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華
一位鄉(xiāng)友發(fā)來當?shù)禺嫾耶嬑壹亦l(xiāng)老街的一幅十八米長卷,勾起了我對這條老街上那些味道的懷念。
在人杰地靈的江蘇,也許是因為蘇南過于盛名,蘇北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似乎總?cè)菀妆蝗撕雎?,要不是蘇北出了像朱自清、汪曾祺、陸文夫、曹文軒這樣的作家,寫了些介紹蘇北人文風情的作品,這個地方,知道的人還真不多。
其實,蘇北這個概念也有頗多的爭議。一般意義上人們是以長江劃界,長江以北統(tǒng)稱為蘇北。實際上蘇北的那幾個市的氣質(zhì)及風土人情,區(qū)別也很大,南通、揚州、泰州,包括鹽城一些縣的老百姓,生活習(xí)俗更靠近蘇南,受吳文化的影響,這里的人不大愿意別人將他們稱為蘇北,因此又派生出一個概念叫蘇中。就說我的家鄉(xiāng)建湖,屬于里下河地區(qū),文化上又自成一派。所謂里下河地區(qū),包括揚州、泰州、鹽城的一些地方,追溯歷史,這些自稱蘇中地方的先民們多數(shù)是明初趕散以后,將蘇南的居民搬遷到下五州縣,大都是從蘇州被趕到蘇北來的,他們在里下河一帶棲息而生活,至今保留著老蘇州的傳統(tǒng)習(xí)俗,又長年在水鄉(xiāng)澤國生活,特殊的背景、特殊的氣候、特殊的環(huán)境造就了這里人的特殊氣質(zhì)。而淮安曾是大運河的交通要道,南北交匯,是著名的漕運碼頭,自然受運河文化的影響較大。徐州、連云港緊挨著山東,有些地方原本就是山東劃過來的,他們長期受北方文化的熏陶。
范公堤以西以前被稱為鹽城西鄉(xiāng),這里是溝河縱橫,湖河水甜清洌,水產(chǎn)豐富。我要說的老街,就在這里,它也叫里下河地區(qū)西塘河畔,是現(xiàn)在建湖縣城的所在地,在以前叫湖垛。這是一個具有5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老街長四五里,這里曾緊靠鹽運河道,南來北往的人在這里聚集、經(jīng)商,帶動了當?shù)馗餍懈鳂I(yè)的發(fā)展,留下不少佳話。尤其是當年老街上琳瑯滿目的各種各樣的店鋪,好一派市井景象。
建湖素有“飯稻羹魚之鄉(xiāng)”的美稱??可匠陨?,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里下河地區(qū)前世今生都離不開水,這里原本是一片蕩區(qū),河流縱橫,水網(wǎng)密布,適宜各種水植物生長。水稻、蘆葦、菖蒲、蘆竹、水芹、蓮藕、茨菰、芡實、菱角、茭白、荸薺等隨處可見。這些或是成為水鄉(xiāng)人舌尖上的美味,或是成為餐桌上蒸烹煮炒的輔助用品和美味調(diào)料。當然,水中的魚蝦、螺螄、河蟹、河蚌、小龍蝦等水鮮產(chǎn)品,更是水鄉(xiāng)人下飯的主要菜肴。正是因地域的特點,天然資源的給予,建湖的這條老街上,久而久之所形成的那些菜系,最具地方特色,現(xiàn)在被人們稱為“水中十八鮮”,也有人叫“九龍九鮮”“動物九鮮”,這不是盛宴勝似盛宴的舌尖風味,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吃不到的,說出來、寫出來就很有滋味。
首先說說蒲包茶干。那種沁人的醉香,讓人真正體會到了回味無窮。凡是到老街上來的人,這是不得不吃的美味。當年,我經(jīng)??吹揭换\熱騰騰的茶干出鍋,被排著長隊的人們瞬間一搶而光。聞著茶干散發(fā)出的香氣,誰也忍不住不讓自己吃個飽,吃飽了還不算,還要打包帶回去慢慢品嘗。茶干在北方叫豆腐干,但它的做法和工藝與北方的豆腐干大不同,茶干是用鹵水點豆腐的工藝,先做成普通的豆腐,再用石板或木板把水分去了,壓成干。下一道工藝非常關(guān)鍵,就是用香蒲葉把壓成干的豆腐包捆起來,用當?shù)禺a(chǎn)的三伏醬油和茶水進行蒸煮,出鍋的茶干呈褐色,香蒲的味道滲透其中,真可謂色香味美,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擋不住的誘惑,聞到味道就想吃,吃了不得不上癮。那口感,吃在嘴里松軟柔嫩,來不及咀嚼就生吞而進。這蒲包茶干除了直接吃,還可以用蔥蒜炒著吃,也可與肉菜一起燉著吃,總之無論怎么做,它都是餐桌上被先搶光的“寶貝”食品。
接下來再說說藕粉圓子。湯圓一般是糯米做的,唯有建湖這一帶也有用藕粉做的圓子。藕粉圓子是老街上的傳統(tǒng)食品,相傳有200多年歷史。相傳當?shù)爻鲞^一位御廚,他發(fā)明了這道小吃。本是他專門做給皇上吃的食品,后來他把藕粉圓子的做法又傳回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他用家鄉(xiāng)的蓮藕制成粉,綠絲、金橘、蜜棗、桃仁、松子碾碎,加上芝麻粉、白糖等,搓成彈子大的餡心,把藕粉撒到一個用柳條做成的專用簸箕里,再把餡心放入其中,不停地搖滾,待到藕粉完全包住了餡心,藕粉圓子就算做成了。藕粉圓子做好必須把水燒滾才能下鍋,煮上幾分鐘后,待到色澤棕紅,看似透明時就可以出鍋,再撒上一些桂花糖蜜,這樣一碗碗質(zhì)地軟糯、香氣撲鼻的藕粉圓子就算制成了,入口時甜爽的感覺足以讓人銷魂。費孝通老先生在品嘗完建湖的藕粉圓子后,評價它為“珍品”。它被《舌尖上的中國》形容為“看不到藕,入口潤滑糯軟,細嚼又是干果的清香”。這藕粉圓子,后來成了西塘河畔人家紅白喜事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甜點,也豐富了“鹽城八大碗”的菜系,至今已成為這里的一道名點。
老街上還有一道名菜叫蛋糕鱔絲湯。它不同于淮安的響油鱔糊,與響油鱔糊前期做工差不多,都是選擇一些上等的鱔魚,用開水汆一下,再用竹片把鱔魚劃成絲。響油鱔糊是要把油燒滾,才能將鱔魚倒入爆炒,鱔魚下鍋時,能聽到油炸的“啪啪”響聲,爆炒幾分鐘后出鍋,放上調(diào)料即可食用,故稱響油鱔糊。而蛋糕鱔絲湯,也是用鱔絲做主料,加上蛋糕、韭菜做成湯。出神入化之處就是蛋糕的做法,沒有點技術(shù)是做不好的。這里所說的蛋糕,不是那生日蛋糕,而是將鴨蛋打碎,兌點水,加上蔥花、生姜等,再倒入當?shù)厝顺S玫蔫F鍋,攤成餅狀,待熟了切成一塊一塊,形似蛋糕。蛋糕做得不好,那這道菜就算“砸”了,主要技術(shù)在于蛋與水的比例要掌握好,水少了做成的蛋糕就硬,水多了蛋糕難以成型,水多水少都會影響口感。老街的老師傅們,看下幾個鴨蛋,一瓢就能定水的深淺,總是十拿九穩(wěn)。出鍋的蛋糕鱔絲湯飄著韭菜的香氣,再澆上點芝麻油,那味道,既醇正又開胃,是極好的下飯菜。有了這道菜,保準能讓你味蕾驚喜,吃得“噗茲辣歪”(方言,吃撐的意思)?,F(xiàn)在也有用鱔絲直接炒韭菜的做法,這是派生出的另一道美味了。
還有那冰糖蒸河鰻也算老街上的一道特色菜肴。后來從老街傳到鄉(xiāng)下,成了平常人家做紅白喜事必上的美食。里下河地區(qū)盛產(chǎn)河鰻,河鰻與海鰻的外形相似,但它們的個頭比海鰻小得多,食用起來口感區(qū)別很大,肉質(zhì)比海鰻明顯要細膩,更為鮮美。老街上做河鰻的師傅絕招在于不放水,把河鰻消除干凈后,先用熱油小火慢燉,燉到五六成熟時加上冰糖和醬料、料酒等調(diào)味品慢慢將其燜熟,河鰻熟透后各種調(diào)料都已入味,盛出來的冰糖蒸河鰻光鮮亮麗,色香味美,既沒有魚的腥氣,又沒有糖的甜膩,鮮嫩得一碰即碎,得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去夾,越是心急越吃不到嘴里,當?shù)厝艘话阌每曜雍蜏着浜掀饋韸A到碗里,才開始慢慢享用。經(jīng)過精心加工的冰糖蒸河鰻入口即化,油而不燥,回味無窮。這種味道,只能意會。我離開家鄉(xiāng)很久了,每每想起這味道還是垂涎三尺,見到家鄉(xiāng)的人,也總和他們談起這道美味。
芡實,南方人叫雞頭米,它生長在水里,可以煲湯,可以蒸煮,是一種祛濕的食材。里下河地區(qū)多水多雨,空氣十分潮濕,人們用雞頭米做成美食,也是一種食療。在這里,水面上會種植大片大片的芡實,以前只是用于觀賞和凈化水系,老街小飯店的師傅們發(fā)明了一道雞頭米炒蝦仁,現(xiàn)在已成為蘇南蘇北人的家常菜。因而,芡實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歡。江蘇人的雞頭米炒蝦仁,不同于杭幫菜系中的龍井蝦仁,在蝦仁的選用上,江蘇人一般是用鮮美的小河蝦,剝?nèi)ノr皮后,先用白醋泡上一會兒,再下鍋與雞頭米烹炒,烹炒時必須用大火、急火,這樣炒出來的蝦仁才又嫩又爽口。
還有一種被兩位大作家寫過的食品。一個是著名作家張愛玲,曾在一篇散文中寫到,當年她在上海居住時,常聽到有些小販,穿巷過街叫賣,其聲悠悠,引人食欲;一個是著名作家汪曾褀在他的小說《八千歲》里濃墨重彩寫到了這個食品。他們所寫的,就是建湖老街上常見的一種用特殊方法制作出來的大眾化食品——草爐餅。
草爐餅是蘇北老吃食,吃起來香脆可口。相傳最早是建湖上岡一帶出現(xiàn)的,它在做工上十分講究,有“酵正、火正、堿正”之說。草爐餅是用小麥面做原料,表面加了層芝麻。爐子是在鎮(zhèn)江專門訂做的無釉砂缸,缸體臥放嵌入灶中,去掉缸底就是爐口,而草料必須是海柴草,即海邊的蘆葦草,它不僅容易燃燒,還耐燒,并且火力適中,而燒火用的普通蘆葦草便是次等的。同時,草爐餅的用料、發(fā)酵及兌水也相當講究,面粉要有骨勁,否則餅在爐中會整體掉下來或者餅耙子會沾在爐上。對于發(fā)酵則是利用酵頭子進行自然發(fā)酵,夏天發(fā)酵要4個多小時,冬天則要8個小時以上。草爐餅餅底靠爐板呈現(xiàn)出古銅色,而餅面和糖料經(jīng)過火烤后為金黃色,餅邊白色不糊,中間餅肉則綿甜爽口。因此,人們形容它為“金玉銅底玉鑲邊,綿甜爽口草爐餅”。
草爐餅的吃法很多。小時候,我常常見到的幾種吃法,一種是蘸油吃,在碗里倒入一些豆油和少許香油,加白糖,趁熱把餅蘸上油糖,吃起來味道更香甜,再喝上一杯茶,真可算得上是享受了;還有就是煮著吃當早點,就是把餅晾干,然后下油鍋中炒,再放水煮熟,如再加上兩個雞蛋,這頓早餐就美極了;還有就是,有人在餅中夾上各種咸菜、佐料等。當然各有各的吃法,怎么喜好就怎么吃。許多走出去的老家人,探親返回時,總會買上幾十個,帶回去讓家人也享受享受。
當然,老街上的小吃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茨菇燒肉、肉膘、清炒茭白(當?shù)厝私懈吖希?。煮菱角、煮蓮子,也是人們用來休閑消遣的小吃,水鄉(xiāng)人喝茶、聊天、看電視時,這些小吃就像干果一樣,成為家常的必備,出門在外時也會將這些帶上,用來消遣、填肚子。
離開家鄉(xiāng)近40年,老家的這條老街一直是我的留戀。每每回鄉(xiāng),就會到讓我心茲念茲的老街,去尋找那醉人的香氣、香味兒。如今,雖然這條老街已不是以前的模樣,但我只要走到這里,當年的景象依然還會在眼前,心頭的味道也會多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