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已全面開啟,信息化、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等技術正在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獲取知識、信息的方式。智慧平臺給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新變化,推動了學生自主學習、在線小組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模式的出現(xiàn)。文章基于對智慧閱讀平臺優(yōu)勢的分析,營造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的交互性、針對性學習環(huán)境,從而探索優(yōu)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智慧閱讀平臺;閱讀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9-0012-02
引 言
當前,數(shù)字化、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時代已全面開啟,深入影響著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也給教育帶來了無限可能。大環(huán)境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樹立新觀念,研究新方法,找尋新途徑,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在新時代背景下,運用智慧閱讀平臺輔助教學,是語文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一、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質(zhì)量不高的現(xiàn)象:部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過于單一,把講解課文當作一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課文講讀環(huán)節(jié)碎片化,學生以聽講為主,缺乏個性化思考,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讀篇目與自讀篇目混淆,教師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不同課型的教學意圖,從而導致教學效率較低;教師難以正確選擇閱讀材料來進行有效閱讀,使課外閱讀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低效的閱讀無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實際要求[1]。
二、智慧閱讀平臺適切性分析
智慧閱讀平臺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根本,借助信息技術,跨越時空阻隔,搭建師生互動的在線交流平臺,讓學生的閱讀實現(xiàn)可管控、可推薦、可分析,促進了閱讀教學的縱向發(fā)展,拓展了語文閱讀的深度。
(一)海量多元的學習資源,滿足師生的閱讀需求
一是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智慧閱讀平臺是以傳統(tǒng)的紙媒閱讀為基礎,創(chuàng)建多學科閱讀書目,擁有百萬冊電子類圖書,涵蓋了從一年級到九年級的閱讀書目,分等級歸門類,并提供閱讀基礎知識、綜合知識測評資源。平臺推薦與教材同步的群文閱讀篇目,可作為課內(nèi)閱讀教學的拓展。此外,平臺上的許多文學作品還有配套的視頻導讀課、音頻課和講讀微課等多媒體資源,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閱讀需求。二是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研修資源。該平臺不僅擁有文學類文本資源,還有專業(yè)的研修課程,如統(tǒng)編教材中的閱讀策略、部編教材“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教師智慧閱讀與學生思維促進、整本書閱讀問題鏈教學法等課程。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這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了便利[2]。
(二)交互式學習時空,助力師生、生生互動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推動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進行深入理解,并使他們在互動交流中提升對文本的認知能力,拓寬思考的維度。在智慧閱讀平臺上,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更加自由,不再受時空限制,極大地提高了交流的效率。教師還能通過在線互動掌握學情,及時診斷反饋,優(yōu)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此外,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思考成果在平臺上與教師、同學們分享,可以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三)精準的測評效果,促進閱讀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閱讀平臺軟件在導入學生信息、生成個人賬號后,即可構建年級、班級的閱讀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對學生個人和教師教學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為教師下一步教學計劃提供有效的參考,進而促進閱讀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以筆者所任教班級為例,通過2021年寒假期間閱讀數(shù)據(jù)及平均能力維度數(shù)據(jù)可知,筆者任教班級學生的六大閱讀能力均超年級平均水平,但在“歸納整理”“欣賞共情”能力方面相對較弱,在今后閱讀教學中筆者需加強指導。
三、基于智慧閱讀平臺的閱讀教學模式及策略實踐
(一)優(yōu)化智慧平臺的教與學模式
初中生在閱讀經(jīng)驗、方法能力、審美情趣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閱讀時常會遇到重重障礙,特別是在面對整本書閱讀時,通常只能將書讀完,而不能明確閱讀目的。在這種現(xiàn)象下,教師應為學生搭建閱讀支架,設計有梯度的閱讀步驟,幫助學生明確閱讀任務,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學生在領取閱讀任務后,自行梳理故事情節(jié),理清人物關系,帶著閱讀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參與小組在線討論,從而在交流中深入研習文本,最終形成讀書報告、微課等成果在平臺上展示。
教師通過閱讀平臺發(fā)布閱讀作業(yè)來檢測學生的閱讀完成情況,觀察學習小組在線交流的發(fā)言情況,可以給予適時點撥和指導。閱讀成果在網(wǎng)絡平臺上展示,閱讀活動參與者均可點評,這也打破了傳統(tǒng)評價“教師獨攬”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師評價的簡單化、同質(zhì)化的現(xiàn)狀。
(二)構建互動共生的線上線下課堂
筆者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例,展示閱讀課程。
1.成立學習小組,明確閱讀方法
閱讀常分為三步:一是速讀,抓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梳理章節(jié)內(nèi)容;二是細讀,圈點勾畫做批注,可質(zhì)疑、可賞析、可評價;三是深讀,有分析、有事例,撰寫讀書報告。
2.基于課文學習,搭建任務支架
在學習課文《再塑生命的人》的基礎上,教師在閱讀平臺中創(chuàng)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程,發(fā)布逐級深入的學習任務。
(1)在閱讀平臺上通讀全書,在線完成測試題,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理清海倫·凱勒一生的經(jīng)歷,獲得淺層的閱讀感受;(2)運用批注的方式分析海倫·凱勒的人物形象;(3)與學習小組分享“如何評價海倫·凱勒的一生”等閱讀心得,并形成讀書小記在課程交流區(qū)展示,小組成員互相點評,豐富閱讀的感受和體悟;(4)創(chuàng)意寫作:“假如你也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用這三天做什么?” 師生、生生共同交流,教師點評指導,形成文字、微課等多樣性、個性化的閱讀成果;(5)推薦閱讀《愛的教育》《童年》,用所學閱讀方法閱讀相關書籍,實現(xiàn)學以致用。
以上學習任務由閱讀、批注到成段成文,最終形成音視頻成果,實現(xiàn)了線上與線下的探討交流、展示互評、教材課文的教讀與課外拓展閱讀的有機融合。學生在閱讀支架的指引下,閱讀成效拾級而上,逐步走向深入。
3.學后反思與小結
完成整本書閱讀學習后,筆者建議學生就閱讀的相關書籍、完成的閱讀報告份數(shù)、在此次閱讀活動中獲得的進步、仍存在的問題及對教師的建議等進行整理,在閱讀平臺上留存電子閱讀檔案,通過積累并反思閱讀經(jīng)驗,提升閱讀能力。同時,學生的反饋性評價也能為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提供有效參考。
四、信息技術輔助下閱讀教學的堅守
與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相比,信息技術輔助下的智慧閱讀彰顯了特有的優(yōu)勢,但傳統(tǒng)閱讀教學仍不可取代。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文本,深入品味字、詞、句,讓學生進入語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作者情感,陶冶情操,這體現(xiàn)了文學閱讀的深度審美。
結? 語
智慧閱讀平臺是教學的工具,但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并進行深度學習,使閱讀教學更有實效。學生能否自覺使用移動終端進行閱讀,如何科學地平衡學習與休閑的關系,需要教師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林肖永.“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閱讀教學的變化及語文教師的應對策略[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05):10-12.
戴曉娥.信息技術促進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轉(zhuǎn)變[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74-7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智慧閱讀平臺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優(yōu)化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ZDJ2019A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朱瑞蕓(1983.12-),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