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公民,馬澤南
蘇州市吳中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蘇州 215000
臨床上,川崎病屬于一種常見的急性發(fā)熱性出疹性疾病,主要病理為全身血管炎性病變[1-3]。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包括眼結合膜充血、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皮疹以及發(fā)熱等,兒童為主要發(fā)病群體,若不及時干預,則會引發(fā)嚴重的心血管疾病[4-5]。心率變異性是指出現(xiàn)連續(xù)竇性心跳間N~N間期漲落情況,不僅可用來對迷走、交感神經張力平衡性、緊張性進行反映,同時還有研究顯示與冠狀動脈病變情況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6-7]。臨床已有研究顯示,冠狀動脈損傷患者通常會有自主神經功能損傷情況出現(xiàn),且心率變異性降低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8-9]。鑒于此,該研究以2017年2月—2020年6月來該院診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兒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的心率變異性特點,并進一步通過Pearson線性相關性分析了解心率變異性與該疾病各項臨床特征之間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診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②符合川崎病診斷標準者;③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②存在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先天性畸形者;④存在先天性心臟病等重大心血管疾病者;⑤中途退出者。以是否合并冠狀動脈損傷為依據(jù),分為兩組,甲組患兒合并冠狀動脈損傷,共36例;乙組患兒未合并冠狀動脈損傷,共66例。甲組患兒年齡1~7歲,平均(4.05±0.16)歲;男性21例,女性15例。乙組患兒年齡2~8歲,平均(4.12±0.18)歲;男性42例,女性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經動態(tài)心電圖分析儀測定兩組患兒心率變異性指標,包括PNN50(兩個相鄰竇性R~R間期差值大于50 ms的心搏差值>50 ms的心搏數(shù)占所有心搏數(shù)的比例)、rMSSD(全部鄰近竇性R~R間期差值均方根)、SDNN-Index(24 h連續(xù)5 min竇性R~R間期標準差均值)、SDANN(每隔5 min竇性R~R間期均值標準差)、SDNN(24 h所有竇性R~R間期標準差)。與此同時,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兩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包括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LDH(乳酸脫氫酶)。
對比兩組患兒心肌酶譜、心率變異性,同時經Pearson線性相關性分析了解心率變異性與該疾病各項臨床特征之間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進行Pearson線性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乙組比較,甲組各項心率變異性指標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心率變異性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兒心率變異性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甲組(n=36)乙組(n=66)t值P值PNN50(%)rMSSD(ms)SDNN-Index(ms)SDANN(ms) SDNN(ms)10.29±2.15 13.15±3.96 4.016<0.001 27.89±5.63 33.98±2.65 7.428<0.001 36.98±3.65 40.15±5.26 3.215<0.001 90.58±1.06 106.58±5.63 16.853<0.001 86.98±0.26 108.96±2.63 49.945<0.0010
與乙組比較,甲組各項心肌酶譜指標水平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比較[(±s),U/L]Table 2 Comparison of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U/L]
表2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比較[(±s),U/L]Table 2 Comparison of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U/L]
組別 CK-MB CK AST LDH甲組(n=36)乙組(n=66)t值P值35.89±6.35 28.12±1.58 9.454<0.001 279.96±12.58 192.15±5.63 48.616<0.001 49.85±2.68 38.15±1.05 31.418<0.001 328.96±5.63 198.69±3.58 142.657<0.001
經分析可知。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心率變異 性 指 標 中 的SDNN、SDANN、rMSSD與CK-MB、CK、AST、LDH具有負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心率變異性與臨床特征之間的相關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川崎病首發(fā)于日本,臨床尚未完全明確該疾病的具體發(fā)病機制[10-11]。通過行積極對癥治療,多數(shù)川崎病患兒能獲得良好預后,雖然患兒病死率明顯降低,但仍有部分患兒會出現(xiàn)冠狀動脈瘤等并發(fā)癥,進而造成心肌梗死,對患兒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2-13]。心率變異性可用來反映自主神經活性,同時也可用來評價心臟迷走、交感神經張力,進而為臨床醫(yī)生判斷病情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jù)[14]。該 研 究 中,甲 組PNN50、rMSSD、SDNN-Index、SDANN、SDNN分別為(10.29±2.15)%、(27.89±5.63)、(36.98±3.65)、(90.58±1.06)、(86.98±0.26)ms,均低于乙組(P<0.05);甲組CK-MB、CK、AST、LDH分 別 為 (35.89±6.35)、(279.96±12.58)、(49.85±2.68)、(328.96±5.63)U/L,均高于乙組(P<0.05),同時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心率變異性指標 中 的SDNN、SDANN、rMSSD與CK-MB、CK、AST、LDH具有負相關性(P<0.05),提示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和心率變異性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王海永等[15]學者也經研究 發(fā) 現(xiàn),觀 察 組PNN50、rMSSD、SDNN-Index、SDANN、SDNN分別為(10.28±6.62)%、(27.88±10.19)、(36.78±8.96)、(90.65±14.61)、(86.71±18.75)ms,均低于乙組(P<0.05);甲組CK-MB、CK、AST、LDH分別為(35.89±6.35)、(279.96±12.58)、(49.85±2.68)、(328.96±5.631)U/L(P<0.05),同時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心率變異性指標中的SDNN、SDANN、rMSSD與CK-MB、CK、AST、LDH具有負相關性(P<0.05),提示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和心率變異性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對其作用機制進行探究,這可能是因為心率變異性降低會使右心室舒張、收縮功能受損;心率變異性降低會明顯增大血壓變異性,進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加快心血管損傷進程;心率變異性降低和尿酸水平增高存在密切相關性,尿酸水平升高屬于心血管器官受損的危險因素;心率變異性降低會使得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提高[16-17]。
綜上所述,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傷和心率變異性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