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山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學 安徽 滁州 239000)
習作是運用表達,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小學生畏懼作文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如何減輕學生的畏懼心理,使寫作逐漸走向學生內心呢?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這一訓練理念就很科學了?!靶∽魑摹彼哂泻臅r少,片段性,敘寫內容單一等特點,能真正讓學生體驗到表達的快樂,作文的成就感。因此,教師要引領他們善于發(fā)掘,有效落實作文訓練,讓學生敢于動筆,寫自己所想寫,養(yǎng)成動筆的習慣,創(chuàng)設各類交流平臺培養(yǎng)學生動筆的激情。
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提升孩子的素養(yǎng),而孩子的核心素養(yǎng)又在閱讀與寫作能力,閱讀是積累,寫作是表達。記得有位名師說,我們不能只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位學習者、傾聽者、崇拜者,還要培養(yǎng)他們個性表達,創(chuàng)作意識,去成為那個讓別人欣賞的作者。至少,我們語文老師的教學活動中要有這個使命意識。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可挖掘的小作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適時進行拓展訓練:照樣子,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具體;引導學生寫一寫課文的讀后感受;或者發(fā)揮想象續(xù)寫故事。針對性、目的性強的寫作訓練對孩子而言有意義,且更易實施,有可行性。
1.1 學習寫法巧仿寫。高爾基曾說過:“對習作初學者而言,不在讀書和模仿中練習寫些什么,就很難有多少創(chuàng)造。”事實如此,仿寫訓練對于小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三年級正是學生學習寫作的開始,我們給他們一個拐杖,他們就易于下手,很快激發(fā)他們照樣子寫的興趣。所以在課文學完后,我通常會讓學生根據(jù)這一單元的構段方式、寫作手法來進行仿寫訓練。比如,在學完《石榴》一課,讓學生根據(jù)課文介紹石榴的順序進行拓展訓練,從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來介紹一種水果。這樣,既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有利用二者的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學生通過仿寫訓練,再把學到的寫作方法加以運用,這就是基本的表達能力,也為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2 關注人物趣續(xù)寫。續(xù)寫,是小學生習作訓練一種常見形式,通常要根據(jù)文章開頭、結尾、人物特點或其他線索去創(chuàng)造性表達。在此基礎上,展開豐富又合乎情理的想象,比如故事前后主題一致,語言特點類似,人物性格相符,使人感覺既新奇又真實,情節(jié)自然流暢,與前文相得益彰。學了《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我和學生交流了悟出的道理后,引導他們去想:這個人后來會怎么做,他的生活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他還會重拾鋤頭種地嗎,還是學生思維活躍,紛紛舉手,有的學生說,這個教訓他刻骨銘心,從此勤勞致富,生活幸福。有的學生說他羞愧難當,從此遠走他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成功。還有的學生說,他本性難改,以后還是無所事事,直至乞討,饑餓而死……大家神情專注,想象合理豐富,表達欲望也被充分激發(fā)。“何時能種瓜,此時正相宜”,老師當即安排課堂小練筆訓練《守株待兔后傳》,孩子們情緒高漲即興練筆,寫起來十分順暢。后來交流評議看,此次小作文無論是立意還是寫法他們都收獲頗多。
1.3 產(chǎn)生共鳴寫感想。少年兒童與動物有天然的緣分,學習了《裝滿昆蟲的衣袋》更能激起他們對動物的喜愛,與主人公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喚醒對動物的情趣。讀課文,學生也陶醉在法布爾對小動物的迷戀之中,定能引發(fā)自己曾與小動物相識相知的點點滴滴情景的回憶:,或捕捉,或飼養(yǎng),或逗弄;或喜愛,或委屈……本課的練筆,可以抓住這一視角,讓學生將印象深刻的一個情景寫下來。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边@段話就是說習作源于生活,又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
2.1 實踐中的“微體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以給孩子們提供廣泛的寫作素材。班級里有同學間發(fā)生了矛盾,結果循環(huán)日記就有呈現(xiàn)《一張試卷引發(fā)的-》《一次突發(fā)事件》等“微作文”;“元旦”“六一”聯(lián)歡后,習作也涌現(xiàn)出《我的第一次上臺》《快樂的節(jié)日》等“小習作”。生活的點滴、真實的經(jīng)歷,都更能讓學生的習作充滿真情,有話可說。反之,習作離開了生活,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平日學習中,我們教師不僅需要參與引導,更需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還原生活,讓學生模擬體驗。比如,在班級試行“值日班長”制,附展開討論利與弊;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開拓眼界,提高認識;春天里帶領學生去踏青,植樹,幫學生增加快樂地體驗。
2.2 觀察后的“微感受”。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本就是一種學習,一種能力,每日生活中,在我們身邊存在著許多習以為常、或細微或普遍的事物。為此,教師要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及身邊的世界,要培養(yǎng)他們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例如,學習了課文《鋪滿金色巴掌的小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自己每日走過的公園、街道,回想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讀完鄭振鐸筆下可愛的燕子,我們也網(wǎng)羅一下和我們孩子多有交集的小精靈,或鳥、或魚、或蟲、或寵——鼓勵孩子來說,得意的說,分享交流,教師再及時引導,激勵他們小作文的形式寫出自己眼中的小可愛??上攵?,孩子們一氣呵成,寫得輕松,寫得快樂。再如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個主題單元,老師也帶孩子課堂上去做個不可思議的實驗,觀察現(xiàn)象,體驗心理——有了細致入微的觀察,有了寫作的源頭活水,孩子自然可以寫成這樣靈動的文章。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多變幻。孩子們讀書也在看世界,表達方式有筆也有網(wǎng)絡。尤其如今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我們的生活信息更加自由,便捷,人們越來越熱衷有強烈個性的表達,適時關注分享一些原創(chuàng)色彩的作品。應該說,自媒體時代不僅成年人能靈活使用各種社交媒介,小學生天性好奇,對新事物更有興趣,也能熟練地在網(wǎng)絡世界里暢游。這樣的時代給我們學生的習作訓練帶來了新的機遇,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不是迷戀虛擬的網(wǎng)絡,而是巧利用去融入去借力去學習是個課題。恰恰,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手機、我們案頭的筆記本電腦…讓微作文訓練更有了用武之地,信手發(fā)出去的一條信息,有感而生的一段網(wǎng)絡留言,打破了咱們過往枯燥單一課堂習作模式。以適應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現(xiàn)代作文教學需要,教師可以投其所好,鼓勵孩子把隨筆發(fā)布在微博、班級QQ群、微信圈……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渠道多了,分享的快樂濃了,對“微作文”也就更有興趣了。久而久之,“微作文”成為班級的一種潮流,一種自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