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聞之
新聞事件:媒體報道,在高校網課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一條付費刷課產業(yè)鏈——有人開發(fā)軟件腳本,有人當起了代理,有人則提供手工刷單服務,而在一些電商平臺上,也能輕松購買到代刷網課服務……付費刷課已經成為一個參與面頗廣、影響甚眾的灰黑產業(yè)。
圖/新華社
國內慕課目前相關平臺上線課程數(shù)量已增至3.2萬門,學習人數(shù)達4.9億人次。天南地北的學生都能“同聽一堂課”,突破了教學的地域局限性,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不同院校間的學科差距。然而,“刷課平臺”從中鉆營,助長“不學而過”“花錢買分”歪風,不僅浪費了優(yōu)質教學資源,讓一些自制力不強者荒廢了學業(yè),更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
技術是把雙刃劍。尤其教育領域,由于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以及巨額的利潤空間,一直是技術開發(fā)的風口。也因此,一旦管控稍有漏洞,就會亂象滋生。除了刷課平臺,還有各類拍照搜題軟件被異化為“抄作業(yè)神器”,作業(yè)打卡類App被嵌入兒童不宜信息,等等。
從實際情況看,對技術應用跑偏現(xiàn)象,除了家長和學校的嚴防死守,要形成真正威懾,還得管得更嚴一些。以“付費刷課”為例,給在線教育平臺打上技術補丁固然必不可少,但相關部門及時介入,嚴懲背后作惡之人更為根本。只有讓違法違規(guī)者感到得不償失,才可能倒逼其收手。
教育是高尚的事業(yè),也是一個需要敬畏的行業(yè)。堵住技術應用跑偏的窟窿,才能讓技術成為年輕學子成長的助力,而非偷懶?;膸蛢?。(據《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