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明
摘 要: 結合高職學生特點,思政理論課要不斷夯實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從而增強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從重要性和措施兩方面作初步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 高職學生 思想政治理論課 獲得感
“獲得感”是指因物質(zhì)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獲得而產(chǎn)生的可以長久維持下來的滿足感。今天,“獲得感”這個詞因習總書記多次應用而成為熱詞,2017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币簿褪且笏枷胝卫碚撜n教學改革,應以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為目標,所以如何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不斷夯實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從而增強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是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增強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重要性
目前高職院校已占據(jù)全國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高職學生的素質(zhì)直接關乎未來我國的國民素質(zhì)和人才素質(zhì),關乎我國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關乎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否處于不敗地位。而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為什么有些學校的思政教育效果欠佳?一方面,現(xiàn)在的高職學生都出生于1995年之后,被稱為“95后”高職學生,“95后”高職學生的特點是,生源層次多樣,有統(tǒng)招生,有注冊生,有中職升高職的學生,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力不足,而且普遍文化基礎薄弱,但自我意識強,自信獨立,看問題有主見,如果在課程學習中身心不能投入,或者身心投入進來了學不到“干貨”。沒有獲得感,是很難抓住他們的心的,更不可能將思政理論知識真正入心入腦,并外化為行動。另一方面,據(jù)某高職院校調(diào)查顯示,有接近35%的學生認為這門課對自己的實際用處不大。也就是說,造成這樣尷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不強。所以,要真正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必須努力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有所獲”“學有所用”的課程,從而實現(xiàn)“我要學”目標。
二、增強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教學
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第一步,是做好組織教學,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思政理論學習中,而且組織教學要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規(guī)范學生的課堂行為,隨時督促學生,做到不遲到不早退,課上不玩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充分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用心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安排教學內(nèi)容,并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緊跟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從頭至尾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二)夯實教學內(nèi)容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首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領導人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等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最新成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進教材、進課堂。
同時,必須充分了解高職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的認知、心理及生活經(jīng)驗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就是了解他們的“口味”。然后依據(jù)學生的“口味”和高職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和期待,在教學中選取更生動、感性、切實有用的內(nèi)容。一些高職學生的特點是: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佳。部分學生一進入大學就沒有目標,長期處于對學業(yè)的迷茫狀態(tài)。根據(jù)高職學生的這些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教學專題的設置、教學案例的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解讀與詮釋等更須貼近社會生活、貼近高職學生思想實際和專業(yè)學習,科學搭配“菜肴”,以保證搭配出的“菜肴”具有滿足學生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真的有用”;其次高職學生盡管文化基礎不是很扎實,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但他們對新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要盡可能選擇相關新聞事件進行講解分析,能很好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學生普遍對本?;蛲悓W校學生身上發(fā)生的事情和當?shù)匕l(fā)生的事情感興趣,所以盡可能選擇本校、同類院校本地案例進行分析講解。
這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自然形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認同度和接受度。
此外,積極回應討論學生思想上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政理論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認同度和接受度。比如,在思政“基礎”課中,在道德教學中,可以和學生探討在中國是否可以設立“見危不救罪”,讓學生了解定罪的利弊。再比如,在思政“概論”課中,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學習,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現(xiàn)實的角度及辯證的角度全面立體式展現(xiàn)兩類民主、自由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分。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高職學生厭學情緒情況比較普遍,不喜歡看書,不喜歡較長時間聽老師講課,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所以必須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不僅教學內(nèi)容要求思想性與價值性、現(xiàn)實性與針對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而且要求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探索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教學形式,從而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根據(jù)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佳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視頻資料和多媒體的功能,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吸引力;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采用師生互動和啟發(fā)式教學,如專題研討交流、主題演講、情景模擬等方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改變“滿堂灌”和“我說我的、聽不聽由你”的現(xiàn)象,也可活躍課堂學習氣氛;為了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可以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最好是身邊的或當?shù)氐?,以此補充教學內(nèi)容,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總之,這些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抬頭率”和參與率,也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讓思政課從“讓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
思政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nèi)化為思想、外化為行為,幫助學生培養(yǎng)健康人格,將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且高職學生理論學習不是他們的強項,更喜歡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更能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果脫離實踐或客觀實際,理論無論講得多么豐富和生動,只能博得學生一時的“好感”。所以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不應只是理論教學,而應該適當?shù)匕才乓欢康膶嵺`教學。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既注重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又引導學生自覺將理論付諸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思考和領悟理論的真諦,讓學生到實踐中深度理解把握思政理論知識,真正讓思政理論知識入心入腦,在實踐中體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獲得感,最后外化為行為。
思政實踐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和地方資源,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聯(lián)合團委、學生處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形勢報告會與學術講座、校內(nèi)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考察和社會調(diào)查等形式。
1.以重要時間節(jié)點為契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比如,以雷鋒紀念日為契機,開展傳承雷鋒精神,爭輝文明衛(wèi)生職院的主題實踐活動;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開展大學生藝術活動,可以開展書法、繪畫、攝影、剪紙、編織、手工藝品、微電影等作品展示活動,用作品展示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真正讓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頭腦,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2.深入社會,充分利用當?shù)刭Y源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梢越M織學生平時參加學校的勤工助學活動、暑寒假可以申請社會上的勤工助學崗位,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社會進行社會調(diào)查,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思想得到升華、認識得到提升、覺悟得到提高、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比如,為了讓初到我院的學生了解當?shù)貧v史沿革和發(fā)展現(xiàn)狀,對當?shù)氐胤教厣慕?jīng)濟模式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理解,加深對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的感性認識,我院學工處、人武部與思政部聯(lián)合組織了“學習華西精神,感受海瀾文化”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參觀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典范——華西村,聆聽華西村發(fā)展報告,感受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建設成果,學習華西村艱苦創(chuàng)業(yè)、不斷奮進的華西精神;參觀中國制造業(yè)民營企業(yè)的代表——中國海瀾集團,了解海瀾20多年的企業(yè)奮斗史,感悟其“不斷否定自己,永遠追求卓越”的企業(yè)文化。幫助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深入實際了解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的成功經(jīng)驗和有待進—步解決的實際問題,增強社會主義信念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
參考文獻:
[1]張品.“獲得感”理論內(nèi)涵及當代價值[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16(4).
[2]呂希,湯海萍.淺析“95后”高職學生特點[J].科技視界,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