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芳
【摘 要】 小學科學旨在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在認識科學現(xiàn)象、了解科學原理、學習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中建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精神,形成對應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而STEM教育理念則是基于跨學科整合基礎上的全新教育思想,其具有很強的整合性、體驗性、探究性、合作性特征,為幫助學生充分深入、靈活高效地應用各學科知識來認識科學、了解科學、學習科學提供了助力。因此,為了切實提升小學科學課教學效能,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把握科學原理的基礎上積極投身科學實踐,塑造科學素養(yǎng),教師在落實小學科學教學時,應結合預設教學目標,針對學生認知實際切實強化對STEM教育理念的踐行與滲透,幫助學生靈活、深入、充分地學習科學、理解科學、應用科學,將每一個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跨學科素養(yǎng)與實踐型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 STEM教育理念? 小學科學課? 教學? 啟示
所謂STEM教育理念,則是建立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shù)學(Mathematics)等基礎上的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理念。其側重通過跨學科學習、各學科整合,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讓學生在駕馭所學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中獲得認知蛻變,實現(xiàn)能力提升。而由于科學的范疇比較寬泛,且需要各學科知識支撐,這使得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中的滲透與融合,顯得尤為必要。因此,教師在借助STEM教育理念落實小學科學教學時,應以學生認知特性與發(fā)展需要為基礎,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項目、活動、要求等,積極探尋踐行STEM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手段、策略,進而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導向的創(chuàng)新、教學內涵的延展,來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能,培育小學學生科學素養(yǎng)。
一、立足教材內容,拓寬學生認知視域
現(xiàn)行小學科學教材涉及的很多內容,都蘊含著比較豐富的綜合性知識。而以此為載體,就教材涉及的跨學科知識、問題、內容、理念等予以借助,并將其投射至學生認知領域,指導學生去思考、探究、學習,則成為踐行STEM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徑。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為引領,加強對各類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利用,結合其開展科學問題解析、科學內容理解、科學原理剖析,以促進學生對不同學科學習內容的內化與掌控,來提升教學效能,推動學生認知發(fā)展,達到豐富學生認知體驗,拓寬其認知視域的目的。例如,在開展“葉和花”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入有關基礎教學內容的講析,幫助學生掌握不同葉子的形態(tài),理解花的結構、類型等,接著再引入綜合課程內容“我的花園”,讓學生運用前期所學知識,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獨創(chuàng)花園標本,體現(xiàn)花園的藝術性。通過動手操作與學科整合,實現(xiàn)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促進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融合,落實對STEM教育理念的踐行。
二、關聯(lián)生活現(xiàn)實,激發(fā)學生探究意識
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確保科學與生活的整合,是新時代小學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經驗、生活感知、認知現(xiàn)狀,以促使學生在了解生活、認識生活中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實現(xiàn)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意識的培育。同時,教師在踐行STEM教育理念時,應積極探尋生活與科學之間的關聯(lián)點與契合點,來促進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實踐能力、應用意識的培育,使他們置身于生活情境,開展探究與實踐,使如何設計房屋、如何運用數(shù)學知識、如何運用工程學知識等自然而然融入科學教學。在學生完成實踐創(chuàng)造后,可結合學生所設計的小木屋、二層小樓、木棍別墅等多種多樣的房屋對其開展評價反饋,組織學生交流分享其制作過程,倡導學生在彼此借鑒中完善自己的設計,培育其探究意識。
三、優(yōu)化教學導向,推動學生認知遷移
結合小學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特質,教師可以從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對一些比較抽象、寬泛、深奧、復雜的科學知識以更為直觀、具體、形象、鮮活的方式開展指導,幫助學生充分領悟科學之魅力,感知科學之樂趣,來提升科學課堂的感染力與生命力,促進學生的認知遷移。例如,在開展“物體的形狀改變之后”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入問題:大家見過什么東西可以浮在水面上?待到學生提到鵝、鴨子、船等生活事物后,繼續(xù)追問:人是會浮在水面還是會沉于水底?學生通過聯(lián)想與生活經驗,得出結論:會游泳的人會浮在水面,不會游泳的人會沉入水底。緊接著展示船浮在水面、鐵塊沉入水底的對比圖片,引導學生直觀認識到改變物體形狀就可以讓物體浮在水面。最后,進行學科遷移,指導學生利用浮力知識和工程學知識,拿出橡皮泥,制作不同物體模型,觀察所制作的小船、小碗、小花等放在水面的情況,來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本真,助推其認知遷移。
四、結論
總之,STEM教育理念的應運而生,引發(fā)了人們對小學科學的全新思考,也誘發(fā)了小學科學教學的全新革命。而且,在STEM教育理念的引領與驅使下,源自科學教學領域的諸多問題、困惑、弊病等也會得到有效化解,既拓寬了科學教學路徑,又促進了不同學科整合,更推動了學生認知遷移,且對小學科學教學效能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塑造有著顯著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借助STEM教育理念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應加強對其實質與內涵的解析與探究,并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為小學科學教學措施的變革、途徑的創(chuàng)新、手段的優(yōu)化、模式的改進而提供鋪墊,讓學生在跨學科意識、多元化視覺、全方位體驗中感知科學魅力,領悟科學內涵,獲得認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尤勝響.STEM教育理念對科學課教學的啟示[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09):107.
[2] 賈洪波.解析STEM教育理念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啟示[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08):88.
[3] 莊志杰.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啟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