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然 譚金波
摘? 要 具身認知作為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對于教育教學的影響巨大,在日常教學中也起到了理論基礎的作用。通過分析發(fā)表在知網上有關具身認知應用的文獻,旨在探討近五年來具身認知的應用領域及效果,以期為科研和日常教學做出一點文獻基礎,并鞏固和加強具身認知理論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基礎地位。
關鍵詞 具身認知理論;虛擬現(xiàn)實技術;虛擬學習;具身學習;網絡教學;混合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10-0094-03
Teaching Application Status on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in Past Five Years//WANG Xinran, TAN Jinbo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psychology, em-bodied cognition has a huge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it also plays a role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daily teaching. This?article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on the application of embodied cogni-tion published on the CNKI,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fields and effects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 the past five years, with aview to providing a literature basi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aily teaching.
Key words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virtual learning; embodied learning; network teaching; blended lear-ning
0? 前言
具身認知理論作為心理學所研究的認知理論之一,一直備受各界學者關注。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身體和心智并不是完全分離的,身體在認知活動中起著核心作用;同時,身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也會影響認知。具身認知理論的逐漸發(fā)展使得人們能夠在此理論基礎上更好地了解和探究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技能甚至情感的習得過程。因此,具身認知的應用領域,具身認知如何應用,都是應該去積極探索的問題。但是,筆者在查閱文獻時發(fā)現(xiàn),有關具身認知應用的綜述類文獻并不多。筆者以知網文獻為例,對具身認知近五年來的應用進行淺析,分析具身認知可以嵌入哪些學科領域,及其是如何應用的,希望為后來的研究者和教學者作為一個初步的參考,提高理論高度,豐富教學實踐。
1? 具身認知的起源和內涵
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身心二元論的哲學思想長期宰制人類的精神生活,其中以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和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觀點最為典型。笛卡爾認為“我”是一個實體,不依賴于任何物質的東西,身體與心靈彼此獨立。柏拉圖也認為存在理念和感性兩個世界。
傳統(tǒng)認知科學正是建基于上述主張身心、主客、心物二元對立的哲學觀之上的,主要包括認知主義和聯(lián)結主義:認知主義的典型特征是強調符號加工;連接主義則認為,認知過程不是簡單的符號計算,而是網絡整體結構活動的結果。傳統(tǒng)認知科學在理解認識活動上的偏誤,推動著認知科學尋求新的研究進路。在此背景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開始研究具身認知理論。
美國機能心理學家詹姆斯的情緒理論認為:人所產生的情緒是由其身體反應引起的。吉布森認為:知覺的形成和發(fā)展源自身體,以及身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這兩個早期關于具身認知的理論的典型代表人物的觀點,引發(fā)了人們對情緒和身體之間互相作用關系的思考。
在質疑與批判身心二元論的同時,心理學家在相關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在探索相關研究主題時,提出身心一元論的具身認知的概念雛形。
葉浩生認為,具身的基本含義是指對身體的依賴性,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具身認知:認知過程進行的方式和步驟是被身體的物理屬性所決定的;認知的內容是身體提供的;認知是具身的,身體是嵌入環(huán)境的。范文翔等學者則認為,具身認知的知識是在認知主體與對象之間建構的,學習則是一種促進知識建構的過程,并且強調身體體驗和做中學的教學方式[1]。何燦群等學者認為,具身認知倡導探究身體的感知覺、運動及神經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交互作用對認知過程產生的影響,認為從具身認知的角度思考,行為、知覺都是認知產生與形成的來源。趙蒙成等學者則認為,具身認知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具身認知認為心智主要是被身體的動作和形式所決定,并強調身體在認知活動中的核心作用;而廣義的具身認知則更重視身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2]。
根據(jù)具身認知的內涵,殷明、劉電芝認為,具身認知有三個特征:認知的涉身性、認知的體驗性和認知的環(huán)境嵌入性。其中,認知的涉身性認為認知不能脫離具體身體;認知的體驗性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觀點來自身體與外界環(huán)境中事物相互作用所造成身體狀態(tài)的改變;認知的環(huán)境嵌入性認為環(huán)境或情境是保證認知不可缺少的條件。
2? 具身認知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2.1? 具身認知在虛擬學習中的應用
常莞嘉等學者將以具身認知為理論基礎的虛擬學習應用到高校英語課堂中,采用“VR+教學”模式,重構當前英語教學生態(tài)結構,促進我國英語教學的良性發(fā)展。王辭曉等學者認為,基于具身認知理論下的虛擬現(xiàn)實與增強現(xiàn)實技術能夠建構虛擬學習情境、多方位地理解學習內容,將教育游戲元素與智能技術相結合,幫助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入練習和建構的學習應用[3]。張志禎認為,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教育應用中是追求身心一體的,并提出發(fā)展虛擬現(xiàn)實學科教學法是推動虛擬現(xiàn)實教育應用的基本路徑。郭楠則以具身學習設計為切入點,關注在虛擬現(xiàn)實技術支持下進行具身學習的設計與實踐,并總結出虛擬現(xiàn)實支持下的具身學習設計原則,提出虛擬現(xiàn)實支持下的具身學習設計框架。
2.2? 具身認知在神經科學學習中的應用
由于神經系統(tǒng)和鏡像元的發(fā)現(xiàn),能夠使人們更加了解認知過程甚至于幫助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因此,這更加明確了具身認知的涉身性。葉浩生和肖姍姍以此為基礎,從模仿學習、語言理解和共情三個方面提出給予課堂的新啟示。王思怡給出更為具體的應用方向:博物館中的美學教育。多感官審美基于視覺感官系統(tǒng)之上,不僅具備具身性,還具備具腦性,因此,基于具身認知的理論,在博物館中去設置更多的多感官場景,讓參觀者獲得感官刺激,進而產生多層次的體驗。
2.3? 具身認知在網絡教學中的應用
以游戲為載體創(chuàng)建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幫助學生習得某項技能。具身認知則有利于促進玩家與游戲環(huán)境的交互過程和玩家認知活動的統(tǒng)一。李海峰和王瑋提出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教育游戲開發(fā)框架——EGEC,并根據(jù)此框架開發(fā)了一款旨在幫助玩家學習英語單詞的游戲“環(huán)衛(wèi)斗士”。張露等學者根據(jù)具身認知理論,設計了一款有關高校校園安全的應用軟件,并提出基于具身認知理論教育軟件的開發(fā)框架。具身認知同樣可以用到網絡教學空間中去,構建具身型網絡學習空間,以技術的具身實現(xiàn)學習空間的具身[4]。
2.4? 具身認知在教育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除與神經學科相融合之外,王靖等學者探討了具身認知對混合式學習的啟發(fā),認為混合式教學同樣是身體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統(tǒng)一,并將混合式學習比喻成一個動力系統(tǒng);而具身認知也將這種動力系統(tǒng)引入,動力系統(tǒng)主要探究了身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下認知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劉洋則將基于具身認知的拋錨式教學和虛擬現(xiàn)實相融合,構建出一種包括前期分析、技術支持、學習評價和反思修正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模式,以期通過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來實現(xiàn)學生的高效學習。范玉等學者認為,4C/ID教學模式在學習復雜技能時適合應用具身認知理論,并運用該模式,以“網絡課程的設計和開發(fā)”為教學內容,實踐了具身認知觀念。
2.5? 具身認識在不同學科課堂中的應用
李海峰等學者構建了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huán)境開發(fā)框架,該框架揭示了認知、心智、身體、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設計與開發(fā)了小學英語虛擬學習社區(qū)[5]。蔣唯丹等學者在小學英語學科中提出具身教學設計流程,建議在詞匯記憶方面應該更加注重多元化、體驗化與生活化,在語句理解方面應該更加注重具身性、模擬性和動態(tài)性,在閱讀理解時應該凸顯其生成性、情境性與探究性。劉巍認為,在英語詞匯的記憶和口語訓練中,都可以根據(jù)具身認知的理論觀點進行教學,如可以通過積極調動學生的身體感官、提高學生的身體參與度來改善教學效果。傅玨認為,可以將具身認知應用到大學英語課堂中實現(xiàn)學生身體與想法的一致性,揭示英語學習與人潛在的記憶的聯(lián)系,以此促進英語課堂提高效率。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王春陽認為構建以實驗為導向的深度體驗課堂,積極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化學資源并加以利用,是具身認知理論的體現(xiàn)。在物理學科中,丁俊蘭認為,重視知識學習遷移,強化學生實踐感受,以及注重精細物理教學,都是物理教學具身化的體現(xiàn)和應用。周乾莉等學者建議,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增加眼神交流,恰當運營互動表情,合理使用肢體語言,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余俊華等學者闡述了具身認知理論在二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由于肢體語言是通過具身性來形成概念化,因此更直接、更快速。蔡曉航還運用具身認知特征啟發(fā)了音樂感知和體驗,讓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本民族音樂感體驗過程中重溫民族音樂與情感,促進過去音樂場景的重現(xiàn),以此投射民族文化,進而由音樂感知和體驗引發(fā)對自我身份的肯定和認同。
3? 結論
具身認知理論所遵循的其中一個原則是根植原則,這意味著人們在看待具身性的時候,不能僅局限于人體的某些生物學特征或者人體的某些運動行為,更應該關注根植于環(huán)境的人的某些認知行為以及人類所具有的心智是如何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的。針對不同的學科領域,可以提出不同的具體應用意見,在課堂教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具身認知理論的共性應用,即提升學習者的多感官認知,增加教具的運用。由于具身認知理論本就是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它揭示了身體和心智之間的具體關系,因此在很多研究領域都能夠具有理論指導作用。
本文通過分析發(fā)表在知網上有關具身認知應用的文獻,探討了近五年來具身認知的應用領域及其效果,以期為科研和日常教學做出一些文獻基礎,并鞏固和加強具身認知理論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基礎地位?!?/p>
參考文獻
[1]范文翔,趙瑞斌.具身認知的知識觀、學習觀與教學觀[J].電化教育研究,2020(7):21-27,34.
[2]趙蒙成,王會亭.具身認知:理論緣起、邏輯假設與未來路向[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2):28-33,45.
[3]王辭曉,李賀,尚俊杰.基于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的教育游戲應用及發(fā)展前景[J].中國電化教育,2017(8):99-107.
[4]楊玉寶,謝亮.具身認知: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新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8(2):120-126.
[5]李海峰,王煒.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在線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以小學英語在線虛擬學習社區(qū)的設計與開發(fā)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6(2):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