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華
摘 要 開展文言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夠更好地響應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要求。教師要依據(jù)文言文的特點,選擇可以進行思辨教學的內容,結合文本的內容及特征,確定探究的角度和方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創(chuàng)建有效的交流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合作探究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批判性思維;核心素養(yǎng)
批判性思維是學生理性思維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就要將教學重心放置到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面。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思維的提升和發(fā)展。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
1.教條化,體制單一
一般來說,老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往往會選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文言文課文進行逐篇的講解,對課文中生字詞的詞義等進行詳細的講解,逐句逐段地進行分析,然后給學生提供課文的翻譯。這種教學方式消耗了教師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和精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只能充當死記硬背的學習機器,被動地接受老師講解的文言文知識,無法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自身的創(chuàng)新性及批判性思維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惰性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2.過度講解
理解文言文的前提就是需要讓學生熟悉一些重點的詞匯、語句結構形式等。如果學生不能較好地掌握這些詞匯知識及句子結構,就無法提高文言文閱讀技能。通常在教學時,老師會對一些重點的語句進行梳理,給學生講解文言文中某些字詞的具體用法及意義,并不會對文章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也不會和學生探討作者的內心想法,這種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削減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3.教學方法老套
受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老師往往在講解文言文知識時,教學內容過于形式化、表面化,沒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容,只是會給學生講解一些語言知識。甚至還有一部分老師在具體教學時,將文言文的重點詞句等知識內容分割開來,忽視了文言文內容的整體性特征,使得學生所學習到的文言文知識過于零散,導致學生不能從整體上掌握文言文知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受到阻礙,抑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策略
1.選擇批判性學習內容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老師就必須抓住文言文的特征,將教學重心放到批判性內容的挖掘上。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選擇適合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使教學目標變得更加明確,防止偏離教學目標的問題。王榮生教授認為,文言文教學需要以文言知識為基石,逐步遞升到語言內容方面,對語言進行鑒賞,以此更好地感受文言文所蘊含的情感及藝術魅力。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文言文內容為前提,分別從文化、文學、文章、文言這四個方面制定出更為合理的教學措施。這四個方面所蘊含的知識內容各不相同,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要有多樣性,并設置好教學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索。比如《燭之武退秦師》,該文依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可以分成四段,分別為秦晉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燭之武智退秦師和晉師撤離鄭國。老師要注重學生文言文知識的積累,針對文言實詞和虛詞開展教學活動。這篇文言文中存在著許多古今異義的詞,例如,行李,古義:出使的人,今義:旅行的東西。乏困,古義:那人,今義:疲勞。學生在了解這些知識時,要學會辯證的加以認識,并放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去理解。針對這些問題,老師要確定好教學的著力點,分析文本內容,設定好教學目標。如果一篇課文中,思辨的角度比較多,那么老師就要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探究教材中所包含的各類思辨點,明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有重點地去進行思辨。
2.組建學習小組
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對學習小組的依賴度比較高,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討論活動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注意控制好小組的人數(shù),一般安排4至6人,同時強化小組內部之間的協(xié)作,給各個小組布置好學習任務,保障小組內部角色分工的適宜,同時還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狀況進行角色調整。因此,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方式,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將每一位學生都吸引到自主合作學習當中去,從根本提高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效率及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促進并發(fā)展學生的合作意識,更好地凸顯班集體的優(yōu)勢。學生可以各顯其能,在學習小組當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學習小組必須保持通力合作的狀態(tài),對討論的內容及結果進行及時的交流,創(chuàng)建出和諧共生的文言文教學課堂。
3.端正批判態(tài)度
文言文是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更好地感受并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雖然文言文受到時空及時代的局限和影響,但是,文言文學習始終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我們必須尊重文本及歷史事實,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老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給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作業(yè),讓學生收集和文言文內容相關的文本資料。在以往的高中文言文教學課堂上,老師一般都會和學生共同閱讀文言文,針對高考中??嫉牡湫驮~句進行解析,給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背景或者文本的特殊寫作方式,之后則由學生利用《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去翻譯文章。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淺顯,無法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也無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也只能勉強應付考試。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老師必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學科教學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文言文解讀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精確地把握文言文的重難點內容,尋找到適宜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將進酒》這篇課文時,教師要設置好學習問題,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分析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組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交流探討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針對學生的不同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琢磨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抒發(fā)的情感,體會李白內心的情感變化。然后歸納總結學生的發(fā)言,將教學活動引向深入,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文言文教學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文言文學習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教師也可以有效利用其中的思辨性內容,對學生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學校]
發(fā)展批判素養(yǎng)是建立一個道德、理性和開放的社會的基礎。核心知識的倡導者認為,國家的每個公民都必須共享相同的文化素養(yǎng)、知識和語言才能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和身份。但如果缺乏批判素養(yǎng),僅通過將特定的知識與話語神圣化,通過某種宏大敘事來塑造意識形態(tài),以此達到維持社會秩序與控制的目的,那么教育很容易成為滋長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溫床。更甚的是,很多文化觀念或“知識”本身是建立在偏見或歪曲的事實之上。
(伍紹楊、鄧莉《光明日報》2021年11月18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