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春 劉巍
摘要:語言類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是向未來中小學語文教師傳授系統(tǒng)的漢語知識的主要課程。本文從教材、教學兩方面,探究在師范認證背景下,語言類課程建設加強學科師范性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師范認證;語言類;課程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校范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在此背景下,語言類課程要加強師范性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師范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不斷提升。
一、教材調整
現階段我國高校中文系使用的語言類教材基本上沒有師范和非師范的區(qū)別,這些教材大多都比較關注教材自身的系統(tǒng)性和理論性,注重術語的科學性和理論的先進性,重視抽象規(guī)律的歸納和解析。但忽視了教材的使用對象是未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師,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主要是為了應用語言而不是研究語言,解決語言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遠比掌握抽象規(guī)則重要。因此在師范認證背景下,高校語言類教材應該不僅讓學生掌握中小學語文教學所必須具有的漢語理論知識,而且要讓學生具備運用這些知識解決語言教學和語言運用中的問題的能力。要根據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重新安排語言類教材的內容。
(一)刪去現有教材中偏難偏深,實用性不強的內容
根據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刪去那些不合乎培養(yǎng)目標和超出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例如:刪去運用國際音標給漢字注音和音位的內容。因為國際音標不僅掌握起來有較大的難度,而且即使學生花費大量時間掌握了國際音標的拼寫,在實際的語文生活中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二)增加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應用問題內容
根據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增加學生需要掌握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應用問題內容。例如:添加對各種修辭手法的應用。利于師范生能準確對各種修辭的實例進行分析。
促使師范生在學完語言類課程之后,不但扎實地掌握語言類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而且還能夠勝任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二、教學調整
目前我國高校語言類課程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弱化學生中心地位的傾向,大都重基礎教學,輕能力培養(yǎng),重視各個基本的概念、術語的理解,語言學基本理論的掌握,輕視運用漢語知識進行漢語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難以與實踐相結合,缺乏實用性。且教學方法單調,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沒有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在師范認證背景下,高校語言類課程教學應該貫徹師范認證包含“學生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培養(yǎng)師范生的能力,使師范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中小學教學中,且充分調動師范生的積極性。
(一)轉變教學理念
高校語言類課程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理論掌握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具有服務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意識。在語言類教學中,應該處處強調和突出師范生的中心地位,以他們?yōu)橹行膩砼渲媒逃Y源、組織課程和實施教學。
老師不要單純地傳授靜態(tài)的語言知識,不要孤立地分析教材中現成的語言材料,不要讓學生死記抽象、枯燥的概念術語,要注重培養(yǎng)師范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指導自己的語言運用的能力。在保證漢語基礎理論完整的前提下,舉辦學術講座、讀書會、朗讀比賽、漢字聽寫大會等活動,指導小論文寫作,搜集新詞新語新構式,賞析報刊時文,以及開展街頭語言文字使用狀況調查活動等,用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的運用能力,提高校范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文章閱讀能力和作文評改能力,使師范生具備解決教學中有關語言類的基本問題的能力。
同時要增強服務中小學教學的意識。未來中小學語文教師在語言類的方面理論水平和分析能力主要依賴于語言類課程的學習。高校語言類課程應該讓師范生在中學知識的基礎上,把零散的知識轉化為系統(tǒng)的理論,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能力,為將來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改進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變化,來適應新的教學內容。
教師要積極采用啟發(fā)探究式教學法。采用提問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誘導、啟發(fā)、鼓勵學生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思考、討論,再由教師總結、答疑,做到深入淺出、留有余地,給學生深入思考和進一步學習的空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要積極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學生參與到教學整個過程中,可以就教師的講授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問題和現象表達自己的看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教師要積極采用情境教學法。以訓練師范生中小學教學能力為目標組織教學,在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說課練習,完成試教的過程。合理教學方法的使用,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及今后的中小學教學工作真實環(huán)境之中。
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化設備和技術來進行教學,例如多媒體教學,教師還可以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和溝通,利用網絡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習更加方便和快捷。
參考文獻
[1]瞿建慧.加強高校語言類課程的師范性建設[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02).
[2]杜道流.高等師范院?!罢Z言類”課程建設與中學語文課程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
[3]吳漢江.師范類專業(yè)認證背景下的語言類課程教學綜合改革初探——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04).
課題:沈陽大學2020年校級教改課題《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語言類課程“雙中心課堂”模式建構研究與實踐》
1作者姓名:劉易春,1998.12,性別:女,民族:滿,籍貫:遼寧東港,
沈陽大學文法學院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2劉巍, 1983.02, 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遼寧沈陽,
單位:沈陽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語篇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