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婭婭
摘要: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是每位信技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那么如何上好一堂信息課呢?本人結合近幾年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實踐,摸索著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課堂任務,提高策略;如何把任務在課堂上有效地進行實施。希望與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們一起商討。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任務設計;任務實施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谶@個定位,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不是追求過高的技術要求,更注重的是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術知識真正運用起來。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應努力去探究的首要任務。
一、課堂“任務”設計策略
教師設計好一堂好的課堂任務是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設計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
任務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信息技術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循序漸進、合理安排。
如操作系統(tǒng)中的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這是很基礎也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識內容,使用任何一款軟件都要用到文件。但如果因為它基礎而安排在第一節(jié)課,學生就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什么是文件?為什么要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夾中?學生感到困惑的同時,造成了對進一步學習的心理障礙。因此,設計任務時,可以先設計一個繪畫任務,讓學生打開“畫圖”程序,在繪畫的過程中,鞏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其次再設計一個編寫簡單文章的任務,讓學生打開“寫字板”程序,在其中進行漢字輸入練習及簡單的文字編輯,使用與畫圖中同樣的方法保存輸入的文章,了解文件類型的概念。有了前面的鋪墊,同時由于教學過程中,多人使用一臺計算機,文件管理的問題自然就成了學生的需求,接下來的任務也就隨之產生——使用“資源管理器”,分班、分類建立不同層次的文件夾,同時對前面的文件進行相應的移動、復制、改名、刪除等操作管理。
2、層次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設計一個大任務,再將大任務分為若干小任務,每一節(jié)又由一個或幾個小任務組成。例如學習“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時,要求每一位同學編制一份精美的班級小報。此任務中隱含著本章的幾個知識點:(1) 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編輯文檔;(2)設置字體、字號,段落排版 ;(3)頁面設置及文檔的打印;(4)WORD的圖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把這5個知識點隱含在5個小任務中,每一節(jié)課完成一個小任務。
3、目標性原則
要求教師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xiàn)總的學習目標。設計的任務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既含有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又涵蓋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能力。任務的規(guī)模應大小得當,要充分考慮學生已儲備的知識,有明確的目標要求。
4、趣味性原則
由于中學生年齡及心理特征,要求他們自覺主動地完成任務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計任務時如果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將會大大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所設計的任務必須對學生有吸引力,使他們有興趣參與到任務中來。任務的設計應具體化,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能嘗試著從不同的途徑解決問題,從而喜歡任務、接受任務并主動完成任務。
二、課堂“任務”的實施方法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惫蚀?,任務的實施必須適時、適量,在教學中達到驅動學生學習的目的。任務設計好后的實施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其環(huán)節(jié)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習慣來決定。本人在教學中的教學流程大體上是這樣的,我們不妨從以下幾種實施方法進行嘗試。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明確學習任務
一個人的認知過程首先需要有外部刺激,有了刺激就會引起注意,進而會激發(fā)學習的動機。而信息技術課的一個很大優(yōu)勢是我們可方便地實現(xiàn)教學信息的多媒體化,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境。
2.介紹相關知識→布置小規(guī)模任務→總結完成任務的方法
一些基礎的操作技能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容易掌握,在教學中不必多費口舌,這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聯(lián)系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可以把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先作簡單介紹,再布置涉及到前后知識點的有一定難度的小規(guī)模任務,由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嘗試完成任務。
3.安排大規(guī)模任務→小組協(xié)作活動→交流學習心得
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掌握并運用這些知識,我們可以適時安排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任務,學生以小組協(xié)作的形式完成,最后讓各個協(xié)作小組互相交流學習心得、經驗。
由學生小組協(xié)作完成的任務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任務難度較高,綜合性強,應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在協(xié)作活動中,教師應“放飛學習者”,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不能手把手教學生完成任務,對各小組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適時加以引導、鼓勵。
信息技術教育不是計算機教育,也不是簡單地把計算機知識和其它學科的知識相加在一起,信息技術課程中起“驅動”作用的“任務”主要目標在于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因此上好信息技術課、設計合理任務、確保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
[2]鄔家煒,信息技術教育實用教程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3]郭芳.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設計理念 .中小學電教
[4]桑新民,張倩葦,趙納新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專業(yè)主干課程信息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