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樂 趙更樂
摘要:語文是綜合性和文學性較高的學科,也是教育階段主要學科之一,學生學習環(huán)節(jié)難度較大的就是寫作,而之所以認為寫作困難究其原因與習作素材的獲得有很大關系。通常中高年級學生寫作時,所用的素材往往較少且多有重復,而且可能出現(xiàn)沒有素材的情況。本文以部編版小學高年級教材為例,討論了習作素材的獲得途徑,讓學生有例可寫。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習作;素材;途徑
小學階段的作文寫作大多較為簡單,但到中高年級寫作要求有所上升,需要學生言之有物。但學生常常會苦于沒有合適符合主題的素材,長此以往學生的畏難感情上升,對習作就會更加抵觸,一旦這種情況出現(xiàn),對學生之后的學習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為此,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幫助學生挖掘素材獲得途徑,讓學生愛上習作。
1.帶領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材料
所謂藝術大多是源自于生活,對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寫作也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它是通過觀察生活和記錄生活完成藝術展示。因此,教師想要幫助學生獲得習作素材,生活是最為重要的“資料庫”。怎樣才能通過生活獲得素材,僅僅在課堂學習無法實現(xiàn),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用心去體驗日常生活,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愛上習作并有充足的材料支持。教師可以申請校方同意,開展參觀訪問等學生課外活動,讓學生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比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中的習作主題“學寫倡議書”。正式寫作前,教師可以先講解倡議書的格式和寫作要求,然后讓學生對自己關注的方面如垃圾處理等走訪調查,掌握實際情況,了解生活地的變化和文化,完成素材的搜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調查到的情況完成倡議書的寫作。
新的教育標準指出,小學寫作內(nèi)容要與現(xiàn)實結合不能說“空話”,要注重個人的實際情感抒發(fā)。而小學中高年級現(xiàn)實受限于年齡特點,生活閱歷不足,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讓學生多實踐增加實際感知力,寫出有個人特點和明確主題情感的文章。如“我的心愛之物”,教師可以在前一天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或者禮物,習作課開始時讓學生為大家展示并描述原因,也可以開展“恐怖箱”的游戲,將學生帶來的物品放到一個箱子里,通過觸摸和描述找到屬于自己的東西。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所要寫的物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寫起來也就更加輕松。
2.善于利用網(wǎng)絡,搜集整理素材
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層面,其龐大的信息數(shù)據(jù)是其突出的優(yōu)點。教師要重視網(wǎng)絡,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取素材的途徑。但由于網(wǎng)上信息過于繁雜,教師讓學生自行搜索資料時,要做好前期的指導,幫助學生確定主題,縮短檢索時間和難度,并引導學生整合素材、記錄素材,形成自己的素材庫,為之后的寫作提供便利。比如,部編版的“介紹一種食物”,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觀察父母做飯的情景,認真記錄每一個步驟,之后根據(jù)菜名在網(wǎng)上搜索,對比同一種食物的不同之處,記錄下來成為素材。
網(wǎng)絡交流也是獲取素材的途徑之一,學生和教師的溝通目前大多是利用QQ或者微信,教師可以靠開展一項分享生活的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材料、圖片等素材,鼓勵學生溝通交流,互相評價和分享,這樣學生積累的素材就會越來越多,且會有新的觀點用于寫作。如習作例文“鯨”給學生展示了如何介紹一種事物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搜索有關鯨的相關知識并分享到微信群或QQ群,讓學生討論鯨的特點包括外貌、生活習性等內(nèi)容,而且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動物或者相關的好詞好句,這種形式的資源溝通和分享能夠擴大形式的知識面和表達創(chuàng)意。
3.善于利用日記和閱讀
日記是寫作的一種樣式,主要是學生對當天發(fā)生事情的記錄,往往記錄了實際生活和情感,也可以成為學生的習作素材來源。由于日記的寫作不受限于各種要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如何寫、寫什么,所表達的大部分都是學生的真實想法,記錄的事情或物品是學生印象深刻且值得記憶的,這都可以成為日后寫作的素材來源。如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習作“多彩的活動”,學生就可以在日記找到相關的事件,如兒童節(jié)參加的親子活動、上元節(jié)和家人放花燈等都可以作為習作素材。
寫作素材還可以從閱讀中獲得,閱讀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雕琢而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時學習習作方法,特別是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思考和借鑒作者的寫作模式和感悟。同時,教師也要從中高年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入手,讓學生將難以理解的閱讀材料與實際生活中的材料對比,讓學生意識到生活和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學會將生活素材轉變?yōu)榱曌鞑牧?,提高寫作的能力和思想的深入程度?/p>
4.深層次地思考觀察生活
習作并不是簡單地將看到的事物或感受記錄下來,而是要透過現(xiàn)象找到內(nèi)部的規(guī)律或隱藏的感悟,習作素材的發(fā)現(xiàn)也是如此。觀察生活只是看到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或化學物理現(xiàn)象,而習作素材的應用需要在語言和感悟上進行深入地加工,而且往往同一件事不同學生的看法都存在差別。習作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不同,并深入思考產(chǎn)生的原因,讓學生的文字“千人千面”,成為表達學生真實情感和觀點的工具。如部編版六年級的“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就可以讓學生多觀察現(xiàn)在家鄉(xiāng)的情況,并走訪調查老一輩人眼中的家鄉(xiāng),通過對比獲得家鄉(xiāng)的變化程度。然后,結合現(xiàn)在的發(fā)展,讓學生思考之后的技術和社會發(fā)展方向,以現(xiàn)有的變化作為基礎深入思考未來的變化,最終完成寫作。
結語
總而言之,中高年級小學生習作的難點體現(xiàn)在素材缺失上,而且其無法找到獲取素材的途徑,導致學生對習作課越來越抵觸,寫作能力也沒有得到提高。為了解決學生習作素材不足的問題,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傳授,主要的素材獲得途徑有閱讀和日記、生活、網(wǎng)絡和深層次的認識,只有讓學生掌握這些方法才能讓學生有素材寫,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翠.用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激發(fā)學生智慧的靈光-談生活化教學活動在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6,56(02):66-68.
[2]黃翠雅. 以目標的序列化實現(xiàn)訓練的階梯化——以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為例[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3):3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