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博文
(沈陽城市學院,遼寧沈陽 110112)
在前期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誤認為舞臺表演只需會說普通話就可以了,或者只需提高聲調、音量將信息傳達到觀眾耳中,但這往往造成初學者在臺上聲嘶力竭、口齒不清、毫無感情、表現(xiàn)不佳的效果。在生活中能夠正常說話,并不代表在舞臺上能說好臺詞。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生活中的語言和舞臺臺詞的區(qū)別。
生活中的語言是我們自己說的話,舞臺臺詞是人物說的話[1]。舞臺臺詞存在于舞臺之上,既然在舞臺上,就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空間限制。舞臺上的臺詞不僅是演員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交流,這就決定了臺詞教學中的一個基本要求——說得清晰。舞臺臺詞要想讓觀眾聽得清晰,并非要聲嘶力竭地喊出來,而是經(jīng)過聲腔共鳴訓練,將聲音有感情、有力量地傳播出來。需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經(jīng)過踏踏實實、循規(guī)蹈矩、堅持不懈的刻苦鍛煉,利用科學的方法,改變自身語言、聲音方面的習慣,剔除一切不符合舞臺語言要求的毛病,最終使舞臺上的吐字、發(fā)聲、用氣、表現(xiàn)力等完美契合舞臺臺詞的藝術美[2]。
基本功的訓練在教學安排上可以從發(fā)聲方法和氣息入手。學生在發(fā)聲過程中需要不同器官相互配合,肺、氣管、胸廓、膈肌、腹肌等起動力作用,聲帶振動作為聲源,口腔、胸腔、鼻腔等器官擴大共鳴,使聲音更加飽滿有力,同時舌、唇、齒、牙也在發(fā)聲中起重要作用。演員要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塑造出不同的聲音狀態(tài),此時就需要不同器官有技巧地相互配合,來產生所需的聲音。吐字發(fā)聲應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各自的操控條件進行研究,因材施教,使學生都能巧妙運用自己的嗓音條件,展開合理自如的控制行為,為未來加工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做好鋪墊。
語音具備聲音的一切物理屬性。語音通過聲帶振動產生,振動會產生頻率、振幅,所以語音同樣包括音色、音量、音高、音長。
每個人基因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生長條件不同,會產生不同質量、不同性狀的聲帶,所帶來的音色必然不同。同樣,每個人身體素質的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的音色,這就為藝術作品中的角色聲音塑造帶來更多的選擇。選擇貼近藝術作品原型聲音的角色,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將大有裨益。
從生理條件來看,每個人的聲帶長短不同,薄厚也有所差異,聲帶在振動時將產生高低不同的頻率。聲帶越短越薄,則振幅越大,產生的音調高;聲帶越長越厚,則振幅越小,產生的音調低。在語音教學訓練過程中,也可通過聲帶訓練,使之更加緊致,改變音高,以匹配未來角色的需要。
音量即聲音的強弱,取決于肌肉對氣流的控制。肌肉緊致,氣流大,速度快,則聲音強;反之,肌肉松弛,氣流小,速度慢,則聲音弱。在普通話中,音量大多體現(xiàn)在對重音的處理上,如通過加強音量強調某些內容,也可以改變音量來渲染某種情緒。在舞臺上,音量最基本的要求是讓觀眾聽得清楚,可以有技巧地改變音量,但一定保證讓所有觀眾聽得見、聽得清。
顧名思義,音長是聲音停留的長短。演員可以通過控制聲帶振動與氣息流動,使聲音暫時性停留,由長到短、漸弱漸隱,產生一定的藝術效果。在舞臺上,成熟的演員往往利用音長來抒發(fā)感情,如情緒到達高潮時增加音長,使情緒延長。
以上是語音的四種物理屬性。這四種屬性相輔相成、相互協(xié)調,產生不同的聲音,切不可注重一點、拋棄其他。在教學訓練中,學生應加強對自身的控制,根據(jù)自己的先天條件,按照科學的教學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地練習氣息、語音、吐字,打下一定基礎后,再根據(jù)實際的藝術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正確、系統(tǒng)的訓練指導后,學生可以巧妙、熟練地控制自己的聲音,在舞臺上根據(jù)特定環(huán)境和當時所產生的情感,將臺詞用聲音傳播出來,這也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
老輩藝人常說:“嗓音有天賦,嘴里需人功?!泵總€學生天賦不同,具備的音色也不一樣。這種條件生來即成,無法更改。在后天努力中,需注重對自身物理作用的調整,可通過科學有效的口播操訓練,增強口腔內力量和口齒靈活度,唇、齒、牙、舌、顎配合發(fā)力,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的,就是臺詞清晰。也可利用繞口令進行訓練,但初學者常常存在一個問題——以快為好,將繞口令貫口背誦熟練、脫口而出,就認定為基本功扎實,這其實是前期學習過程中最大的誤區(qū)。進行繞口令教學訓練時,可將語速放慢,一字一句地感受發(fā)音與口腔狀態(tài)。例如:“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邊跑。”在訓練中需注意控制唇齒發(fā)力,通過唇部肌肉的緊張松弛,字字如子彈從口中射出,一字一句感受發(fā)力。經(jīng)過訓練后,學生的口、齒、唇力量控制自如,未來處理臺詞時就會更輕松。
氣息是發(fā)聲的重要條件。在吸氣時,雙肩要放松,兩肋微張、胸腔擴展,小腹微微縮緊,將氣息調整到臍下三指丹田內,通過對小腹肌肉的控制保留氣息。注意吸氣要深但不宜過滿,吸入氣息達到自身控制量即可,不可強堵、強塞或強行擠壓大量氣息,這樣容易超過氣息控制的臨界值,剛剛開口多余氣息將不受控制地流出,影響對氣息的控制,從而影響聲音。發(fā)聲時盡量保持兩肋微緊,小腹用力,同時有意識地對喉嚨進行控制。根據(jù)需要做出調整,讓氣息快速或緩慢流出。發(fā)聲要有氣息支撐,并節(jié)約用氣,氣息不可過強也不可太弱,根據(jù)聲音需求及高低強弱的不同,恰到好處地運用。在換氣過程中用鼻子自然吸氣,但在情緒激烈、語言節(jié)奏緊張時,也可口鼻同時換氣。此時要快速換氣,但不可大張大合或大口喘氣,注意氣息停留位置與用法。在舞臺上如果用氣不當,演員會產生疲憊感,氣流過分沖擊聲帶,聲音會變得沙啞,不但對演員聲帶有所損傷,觀眾聽起來也會感到不適。
與生活語言不同,舞臺語言更加注重情感表達。演員在得到劇本后,會根據(jù)劇本中的文字信息進行整理創(chuàng)作,根據(jù)不同場景和人物狀態(tài),醞釀不同情感。因此,在進行語音訓練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處理手法,使臺詞變得生動、有感情,使觀眾容易理解,產生情感共鳴。舞臺語言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包括重音、停頓和語調[3]。
重音是指在一句話中具有典型性、指向性的重要信息,就是通常需要強調的字眼。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重音——這就像是食指,指出一個句子或一個語節(jié)中最重要的字眼!被打上重音的那個字包含著潛臺詞的靈魂、內在實質和主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話語的指向性明確,會直接突出所要表達的內容;但在藝術作品中,有的話語具有相當多的引申含義,為增添一定意味,其內容將被婉轉隱藏,不會直接和盤托出,此時就需要重音的幫助了[4]。
在使用重音時,一般用提高音量、加重語調的方法,重點突出某個詞。有時,相同的一句話,如將重音運用到不同的詞上,會產生不同的意味。如:你今天真漂亮。重音可以分別存在于“你”“今天”“真”“漂亮”上?!澳恪保瑥娬{漂亮的對象是你而不是其他人;“今天”,強調時間,表明特定時間——今天;“真”,表示感嘆,強調確實、很;“漂亮”,強調特質——漂亮好看。
停頓指演員在進行交流時語言戛然而止,此時可能伴隨情感的轉變。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存在停頓,由自然因素語節(jié)的暫時停斷產生。在臺詞呈現(xiàn)中,停頓往往是為達到某種效果而采用的藝術手段。停頓包括邏輯停頓和心理停頓。在交流過程中,往往會有自然的語音分節(jié)、符合邏輯的停頓,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交流者換氣的過程,均屬邏輯停頓。演員在塑造角色時,有時自身情緒達到頂峰后,突然經(jīng)歷轉折,情感發(fā)生改變,常采用一些心理停頓,以便于觀眾理解,耐人推敲。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停頓往往傾注了演員的情感。
語調指聲音的獨特色彩,往往用于表達情緒,如生氣時語調一般低沉厚重、充滿力量,開心時語調一般輕松歡樂。為了讓整部作品不枯燥,演員可以在不同環(huán)境下使用不同的語調,使整個作品生動而有吸引力,體現(xiàn)鮮明的藝術風格。
重音和停頓是語調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重音和停頓也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三者之間是相互配合、互相制約的[5]。如能巧妙運用這三者,會產生強烈的舞臺感染力,展現(xiàn)出更多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