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應認識到,凡是對學生的學習與能力成長有積極作用的教學資源,都應進行充分的開發(fā)與利用。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相關教學資源,有效提高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學;教學測錄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8-0024-02
引 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會不自覺地強調(diào)中考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學習壓力增大[1]。實際上,適度的壓力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但壓力過大會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開發(fā)和利用多方面教學資源,促進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使其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使其深入理解所學知識[2]。這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使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一、對學校、家庭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在挖掘教學資源時,教師首先應對學校、家庭、社會、人文資源進行整體性梳理與規(guī)劃[3]。只有在此基礎上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才能在具體的邏輯框架中進行全面、深入的教學。通過對學校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教師可以通過圖書館、校園文化、學校歷史等渠道豐富教學內(nèi)容;通過對家庭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從家庭氛圍、家庭環(huán)境、家庭習慣等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練習,讓學生對學校、家庭、社會等進行具體的描寫,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記憶、表現(xiàn)等能力[4]。
例如,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君子自強不息”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及社會資源、人文資源進行全面的開發(fā)與利用,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君子”這一概念。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學習校園文化、在圖書館借閱書籍、開展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理解何為君子,以及怎樣叫作自強不息。而通過開發(fā)、利用家庭資源,教師可以讓家長幫助孩子理解“君子”及“自強不息”的概念,加強家庭教育,使學生深刻體會什么是君子的行為,怎么做是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xiàn)等。在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依靠學校資源與家庭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轉變思想。另外,教師可以進一步通過社會案例及人文習俗資源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加深理解,使學生的思想和能力獲得有效提升。
二、對課本教材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教師深入挖掘教材,能夠更充分、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呈現(xiàn)教材文本,使教材資源得到充分開發(fā)及利用。教師應認識到,使用語文教材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理解和記憶字、詞、段落、文章,而是要讓學生通過教材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基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的變化,體會豐富的社會生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言表達等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zhì)[5]。
例如,在綜合性學習活動“走進小說天地”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資源,讓學生對《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等進行深入思考,使其理解故鄉(xiāng)對一個人的深刻影響,理解故鄉(xiāng)是一個人靈魂的根,以此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展開討論,并對自己喜歡的情節(jié)進行續(xù)寫。這樣,學生深入“小說天地”,感受小說的世界,通過續(xù)寫,更全面地感受到語文及文學的魅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世界產(chǎn)生更加深刻、獨到的理解,從而激發(fā)其閱讀興趣,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對師生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教師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利用師生互動生成的教學資源,能夠讓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產(chǎn)生更豐富的學習體驗[6]。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溝通、實踐、觀察等多種能力的提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充分利用師生資源的基礎。教師應通過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加強師生的高效互動,從而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
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朗讀”及“嘗試創(chuàng)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已經(jīng)學過的課文或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自由朗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想或感悟進行嘗試性寫作,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教學《我看》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我看”這一主題進行寫作、朗讀、口語交際等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看到的事物。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更好地描寫自己看到的事物。這樣,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豐富多樣,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
四、對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制訂明確的實踐目標,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7]。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地理實踐、了解傳統(tǒng)文化、體驗民俗生活等多種實踐活動中更深入地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簡單的實踐探究活動,如表演、討論等,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時,教師可以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得出結論: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得到的結論會所有不同。在利用語文實踐活動資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進行深入思考,并寫出自己的感受。教師可以通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導學生對彼此不同的看法持包容的態(tài)度,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接納他人的看法,并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