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BT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領域,這種新型的融資模式在解決資金不足、提高投資效率等方面作用顯著。然而,由于BT 模式屬于新生事物,在我國發(fā)展時間短,缺乏成功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鑒于此,本文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BT融資模式存在的風險與對策進行了分析,以期有所借鑒價值。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BT融資;風險
一、BT融資模式的特點
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BT模式有其獨有的特點:
1、產權具有特殊性。與其他項目融資方式不同的,BT項目的所有權歸當?shù)卣?,政府或者政府授權的機構通過招投標的形式選擇建設方,建設方負責BT項目的具體籌資、建設、運營和管理,但并不擁有BT項目。[1]
2、項目實體具有特殊性。BT項目主要涉及公益項目以及公共基礎設施領域,并不以營利為目的。
3、項目回購具有強制性。政府與項目建設方簽訂合同,項目建設結束后必須按照合同約定,及時移交給政府。[2]如果建設方不能按時完成建設任務,政府也可以根據(jù)約定強制收回。
4、項目投資風險大。BT項目建設周期長、投資金額大、技術要求高、施工程序多,這些都會增加項目建設的風險,貫穿整個項目建設的始終。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BT融資模式存在的風險
1、政府信用風險
政府信用貫穿于整個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的始終,直接影響整個BT項目的運行。城市基礎設施工程投資大、周期長。在此期間,如果國家有關政策出現(xiàn)重大變化,或者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出現(xiàn)重大調整,都會對整個BT項目帶來極大的風險。例如公路收費政策的調整和變化,直接影響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另外,地方政府主管領導班子的調整和變化,也會導致原來的政策無法繼續(xù)延續(xù),產生一些糾紛。
2、法律合同風險
一是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由于國家或者行業(yè)相關法律發(fā)生變化,從而對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帶來的影響。當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BT項目法律條款,很多政府在引入BT項目時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簽訂合同,增加了發(fā)生爭議、訴訟等法律風險。二是合同風險,合同條款是否嚴謹、合理、完備,直接影響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能否順利完成。在具體實踐中,項目類型不同,項目管理方式不同,合同條款也不同,都會引發(fā)一定的合同風險。
3、經(jīng)濟方面風險
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的經(jīng)濟風險主要集中在招投標風險、融資風險。一是招投標風險。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投資方在招投標過程中,由于對招標文件理解不透徹、準備不充分、對施工難度了解不徹底,導致在中標后無法按照既定計劃和質量來完成BT項目,工程項目管理陷入混亂狀態(tài),工程質量得不到保障。二是融資風險。國家金融調控的力度不斷加大,貸款門檻不斷提高,如果投資方無法及時融資,BT項目將陷入停工狀態(tài)甚至成為爛尾工程。
4、施工過程中的風險
一是技術風險。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投資多、規(guī)模大,受各種因素干擾比較多,對施工技術要求比較高。如果施工現(xiàn)場比較復雜,施工單位技術不達標,就會影響工程進度。二是項目管理風險。項目管理風險是指在BT項目建設過程中,由于設計不合理、施工合同不規(guī)范、工程預算不合理、重大工程變更等帶來的施工成本增加、施工進度延長、引發(fā)施工索賠等情形。
5、自然方面風險
自然風險是指工程實施中的不可避免與難以克服的自然災害,包括戰(zhàn)爭、地震、海嘯、水災、氣候、流行病學和防疫等,例如2020年以來,很多地方政府對建筑工程進行防控,采取停工、限制人員流動的措施,導致很多建筑工地不能正常復工,產生很大的經(jīng)濟損失,這顯然屬于不可抗力帶來的風險。
三、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風險管理的措施
1、完善法律與制度保障
國家要出臺和完善全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明確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投資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涵蓋融資活動、招投標管理以及施工建設等各個領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中要明確以下幾點事項:一是明確BT模式的適用范圍,BT模式不是適合任何領域,主要應該集中在基礎設施以及公共事業(yè)項目領域,政府作為項目的發(fā)起方和回購房。二是明確 BT 投資建設合同為商事合同。城市基礎設施BT模式合同雙方的主體是平等的,當政府和建設方產生糾紛時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2、加強BT投資建設方資質考核體系建設
政府在工程招標過程中要對投資方的標準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特別是項目管理能力、融資能力和施工能力等方面,嚴格審查投資方的資信情況和施工資質。并且要求投資方之間要有完善的合同,明確各投資方的出資比例和權力責任等事項,避免日后產生糾紛帶來風險。政府可以邀請行業(yè)內、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等,組成招投標班子,對投資方的招標文件進行詳細分析和審查,尋找合同中存在的隱患和漏洞,洞察好防范各種風險。
3、加強政府信用度調查,防范政府信用風險
對于BT模式建設方而言,政府信用是提高投資信心的保障,也是項目建設能夠順利進行的保障。政府信用較好的地區(qū),城市基礎設施BT模式發(fā)展加快,也較為成熟。反之,政府信用差的地區(qū),地方政府負債過多或者資金不足,會延遲回購BT項目,甚至產生爛尾,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因此,作為投資者而言,加強對擬投資地區(qū)的政府信息度調查顯得尤為重要。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經(jīng)濟實力,政府治理水平;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政策的持續(xù)性,社會環(huán)境的安全性等等,反復論證后得出是否投資的結論。
4、拓寬BT項目融資渠道
目前,BT模式融資渠道主要有銀行貸款、企業(yè)債和證券市場融資等幾種模式。首先,BT模式應該充分利用國家大力發(fā)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爭取得到國家開發(fā)銀行、農業(yè)發(fā)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支持,可以減少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尤其是國家開放銀行貸款具有周期長、利率低的特點,非常適合城市基礎設施BT項目的融資,企業(yè)要盡力爭取。[3]其次,一些規(guī)模大、實力強的企業(yè)可以利用BT項目發(fā)行企業(yè)債進行融資,正確得到銀行以外的資金支持。第三,證券市場融資,企業(yè)通過發(fā)行股票和債券等方式籌資,多渠道的籌資方式有利于降低BT項目風險,減少籌資成本。
參考文獻
[1]唐曉宇,淺析BT模式在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的應用[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9(7):69-72.
[2]布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BT模式管理路徑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2):53-54.
[3]許以儷,BT模式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風險分擔研究[J],煤炭工程,2019(9):10-12.
作者簡介:魏旭東(1964.8-),男,山東省兗州市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企業(yè)管理,市場營銷,經(jīng)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