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院現(xiàn)展出一張清代采用“骨木鑲嵌”技藝裝飾的架子床,其外觀質樸大方,經查證與清末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家族有著不可磨滅的淵源和聯(lián)系,是研究清代家具及清末北洋海軍人物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還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絕佳教材。
關鍵詞:架子床;骨木鑲嵌;丁汝昌;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院是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zhàn)爭為主題的紀念遺址性博物館,收藏可移動文物以北洋海軍與甲午戰(zhàn)爭相關藏品為主,包括海底出水艦船文物、歷史文獻照片檔案及北洋海軍將士私人用品等。1995年,該院在安徽廬江征集到一張“巧嵌精雕”的架子床,并作為館內基本陳列“丁汝昌寓所”的重要展品對外展出。這一精美家具,經查證與清末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家族有著不可磨滅的淵源和聯(lián)系,是研究清代家具及清末北洋海軍人物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一、文物概述
古人云: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架子床作為一種“有柱有頂”床,是明清兩代重要的床榻類家具,供人們“睡眠安歇”之用。這張通長2.01、通高2.1、進深1.55米的架子床,外觀質樸,是清代富裕家庭較為常見的一種家具,但因為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家族的傳世之物,因此有了“與眾不同”的內涵和價值(圖1)。經過鑒定,這張架子床被定為近現(xiàn)代一級文物。
該床以黃檀木為主材,以牛骨、黃楊木等為鑲嵌輔料,床面為藤編(局部缺損)。床四角立柱,三面床圍,正面裝門罩(門罩上部攢接圖案缺失)。在床圍、床楣、門罩等局部輔以“骨木鑲嵌”工藝裝飾人物、花鳥、博古等吉祥圖案。床腿肩部雕獸面,足下為獸爪。整個架子床用料精細,做工考究,造型較之清代典型的繁縟富麗風格,則顯得簡練端莊、古樸大方,又在細節(jié)處見匠心獨運、巧嵌精雕。
二、鑲嵌工藝
鑲嵌工藝是我國古典家具制作中最為常見的工藝手法,將不同材料嵌入硬木家具上作為裝飾作用,可起到絢麗華貴的藝術效果。家具鑲嵌工藝及其所用材料,可謂豐富多樣、多姿多彩。鑲嵌材料種類繁多,有螺鈿、牙骨、玉石、琺瑯、瓷板、木雕、料石、金屬、玻璃等多種材質。自清乾隆始,清代社會靡費奢侈之風日盛。家具制造行業(yè)受此影響,開始在用料、造型、裝飾等多方面極盡奢華之能事,形成了渾厚莊重、雍容華貴的風格。此時的宮廷家具,“其材質之優(yōu)、工藝之精、雕飾之繁”,幾乎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清代匠人也將鑲嵌工藝發(fā)展到極致,將諸多工藝手法和材料巧妙結合,形成了“繁縟富麗”為特點的清式家具。
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院收藏的這張架子床,其鑲嵌工藝從技術、用料方面特點來分析,可以判斷源自寧波的骨木鑲嵌工藝。這張架子床,采用了黃楊木、牛骨等鑲嵌材料,并以平嵌手法予以裝飾,是典型的寧波工藝。骨木鑲嵌作為浙江地區(qū)極富地方特色的一門技藝,是在木坯起槽實剔后,將鋸好線條花紋的骨片用黃魚膠黏結嵌入木坯中,經過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可達到突出骨木黑白對比的效果。傳統(tǒng)的骨木鑲嵌工藝有高嵌和平嵌之分:高嵌是將骨片嵌入木坯后凸起約幾毫米,再采用淺浮雕的手法進行精雕細刻;平嵌是將骨片嵌入木坯,然后刨平修光,再以刀筆在已鑲嵌的骨片上刻出圖案及線描 。在鑲嵌材料的選擇上,多以牛骨、黃楊木、螺鈿等嵌材,在一些傳世工藝品中,還使用了象牙、魚骨、銅片、臘石等材質。
在丁汝昌寓所展出的這張架子床,相較而言外觀質樸、裝飾適度,鑲嵌材料僅使用了較為常見的牛骨、黃楊木兩種材質,所用也是平嵌工藝,可以說是清代架子床中較為普通的一款。在門罩、床圍等顯要部位,使用落堂攢框鑲板工藝裝飾。門罩鑲板中,以人物故事、博古為題材;三面床圍鑲板中則飾有花鳥圖案,花卉主體及部分花鳥等作為畫面背景和襯托部位用黃楊木拼嵌,前景重點區(qū)域中如盛開的花朵、翔飛的喜鵲,則以牛骨鑲嵌,形成了生動、有趣、富有層次感的藝術效果。在床頂、前角柱等部位,還鑲嵌有雙鳳戲珠、馨香長壽(壽桃)、回紋、花卉草木等圖案(圖2)。
三、文物來歷
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列強以極其有限兵力,卻憑借“堅船利炮”長驅直入打開中國國門。一部中國近代史幾乎成為列強以戰(zhàn)爭和逼簽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中國自此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國門洞開的危險。中華民族被迫開啟艱難而又屈辱的近代史歷程。為加強海防和抵抗侵略,1888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以蒸汽鐵甲戰(zhàn)艦為主力的近代化海軍艦隊北洋海軍在山東威海劉公島應運成軍。成軍時,北洋海軍擁有主力戰(zhàn)艦大小25艘,艦隊實力居亞洲之首。統(tǒng)領這支龍旗飄揚艦隊的指揮官,就是架子床所屬家族的主人——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廬江人。陸軍行伍出身。1875年,受命赴英國購置軍艦,歸國后遂受命統(tǒng)領北洋水師(北洋海軍前身)。1882年,因接艦有功賞頭品頂戴,賜“西林巴圖魯”勇號。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丁汝昌被任命為北洋海軍提督。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9月17日,北洋艦隊與日本聯(lián)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海域展開激戰(zhàn),史稱黃海海戰(zhàn)。丁汝昌指揮艦隊應戰(zhàn),負傷后仍堅持督戰(zhàn),然雖重創(chuàng)敵艦,但參戰(zhàn)戰(zhàn)艦包括致遠、經遠在內有5艘被擊沉,損失慘重。后奉丁汝昌“避戰(zhàn)保船”之命,退守威海衛(wèi),困守港內。1895年,日軍攻陷威海衛(wèi)。丁汝昌在彈盡援絕的最后關頭,拒敵誘降,自殺殉國。
1895年,丁汝昌用死表現(xiàn)了一個軍人的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100年后,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懷著崇敬的心情和高度的責任心,來到安徽省巢湖市高林鄉(xiāng)(今散兵鎮(zhèn))汪郎中村,來到丁汝昌的家鄉(xiāng),將這張珍貴的架子床帶回了他生活過、戰(zhàn)斗過的地方——劉公島。
四、征集過程
建館初期,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院擁有劉公島海軍公所、丁汝昌寓所、海防炮臺等諸多不可移動文物,但可移動文物卻幾乎是一片空白,相關征集工作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的。長期以來,征集工作得到北洋海軍將士后裔與相關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成績可圈可點。但征集伊始,卻是困難重重,原因在于:甲午戰(zhàn)爭以失敗而告終,因此自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北洋海軍將士后裔們普遍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博物館工作人員上門尋訪征集時,后裔群體出于種種考慮,并未給予積極響應。在這一情形下,館方將聯(lián)系的過程當作對甲午戰(zhàn)爭歷史研究謬誤進行糾偏補弊的過程,將尋訪過程當作宣傳北洋海軍愛國將士浴血奮戰(zhàn)、勇抗強敵英雄事跡的過程。通過不斷宣傳和長期不斷聯(lián)系,在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征集工作終于打開了局面。目前,在將士后裔的支持和幫助下,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院征集的甲午戰(zhàn)爭相關文物史料達100余件。
五、文物價值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敝袊孜鐟?zhàn)爭博物院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自1985年建館以來一直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并將其與博物館社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這張架子床被征集回劉公島后,一直被陳列在位于劉公島西側的由丁汝昌寓所辟建的丁汝昌紀念館內。丁汝昌寓所是北洋海軍成軍后丁汝昌及家眷在劉公島上的住所,他們在此居住達六年之久。將架子床陳列在這一蘊含特定人物及歷史的場所內,可謂“恰如其分”。這張架子床與其他藏品連同丁汝昌寓所建筑本身,為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黨性教育、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提供了形象、生動、直觀的歷史教材。
這張質樸簡練的架子床雖無富麗堂皇的外表,卻從一個微小的點反映出清末愛國海軍將領丁汝昌“個人榮辱系于國之盛衰”的一生,成為北洋海軍興衰及甲午戰(zhàn)爭歷史的重要見證,在為研究北洋海軍人物歷史提供重要實物史料的同時,也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在近代中國家具歷史上應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陳明偉.寧波骨木鑲嵌[J].浙江工藝美術,2007(04):P12.
2.王先明.中國近代史(1840—1949)[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作者簡介:
劉文杰,單位: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院,大學,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與甲午戰(zhàn)爭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