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可以依托學校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和精品體育課程。特別是擁有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梢酝ㄟ^優(yōu)勢師生資源來打造特色體育文化。高水平運動團隊不僅可以影響周邊同學對某項運動產(chǎn)生興趣,更能通過“傳、幫、帶”的過程幫他們更好地理解、欣賞和學習這項運動,引導他們一起參與進來,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
體育科目逐步納入高考必將對高校體育工作產(chǎn)生巨大影響,同時伴隨著學科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接過素質(zhì)教育的接力棒,高校體育工作將繼續(xù)秉承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的理念,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