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玲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實踐性質的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的科學基礎課程。而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僅靠教師講、學生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親身參與科學實踐活動。因此,我們提出“探究式教學”,提倡以探究為核心,在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探究式教學
小學科學課學習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因而探究式教學是主導性的教學方式。本文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會,談談農村小學科學課探究式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農村小學科學課探究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四不重視”現象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農村小學,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和評價機制還是主流,導致科學探究式教學中出現“四不重視”現象:一是學校領導不重視。相較于語、數、英等科目,科學課被列為“副科”,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是教師不重視。很多教師在科學教學中不嚴格、不規(guī)范、不認真;三是學生不重視。為應對考試,他們把學習重心放在語、數、英等學科上,對科學課持忽視、應付的態(tài)度;四是家長不重視。認為科學是科學家的事。
(二)缺乏專職專業(yè)師資
在農村小學,學校把優(yōu)秀的骨干教師安排給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科學課大多由教師兼課或者年齡大的老師來教。兼職老師又帶科學又帶其他科目,課程繁雜,教學任務重,工作壓力大,不能安心科學教學,更談不上科學探究活動和探究式教學。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涵蓋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和工程與技術四個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科學老師專業(yè)來源復雜,沒有專業(yè)的科學知識,直接影響探究式教學的實施。
(三)學生基礎薄弱
農村小學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而爺爺奶奶年齡偏大,無法顧及孩子的學習,學生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對孩子的科學科目不太重視,學生科學基礎知識薄弱,農村也沒有植物園、動物園、圖書館、科技館等相關場所。由于學生缺乏科學知識的前概念和基礎的科學探究能力,對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常見儀器不了解,導致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失去活力。
(四)教學資源缺乏
由于科學教學資源的嚴重缺乏,對教材中出現的探究實驗活動,教師課堂上也是簡單一筆帶過,甚至有些教師根本不懂探究過程及原理。有的教師怕麻煩,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實驗操作等方面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甚至人為統(tǒng)一實驗結果。這樣不僅阻礙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推進,還耽誤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很多農村小學沒有正規(guī)的實驗室,沒有專職的實驗員和實驗管理員,實驗器材消耗也不能及時補充,導致很多探究實驗無法正常開展。有時候很難配備需要的實驗器材,老師就自己采購器材,但也不是長久之計;有時候讓學生自己準備探究實驗材料,但每次都參差不齊,讓老師心力交瘁。
(五)教學理念陳舊
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幾年,探究式教學口號也喊了幾年,但在農村小學,很多老師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上。教育部門雖然每年都開展各科相關培訓,由于領導不重視,像科學這種“副課”科目培訓,有時候直接忽略,有時候被派出的老師不固定,導致科學課教師觀念守舊、缺乏新理念?,F在科學和其他科目一樣進行卷面考試,為了應付考試,很多教師把課本知識簡單講解一下,學生抄抄知識點,讀讀背背,考試的時候考個高分,就是教學成績優(yōu)秀。在科學課堂中不能體現“探究活動”“小組合作”“以學生為主體”這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何談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二、解決農村小學科學課探究式教學中問題的對策
(一)學校要高度重視
學校重視是開展科學課探究式教學的前提,學校要狠抓科學探究式教學的推進,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為科學課教師提供學習平臺,開展校本教研,多爭取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及時購買和更新科學實驗消耗器材,確??茖W探究實驗活動正常開展。
(二)建設一支專職的教師隊伍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中的知識涉及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社會、技術等多門學科,要求教師對每個知識模塊都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因而需要有專職的教師隊伍??茖W課又是一門以探究為主的實踐課程,教師還要具備探究精神和能力,才能把科學探究的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上好科學課。
(三)正確引導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教師的正確引導也極其重要??茖W探究活動一般涉及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觀察與記錄、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等一系列要素,每個要素都必不可少,學生只有經歷這些要素才能充分激活思維。教師要靈活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不一定每個要素環(huán)節(jié)都按部就班實施,有時一節(jié)課時間不夠,可以就某一個或幾個環(huán)節(jié)重點探究。探究不能流于形式,而應讓學生自己動手和體驗,真正實行探究式教學??茖W探究、觀察活動的形式還應多種多樣,在農村小學,把學校全年級學生集體帶到市區(qū)參觀科技館可能存在困難,但科學課老師可以自己去參觀科技館,把城市學生活動的現場錄下來帶回來給學生播放、觀看。
(四)實行多元化評價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更注重對學生所學科學知識的評價,在探究式教學中,除了對科學知識的評價,還要注重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對科學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不能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而應該強調過程性評價,注重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做出的思考等。只有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現在即使在農村,大多數學校都有基本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設置學習情境、展示實驗規(guī)范操作、展示演示實驗等,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搜索一些優(yōu)秀課例,為平時教學提供豐富的課堂資源。例如在“地理與宇宙科學”模塊“地球、月球與太陽”單元教學中,關于地球形成及其內部結構,我們可能無法去探究,用語言可能也無法準確描繪,這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觀看視頻,把學生帶到遠古時期,帶到冰河時代,帶到火山爆發(fā)的場景……
(六)因地制宜利用鄉(xiāng)土資源
雖然農村小學教學條件有限,但可以因地制宜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開展科學探究式教學。鄉(xiāng)間的田野里有植物,有土壤,有昆蟲……村邊的河流,屋后的樹林,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庫。
例如三年級下冊學習《植物開花了》一課,其中要探究花的簡單結構:花蕊、花托、花萼。學生對植物的花既熟悉又陌生,他們只通過感官了解花的顏色、樣子及氣味,但對花的結構缺乏了解,尤其是雌蕊和雄蕊難以分辨。本課教學時間剛好在三月底四月初,正值油菜花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動手解剖油菜花,在解剖的過程中了解花的結構,還能對花的形態(tài)、功能、作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張屹,董學敏,白清玉,等.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學生的探究參與度研究——以“食物在體內的旅行”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5):86-92.
[2]王相鳳.小學科學課堂開放拓展性教學的有效應用探析[J].學周刊,2018(17):45-46.
[3]王娜.PBL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證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7.
[4]陳丹,王珠珠.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資源可用性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83-87,101.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