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涓 蒲俊松 盧季春
案例教學最初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郎代爾于1870年提出的,后經(jīng)過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推廣,經(jīng)美國迅速傳播至世界各地,這種教學方法被公認為是符合未來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法,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 學法被引入我國。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以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為宗旨,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內(nèi)容要求,運用具體、生動的典型案例,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中,在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表達的同時,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網(wǎng)絡的重新構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其通過自己的思考或研習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1]。
案例教學法有很多特點,如明確的目的性,客觀真實性, 較強的綜合性,深刻的啟發(fā)性,突出實踐性,學習主體性等。在本教學案例中,將從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概括總結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案例引入
目前,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已經(jīng)掌握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這個概念,學習了減數(shù)分裂后也了解到子代與親代的遺傳物質(zhì)之間的關系,因此,用一個簡單的新聞案例來引入:某市張先生是高個子,1米78,雙眼皮,長得蠻帥,開了家公司,夫人身材嬌小,在公司里管財務。5年前,他們的兒子小月出世了,小月滿月酒上,很多朋友端詳著熟睡中的小月,七嘴八舌地開玩笑:“不像爹,不像娘,像門口賣蟹醬的”。沒想到朋友的幾句玩笑話,張先生落下了心結,于是張先生去該市的某機構去作了親子鑒定…。
二、案例討論
由這個案例引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張先生去做親子鑒定就能知道小月是否是他的親生兒。讓同學們帶著這兩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然后給出答案,同時,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討論,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求知欲,想要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
各個討論小組基本都能給出這樣一個答案:如果小月是張先生的兒子,那么,小月就一定會從張先生那里得到一套完整的遺傳信息。因為學生的認知里已對精卵細胞的結合-受精作用比較熟悉,知道張先生的遺傳物質(zhì)DNA傳遞給兒子小月就像是復印機一樣,可以將自己精子中的一套遺傳信息“復印”給自己的兒子。
我們都知道,復印機的復印過程需要原件、紙張、油墨,電源等等一些條件,那么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這時候在多媒體上用一張PPT圖片展示復印機復印時所需要的條件(如圖2-1),并要求學生對比著這些條件討論并填出DNA復制時所需要的條件。
三、概括總結
那現(xiàn)在,我們就將復印一份文件所需的材料與DNA分子復制的時候所需的材料進行比較:復印機復印一份文件的原件、紙張和油墨、電源和手動操作分別對應DNA分子復制時候的模板、原料、能量和酶。有了這些材料,DNA分子的復制就開始了。當DNA分子開始復制時,首先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以解開的每一段母鏈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細胞中游離的4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一段子鏈。隨著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也在不斷地延伸。同時,每條新鏈與其對應的模板鏈盤繞成雙螺旋結構。這樣,復制結束后,一個DNA分子就形成了兩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通過細胞分裂分配到子細胞中去。
通過這樣一種案例學習方法,班上幾乎所有同學都能理解到DNA復制的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所需要的條件,并且可以當堂消化,充分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這一教學理念,做到了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王志國. 高中生物案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1, 26(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