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摘? ? 要:我國高等教育治理出現了十分明顯的范式變遷,從既往的效率理性范式轉變?yōu)槭袌鲞x擇范式,而進入到全新發(fā)展階段又逐漸形成高等教育公平范式。其中,高等教育公平范式旨在在教育領域形成國家、市場、公民社會三個層面相互均衡的體制,實現高等教育的公平,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tài)。文章將研究重點放在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方面,并針對性提出治理路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13-02
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實質就是制度問題,這是因為很多高等教育不公平問題的存在,是相關政策或者制度缺失導致的。因此,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教育不公平問題,可以將其歸納為政策和制度的問題。而這方面存在的不公平問題也可以通過政策活動或者利用相應的制度創(chuàng)新進行解決。
一、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架構
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問題其實就是制度上的問題,但是相關制度的架構與資源之間又緊密相關,因此想要對高等教育的公平政策范式進行分析,就必須在對高等教育資源稟賦理解的基礎上進行[1]。我國的高等教育作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這種屬性使得想要維系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其在制度的設計上要與其他的產品和服務存在明顯差別。作為準公共產品的高等教育,其資源提供既不能完全依賴市場,也不能單純依賴國家,這種性質就決定了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必須做到公平。而想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公平,一方面是要減少市場因素帶來的不完善性,確保市場機制作用的發(fā)揮[2];另外一方面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國家的作用,通過采取政策干預的方式確保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建立。這樣就衍生出我國高等教育想要實現公平,就需要明確高等教育供給者、消費者、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存在的短途問責機制、長途問責機制將三者聯(lián)系起來,并構建起了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基礎。
二、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分析
(一)政策范式
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政策來看,其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其中在不同的區(qū)域也反映出文化對其的影響[3],尤其體現在核心價值上。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頒布的各種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核心價值不同,導致其具體的權力模式出現較為明顯的差異,而這也是導致我國在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方面出現變化的原因。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高等教育政策出現了明顯的轉變,特別是隨著整個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越來越關注,低質量的公平已經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4],社會的焦點上升到高質量的公平,而這也與我國想要實現從“有學上”轉變?yōu)椤吧虾脤W”的目標有關。正是因為全社會都關注高等教育的高質量公平,我國出臺了各種教育相關政策,旨在推動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
(二)效率理性范式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面對教育資源稀缺這個問題,如何能夠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高質量的教育,成為當時擺在社會面前的重點與難點,加上當時我國正處于發(fā)展的關鍵階段,社會發(fā)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撐[5]。在這種理念下,我國高等教育前期的改革主要是鼓勵經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率先發(fā)展起來。從1977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開始,建立起我國新的高等教育秩序,這對于當時階段選拔高質量的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時的環(huán)境背景下,效率理性范式展現出精英主義導向、補償性原則的特征,然而由于當時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科學化程度仍然有提升的空間,加上社會分化的增加,高等教育政策范式也面臨轉型。
(三)市場選擇范式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政策逐漸轉變?yōu)槭袌鲞x擇范式。這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家越來越注重通過加強高等教育、優(yōu)化勞動力市場等方面改善經濟條件。也正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其中競爭制度構建起來。高等教育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實現了對政府、高校、市場三者關系的重新洗牌,與上一階段的效率理性范式相比,個體的選擇權與自主權訴求更加明顯。
(四)公共治理范式
政策的實施并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實踐過程。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既往教育政策對教育公共性的理解比較狹隘,然而想要解決高等教育公平問題,不僅僅需要從認識層面保證高等教育的公平,還需要認識到教育的公平是保證社會公平的基礎,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將一定的資源投入到少數和弱勢群體中來。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已經成為主要手段,國家通過采取多種政策旨在實現高等教育的公平及均衡發(fā)展。
三、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治理路徑分析
(一)實現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只有實現對高等教育的整體性改革和供給側改革,才能構建起一個良好的針對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外部環(huán)境,重點從制度和政策兩個方面進行改革[6]。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需要考慮不同學生群體的高等教育需求,并以此作為標準制定相應的政策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重點思考如何進行高等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新以及創(chuàng)立怎樣的政策環(huán)境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但是,政策的落實與實效情況需要長時間才能得以驗證。另外想要充分發(fā)揮相關政策的效果必須實現教育資源合理配置,通過形成政策合力的方式提升高等教育政策供給對教育需求變化的靈活性,通過釋放一定的政策空間來實現高等教育的公平。
(二)注重采取多種政策手段
考慮到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復雜性,只有通過發(fā)揮復合政策范式的效應,構建起三維多層的政策框架,才能夠有效推進高等教育公平[7]。其中,三維是指市場化理性范式、社會化保障范式和自由化選擇范式三個維度的政策建構,多層是指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方面的政策體系。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三種范式不僅是“歷時性”的,即具有某些前后相繼的歷史發(fā)展特征;它們還是“共時性”的,即平等性價值、包容性價值、發(fā)展性價值在教育政策中同時“共存”“共融”,各自體現著高等教育公平的不同需求維度。任何單一政策范式都無法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整體目標,應構建一個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復雜系統(tǒng),發(fā)揮多元化政策價值、多樣化政策內容、多維化政策工具的系統(tǒng)效應。在持續(xù)優(yōu)化的政策框架內,政策工具作為銜接政策目標和政策問題化解的重要載體,需要以多樣化的政策工具體現復合政策范式的要求,發(fā)揮政策執(zhí)行終端的集成優(yōu)勢。因此需要樹立系統(tǒng)性思想,強化政策改革的全局性,協(xié)調好政策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之間的關系。加強政策的頂層設計需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謀劃,而政策工具的選擇要在頂層設計的引領、規(guī)劃、指導下進行,要促進政策宏觀架構設計與政策工具選擇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出政策執(zhí)行終端的集成優(yōu)勢,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形成改革高等教育公平的理念。另外還需要從一定的高度做好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頂層設計。與此同時還需要考慮政策與實際實踐過程的難易程度,從而確保政策在符合宏觀要求的同時,能夠真正落實到促進高等教育公平中。
(三)實現高等教育協(xié)同共治
政策是社會博弈的規(guī)則,考慮到高等教育的屬性,需要長、短途問責機制,保證其公平政策的落實。這就要求高校、社會、政府、家庭四者參與進來,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我國缺乏這種相互制約的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公平實施存在漏洞??紤]到采取單一的教育治理模式已經無法解決現有的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必須從計劃與市場兩方面共同進行,從原本的單一主體轉變?yōu)槎嘣黧w,切實發(fā)揮出教育政策的治理作用。通過從政策層面積極構建起協(xié)同治理的行動體系,在明確不同部門的管理目標以及責權的同時設計出相應的協(xié)作機制,實現協(xié)同共治。
可以發(fā)現,我國的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在不同階段有著明顯的改變,這實際上也代表著不同時期的特征。我國政府實際上一直都十分重視解決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問題,并且也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來解決。但是,在新時代下針對新的社會環(huán)境、市場體系、外部環(huán)境等,仍然需要找到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的特征,進而尋找到最合理的治理路徑,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彭青,趙恒春,齊園.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高等教育公平發(fā)展[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0(3):91.
[2]田媞媞,王棟.社會分層影響下推進高等教育起點公平的策略研究[J].河南農業(yè),2020(27):8.
[3]方淦.一流大學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經驗與啟示——以劍橋大學擴大高等教育參與措施為例[J].高教探索,2020(7):46.
[4]王亞榮.我國高等教育入學公平問題研究——基于德沃金資源平等理論[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0(18):134.
[5]夏雪,魏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xiāng)與家庭階層差異研究——基于五所省屬高校的調查[J].教育經濟評論,2020,5(2):68.
[6]吳海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公平研究熱點回顧與展望——基于中國知網CSSCI期刊文獻分析[J].教育導刊,2020(2):19.
[7]周春梅.家庭資本、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感——基于福建省六所高等院校的實證調查[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4(3):56.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