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
北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與“三蘇”之間有知遇之恩。蘇洵是歐陽修向朝廷舉薦為官的,蘇軾和蘇轍是歐陽修主持禮部考試時選拔出來的,他們視歐陽修為恩師、摯友,故歐陽、蘇兩家有通家世好。蘇軾與歐陽修的師生之情最為深厚,他一生都追慕歐陽修。殊不知,兩個大文豪之間還有一層鮮為人知的姻親關(guān)系,即蘇軾之子迎娶了歐陽修之孫女,歐陽、蘇兩家的關(guān)系愈加親密。
一
歐陽、蘇兩家聯(lián)姻,起意于蘇軾。在《祭迨婦歐陽氏文》中,蘇軾說:“昔先君于太師文忠公恩義之重,宜結(jié)婚姻,以永世好?!彼J(rèn)為,已故的歐陽修昔日對先父蘇洵恩重如山,因此應(yīng)該與歐陽家聯(lián)姻,以結(jié)兩家永世之好。元豐八年(1085年),蘇軾被召回朝。據(jù)其《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潁州)》之言,當(dāng)時“叔、季在朝,如見公(歐陽修)顏”。因歐陽修有四子,分別為發(fā)、奕、棐、辯,分別字伯和、仲純、叔弼、季默。蘇軾所言的“叔”是指歐陽棐,“季”是指歐陽辯。當(dāng)時的蘇軾與歐陽棐、歐陽辯同朝為官,素有往來。元祐初年(1086年),蘇軾在京師拜見歐陽修夫人薛氏,并向薛夫人提出聯(lián)姻的想法,即“敢以中子,請婚叔氏”。蘇軾有三子,長子蘇邁,中子蘇迨,幼子蘇過。蘇軾為蘇迨請婚于歐陽棐。蘇迨雖少時多病,但聰穎異常,且有父親的曠達之風(fēng),蘇軾頗賞其詩,做主將其聯(lián)姻于歐陽家。鑒于兩家數(shù)十年亦師亦友的親密關(guān)系,年已古稀的薛夫人應(yīng)允將尚待婚配的歐陽棐之女十四娘許配給蘇迨。這門親事也就這樣定了下來。同年,蘇軾為歐陽修已故長子歐陽發(fā)、次子歐陽奕寫的《祭歐陽仲純父文》《祭歐陽伯和父文》兩篇祭文,皆稱他們?yōu)椤案浮?,即以兒子蘇迨的輩分相稱。但其時蘇迨尚未取得功名,且兩人年齡尚小,也就未將十四娘迎娶過門。
元祐四年(1089年),也就是兩家定親三年后,薛夫人不及為孫女十四娘主辦婚事,便離開了人世。知杭州的蘇軾即作《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以表緬懷;蘇轍亦作《歐陽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銘》,以表記銘。其時,蘇迨與十四娘雖未完婚,但兩家已互稱親家。如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在杭州任上,便有《與歐陽親家母一首》的書簡往來,并在籌劃蘇迨與十四娘的婚事。蘇軾在信中告知親家母,說蘇迨已經(jīng)順利通過了鄉(xiāng)試,中了舉人,即將到京師參加次年的會試,并計劃會試之后到潁州(今安徽阜陽)與十四娘成婚??紤]到親家公歐陽棐因母喪還在守制之中,蘇軾還建議親家母請他人代為主婚。之所以要到潁州去完婚,那是因為歐陽修致仕后居于潁州,其子孫也隨居于此。因歐陽修及其夫人分別于1072年和1089年離世,其次子歐陽奕、長子歐陽發(fā)又分別于1078年和1085年英年早逝。當(dāng)時潁州歐陽家實為歐陽棐和歐陽辯兩兄弟的定居之所。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蘇迨在禮部會試中遺憾落榜。稍后未久,蘇迨便按父母之意,到潁州迎娶十四娘,兩人正式成親,了卻了兩家多年來的一個心愿。
二
即元祐六年八月,蘇軾由杭州改知潁州,九月初一,剛到任所的蘇軾再作《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并親往致祭。蘇家和歐陽家由異處走到了同城,蘇軾感到十分高興,在給親家公歐陽棐的書簡《與友人一首》中言:“老媳婦附此起居。老嫂縣君親家母得事左右,癡幼或有不至,提誨也?!奔幢硎緝杉椰F(xiàn)今湊到了一起,兒子蘇迨能侍奉親家母于左右,其若有不周之處,誠望親家公不吝教誨。十月二十八日,歐陽棐新建小齋,名“息齋”,蘇軾攜同僚拜訪并醉酒,且作詩相記。十一月,歐陽棐見訪蘇軾,兩人談敘陶淵明淡泊名利之事,彼此感慨不已,蘇軾便作詩為嘆。元祐七年(1092年)正月,歐陽棐被召為禮部員外郎,將往京師,蘇軾以屏風(fēng)相贈,并賦《以屏山贈歐陽叔弼》詩;啟程離潁時,蘇軾等還依依不舍地送至新渡寺渡口,又作臨別詩相送。十四娘嫁入蘇氏家門后,也表現(xiàn)出了大家閨秀風(fēng)范。正如蘇軾之評價:“自汝之歸,夫婦如賓,娣姒諧睦,事上接下,動有家法?!庇芍再澝朗哪镞M入蘇家后,夫妻恩愛,妯娌和睦,動靜有禮,尊老愛幼,行為舉止完全符合家規(guī)家法。蘇軾對此兒媳是十分滿意的。
因為親家這一特殊關(guān)系,蘇軾知潁州的短短半年里,與歐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他常念及歐陽棐和歐陽辯兩兄弟,如九月,蘇軾到潁州之初,終日泛舟,流連于西湖之上,作《泛潁》詩:“趙陳兩歐陽,同參天人師。”趙指通判趙德麟,陳指州學(xué)教授陳師道。同月,作詩《復(fù)次前韻謝趙景貺、陳履常見和,兼簡歐陽叔弼兄弟》寄給歐陽兄弟,云:“共尋兩歐陽,伐薪照黃昏?!笔?,因臂痛告假,作《臂痛謁告,作三絕句,示四君子》,告知陳、趙和歐陽兄弟;十一月,作《西湖戲作一絕》:“一士千金未易償,我從陳趙兩歐陽?!蓖?,作詩《送歐陽季默赴闕》,為歐陽辯赴京師任職送行;年末,在西湖邊小飲,不禁思念已離開潁州的歐陽兄弟,作《小飲西湖,懷歐陽叔弼兄弟,贈趙景貺、陳履常》:“豈無一老兵,坐念兩歐陽?!绷硗?,他們也常在一起飲酒賦詩,留下了大量的唱和詩歌。九月,蘇軾作《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明當(dāng)罰二子,已洗兩玉舟”;十月,蘇軾邀朋友在西湖邊飲酒賞月,當(dāng)日歐陽兄弟破戒作詩,陳師道破戒喝酒,蘇軾非常高興,即席賦詩《叔弼云,履常不飲,故不作詩,勸履常飲》:“二歐非無詩,恨子不飲故?!贝送猓獫}的日子里,蘇軾還為歐陽修孫輩們的赴任送行作詩。在歐陽修之孫、歐陽發(fā)之子歐陽憲授滑州韋城縣主簿時,蘇軾作《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四首》,之后意猶未盡,又作《美哉一首,送韋城主簿歐陽君》;歐陽修之孫、歐陽奕之子歐陽恕赴任華州監(jiān)酒時,蘇軾作《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jiān)酒》。蘇、歐陽兩親家的親密關(guān)系昭然可見。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蘇軾離潁,改知揚州。
三
然而美好的日子總是那么短暫。元祐八年(1093年),也就是蘇迨和十四娘成婚兩年后,十四娘產(chǎn)后患病。關(guān)于此事,蘇軾的門生李廌在《師友談記》中記載:“東坡先生居閶闔門外白家巷中。一夕,次子迨之婦歐陽氏,文忠公孫,棐之女,產(chǎn)后因病為祟所憑?!奔凑f十四娘產(chǎn)后,被鬼怪附體了,盡說胡話,稱自己是丟落魂魄在此屋的王靜奴。蘇軾前往驅(qū)邪,并正告鬼魂,京師驅(qū)邪的巫師眾多,一定能將之驅(qū)趕,且與附體的鬼魂講解了佛教可為之解脫的道理,勸她自我離去,否則明日黃昏時將用佛教功德之法為她解脫。事后十四娘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為表感謝,次日昏時,蘇軾真寫了一通《功德疏》,并置酒和香火等送祭給鬼魂。然而,蘇家的各番努力最終還是未能救回這個年輕的生命,不久十四娘便撒手人寰了。
十四娘意外離去,蘇家上下悲痛萬分。作為家公的蘇軾則不顧流俗,為兒媳寫下《祭迨婦歐陽氏文》:“謂當(dāng)百年,治我后事。云何奄忽,一旦至此,使我白首,乃反哭汝,命也奈何!嗚呼哀哉?!奔幢鞠氚倌曛?,由你為我操辦后事,為何這樣突然,突然間便撒手人寰,竟然讓白發(fā)人哭黑發(fā)人。此言道出了蘇軾對這位兒媳的由衷贊美及無比傷感。蘇軾還說:“汝之魂識,復(fù)反于家,尚克朝夕,受于奠饋?!奔聪M哪锏撵`魂,一定要返回家中,接受祭奠。其言哀情裊裊,十分感人。十四娘的靈柩與同年去世的蘇軾夫人王閏之的靈柩一同寄放在了開封城西的惠濟寺。后來,蘇軾被貶惠州、儋州等地七年。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被召回朝的蘇軾因病在歸途中去世。崇寧元年(1102年),蘇邁前往開封,先將王閏之和十四娘的靈柩從開封運到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廣慶寺待葬。六月,蘇過從常州護蘇軾靈柩抵達郟城縣后,與王閏之合葬于郟城縣鈞臺鄉(xiāng)上瑞里,并另行安葬了十四娘。
四
南宋詞人韓元吉在《朝散郎秘閣修撰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副使蘇公墓志銘》中記載:“諱峴,字叔子,兄弟一時馳名……祖諱迨,朝散郎、尚書駕部員外郎,妣安人歐陽氏。考諱簣,將仕郎,累贈朝奉大夫,妣太恭人范氏。始文忠愛陽羨山水,買田欲居,僅田數(shù)百畝、屋數(shù)楹也,而家于許昌。至離亂,駕部(蘇迨)即世,歐陽夫人始居陽羨……歐陽夫人既終,公以孫服喪,益治其生事?!贝四怪俱懙闹魅耸翘K峴, 即蘇過之孫、蘇迨的過繼孫,因蘇迨之子蘇簣僅有一女而無子,所以蘇峴過繼給了蘇簣。墓志銘中提到的“祖諱迨”,即指蘇迨;“離亂”即指1126年的靖康之亂。政和元年(1111年),蘇迨開始離家赴武昌當(dāng)管庫官;重和元年(1118年),解官歸于許昌;靖康元年(1126年),又任尚書駕部員外郎,并于同年去世。由墓志銘可知,蘇迨過世后,其妻歐陽夫人移居到了陽羨(今江蘇宜興),并活到了南宋初期,歐陽夫人去世后,蘇峴以孫服喪。顯然,墓志銘中提到的歐陽夫人并非十四娘,而是另有他人。由于蘇迨的事跡記載不詳,引發(fā)了學(xué)者的猜測,認(rèn)為蘇迨后娶的歐陽夫人,很可能是歐陽修的另一孫女。原因是,薛夫人逝世后,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作的《歐陽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銘》說,歐陽修有“孫女七人”,前五人已嫁人,其六“許嫁承務(wù)郎蘇迨”,其七“尚幼”。另據(jù)同年張耒撰寫的《歐陽伯和墓志銘》記載,歐陽修長子歐陽發(fā)有女兒七人:“其四皆早卒;一嫁權(quán)武安軍節(jié)度判官蘇京;次嫁承務(wù)郎王景文,亦卒;次尚幼?!备鶕?jù)同事同年的兩處記載,由是筆者推知,蘇轍所指的第七個“尚幼”女子,應(yīng)是歐陽發(fā)之女。因此,《蘇峴墓志銘》中說到的歐陽夫人,很可能就是那位“尚幼”的歐陽發(fā)之女。也許在十四娘病逝后, 她成了蘇迨的繼室,以再結(jié)兩家永世之好。此歐陽夫人到底是否為歐陽修孫女,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作者單位:凱里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