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佳
(浙江省清華附中嘉興實驗高中 浙江嘉興 314000)
實驗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頭戲,然而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表現(xiàn)為高考實驗題失分較多,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低等問題。究其原因,許多學生只知道實驗的方案,但不知道方案的形成過程,包括研究思路與方法的確定,器材的選擇與裝配,數(shù)據(jù)的搜集與處理等,甚至在做了大量練習后連該實驗研究的問題是什么都不清楚。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一旦遇到稍有變化的題型便陷入茫然,一旦遇到多個實驗對比的題目便容易出錯。因此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通過若干個階梯問題來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遷移,在頭腦中建立實驗與理論的邏輯聯(lián)系,從而促進學生從根本上掌握實驗。
教材上介紹了兩種實驗方案,方案一是借助頻閃照相同時分析水平與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規(guī)律。方案二是在缺少頻閃照相設備的情況下,先研究其中一個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再研究另一個。這兩個方案本質上是由實驗器材決定的,事實上還有更多的器材與方案可供選擇,從落后到先進,從粗略到精密,可逐步展示之。兩個方案的共同點是獲得平拋運動的軌跡,這也是設計本節(jié)實驗課的實驗目的之一。但在教學時可以先講授方案二,再講授方案一,原因是方案一的器材更先進,如此安排順序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由于與舊版教材安排的不同,學生在新教材中先學習該實驗,再學習平拋運動的理論知識。因此對學生而言這是一堂探究課。此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必修一,知道了直線運動與力的關系,能夠處理直線運動的動力學問題。也在前兩節(jié)學習了曲線運動的知識以及用運動合成分解的處理方法。因此倘若提供其平拋運動物體的運動軌跡,他們能夠做出一定的計算和分析。但注意到學生普遍缺乏實驗探究的思維與能力,他們無法獨立設計與操作實驗,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某個實驗方案的來龍去脈及多種方案間的聯(lián)系,不斷拓展其最近發(fā)展區(qū)。
合理編排教學內容。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體現(xiàn)、實施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嘗試從生活中軌跡的記錄方法遷移到物理中的描點法。嘗試從曲線運動一節(jié)中的留跡法遷移到平拋運動新方案中的留跡法。充分利用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經驗,以這些知識和經驗作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拓展根基。
建構主義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代替的[1]。因此本節(jié)課中教師通過設計一個個階梯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方案的不足并改良出更先進的方案。促進學生在自主建構中發(fā)展科學探究的素養(yǎng)。
演示:手持一支粉筆將其拋出,在空氣阻力可以忽略的情況下,粉筆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這時的運動稱為拋體運動。再次水平拋出,這樣的拋體運動稱為平拋運動。
教師:我們曾經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那么平拋運動的速度和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又是怎樣呢?又如何得到呢?我們本節(jié)課就來一起探究物體做平拋運動的特點。
問題:很明顯平拋運動屬于曲線運動,我們應該采用怎樣的思路來研究平拋運動呢?
學生:運動的分解
教師:很好,這個方法能幫助我們化曲為直。那么分解到哪兩個方向來研究最為合理呢?
學生:水平和豎直方向。因為初速度是水平的,而且物體只受到重力作用。
問題:能否根據(jù)牛頓定律理論分析這兩個分運動的特點呢?
學生:豎直方向上只受到重力,應該是自由落體運動。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所以是勻速直線運動。
演示:將平拋運動分運動演示儀的下方軌道遮擋住,操作實驗儀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和聽聲音。
問題:請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兩個小球同時落地。
教師:請同學們基于這兩個現(xiàn)象做出你們的猜想。
學生: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
問題:如何探究平拋運動的水平分運動的特點?
學生:可以再設計一個類似圖一的裝置,把平拋運動和水平勻速直線運動對比。
演示:操作改進后的演示儀,同時釋放三個小球,觀察現(xiàn)象。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學生:三個小球同時相遇。
問題: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說明平拋運動的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教師:這個實驗不夠嚴謹,對觸發(fā)開關的斷電時間要求較為嚴苛,可能造成三個小球運動不同步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最好從定量的角度直接研究平拋運動的軌跡。
問題:要想獲取軌跡就得先制造運動。如何制造一個平拋運動?能否用手直接拋出小球?
學生:不能。應該做一個軌道保證初速度水平。
教師:好的,老師做好了這個軌道(圖1)。
圖1
問題:如何記錄小球的運動軌跡?
學生:無法回答。
教師:老師給同學們一點提示。我們在描繪詩人李白一生的游歷軌跡時,采取的辦法是將他們經過的地方在地圖上標注出來,再按照時間串聯(lián)起來。那么……
學生:可以用描點法,把小球在不同時刻的位置記錄下來,最后再用曲線連起來。
問題:非常好!那么什么工具可以制造出“點”呢?
學生:打點計時器。但是……
問題:你想說的是,這個實驗無法用打點計時器對吧。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打點計時器為什么能夠打點呢?關鍵結構是什么?
學生:關鍵在于復寫紙,白紙和振針。
問題:很好!我們現(xiàn)在也需要這三樣東西。請問復寫紙和白紙該如何放置呢?
學生:豎直放置,復寫紙在外,白紙在內。
教師:正確。老師將這個結構呈現(xiàn)在PPT上(圖2)。
圖2
問題:誰來代替振針,在紙上“打點”呢?
學生:最好能讓小球擠壓復寫紙。
問題:現(xiàn)在我們可以獲得平拋運動的軌跡了,然而在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請同學們思考,如何驗證軌道末端水平?如何確定Y軸和X軸?如何確定拋出點?
學生:可以把小球輕放在軌道末端,看其是否保持靜止;用鉛垂線確定Y軸,再通過垂直關系確定X軸;最后一個問題……
教師:我們可以把小球在軌道末端時,球心在紙上的投影作為拋出點。
問題:現(xiàn)在我們該如何處理軌跡,以驗證之前的猜想呢?
學生:難以回答。
教師:如果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小球在相等時間間隔內的位移一定等大。我們可以根據(jù)豎直分運動的特點來確定“相等的時間間隔”。大家有什么啟發(fā)嗎?
學生:根據(jù)自由落體運動的位移規(guī)律,可以按照1∶4∶9∶25∶36∶49的比例來劃分豎直高度,這樣每兩段高度之間的時間間隔是相同的。然后看看它們的水平位移是否基本相等。
活動:非常好!那么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操作了。以同桌兩人為一小組進行。
下表為某一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
表1
數(shù)據(jù)表明,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小球在相等時間間隔內的位移相等,由此說明平拋運動的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問題:除了剛才的器材之外,還有什么工具可以制造出點?提示一下,就是我們常用的。
學生:筆。
教師:沒錯,我們可以用鉛筆一次次地試探出小球運動路徑上經過的位置。一旦小球擊中鉛筆,我們就把這個點在白紙上標記出來。
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獲得軌跡的方法嗎?
學生:回答不出。
教師:老師提醒一下,學習曲線運動時我們曾經用過什么方法來探究速度的方向?
學生:讓小球沾上墨水,然后讓小球從某個位置滾出。
教師:很好!由此大家獲得了什么啟發(fā)?(同時在PPT上展示這一操作)
學生:可以在小球上涂點墨水,這樣就能在紙上擦除痕跡了。
教師:真棒!現(xiàn)在老師把“鉛筆”和“墨水”以及剛才做過的這三種方案展示在屏幕上,請同學們比較三者的操作難度和精度高低。
學生:操作上“鉛筆”方案最復雜,因為要不停試探小球位置。“墨水”方案最簡單,因為只需要一次操作就能得到一條軌跡。精度上三個方案都有明顯的缺陷。
問題:它們的缺陷來自哪里?
學生:都來自阻力,包括空氣阻力和摩擦阻力等。
教師:很好,這三個案例中小球均受到明顯的外力干擾,無法準確地記錄原始的平拋運動。
問題:如何精確連貫地記錄運動軌跡,使小球盡可能不受外力的干擾?
學生:無法回答。
教師:提示一下,如果現(xiàn)在有許多個小球以相同速度先后拋出。(圖3)
圖3
學生:用水!
演示:非常好!我們讓水均勻地噴出(圖4),水的徑跡就是平拋運動的軌跡。將帶有網格線背景的水流照片拍下來,就可以在照片上處理數(shù)據(jù)了。
圖4
問題:為什么長管的管口要低于水面而不是高于水面呢?
學生:是為了保證一定時間內短管管口的壓強一定,使得水流初速度一定。
教師:回答正確。該裝置可以總結為多個“小球”,一次拍照。還有一種方案是一個小球,多次拍照。大家想到是什么了嗎?
學生:頻閃照片!
活動:沒錯!我們可以采用錄像+逐幀播放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下面請一名同學上臺來平拋一個小球,老師在臺下錄像。(圖5)
圖5
教師:感謝這位同學的配合!我們將視頻逐幀播放,就可以獲得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的若干個位置,接著就可以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了,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課上不作處理。
問題:水流和錄像這兩種方案在老師看來還存在缺陷,大家想想是什么?
學生:已經夠好了吧,哪里還有缺陷???
教師:數(shù)據(jù)的計算都須通過手工來完成,效率低下。
學生:所以用計算機來計算!
教師:很好!當然我們還需要傳感器。下面請一名同學上臺與老師一起完成。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不同的初速度平拋的小球,其軌跡都是拋物線。課后可以做詳細的數(shù)據(jù)處理。
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一共學習了六種實驗方案,它們的共同點是記錄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區(qū)別在于操作與精度,顯然技術手段的進步能提高實驗的效果,從而促進物理理論的發(fā)展,而理論的發(fā)展又進一步催生新技術。因此物理中理論與應用是相輔相成的。
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潛在發(fā)展水平,只有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才能準確地確定學生的發(fā)展水平[2],階梯設問與回答的過程就是一種高效的師生交往過程。整節(jié)課貫徹的思想不是直接灌輸知識與技能,而是將其蘊含在若干個階梯問題中,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建構的空間[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很高。在本節(jié)課之后的一次單元測試中,筆者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在該實驗題上的得分明顯高于其他班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處理好追問問題的層次性,實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良好過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