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生
雞文化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距今8000年左右的甘肅天水西山坪大地灣一期文化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家雞的痕跡,證明養(yǎng)雞、吃雞在我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
雞肉富含維生素C、E及對人體生長發(fā)育具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元素,其所含蛋白質(zhì)亦比例較高、種類較多,加之易消化,雞肉一向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中醫(yī)評價雞肉,味甘,性微溫,能溫中補脾,益氣養(yǎng)血,補腎益精。亦因此,雞肉美食在我國各地的美食版圖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四大名雞”的佳話
中國“四大名雞”指的是河南的道口燒雞、山東的德州扒雞、安徽的符離集燒雞和遼寧的溝幫子熏雞。“四大名雞”的烹飪方法均以“燒”、“熏”為主,口味集中體現(xiàn)了中原美食咸鮮厚重的偏好。“四大名雞”的成菜史亦不乏勾連,四道名菜于各地生根發(fā)芽、枝葉繁茂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有趣的美食傳播史。
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河南省安陽市的特色傳統(tǒng)名菜之一,與北京烤鴨、金華火腿齊名,被譽為中華第一雞。
道口燒雞始創(chuàng)于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興盛卻在百余年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曾于京城做過御廚劉義來到河南道口,以“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的秘訣幫助老友張炳改良其燒雞買賣。二人合力創(chuàng)建“義興張”,即是后來馳名海外之“道口燒雞”的鼻祖與正統(tǒng)傳承。
所謂“八料”,指的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老湯即煮雞的陳湯。每治道口燒雞,必以兩年內(nèi)的嫩雞炸好,兌入頭鍋老湯,加八料,武火煮沸,再轉文火慢煮。其風味,以“色、香、味、爛”之“四絕”著稱。
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又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魯菜經(jīng)典,著名的德州三寶之一。其味清淡高雅,醇透骨髓,其色鮮亮金黃,黃中透紅,其形似鴨浮水,口銜羽翎,可謂色香俱全,形意俱佳。
元末明初,隨著漕運繁忙,德州成為九省通衢,經(jīng)濟開始呈現(xiàn)繁榮。早在此時,運河碼頭、水旱驛站和城內(nèi)官衙附近已出現(xiàn)提籃叫賣的燒雞。這燒雞精工細作,便是德州扒雞的雛形。清朝乾隆年間,德州扒雞大成,被列為山東貢品送入宮中供帝后皇族享用。五十年代,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從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站停車選購德州扒雞送給毛澤東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雞因而聞名全國,遠銷海外,有了“天下第一雞”的美譽。
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燒雞產(chǎn)于安徽省宿州市北14公里的符離鎮(zhèn),是安徽特色傳統(tǒng)名菜。正宗的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香氣撲鼻,肉白嫩,肥而不膩,肉爛脫骨,嚼骨而有余香。
清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山東發(fā)生旱蝗災害,德州人管在洲帶著妻子兒女逃荒要飯落腳符離鎮(zhèn),利用當?shù)芈殡u,經(jīng)營家鄉(xiāng)名菜德州扒雞。民國4年(公元1915年)江蘇豐縣人魏廣明來符離經(jīng)營鹵雞,他取管在洲德州扒雞制作技術之長,及道口燒雞“八料老湯”之法,生產(chǎn)出獨具地方特色的符離集鹵雞。這是符離集燒雞的雛形。因色呈醬紅,又名“紅曲雞”。1951年,政府組織燒雞生產(chǎn)互助組,同時將各種品牌燒雞統(tǒng)一定名為“符離集燒雞”,由此符離集燒雞開始不斷發(fā)展壯大。
溝幫子熏雞
溝幫子熏雞始創(chuàng)于清光緒十五年,創(chuàng)始人尹玉成因行善機緣偶遇光緒御廚,得皇家宮廷熏雞秘方,建熏雞坊,名“溝幫子熏雞”,憑十六道精細工序、三十種甄選配料,四代老湯,薪火傳承,創(chuàng)“溝幫子熏雞”百年老號,蜚聲四方。
溝幫子熏雞之所以好吃,主要在于選料精良,配料有方,制作精細。溝幫子熏雞在工藝上,一直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白糖熏烤,同時有為人稱道的“三準”:一是投鹽要準,咸淡適宜;二是火候要準,人不離鍋;三是投料要準,保持鮮香。如此制成的熏雞色澤棗紅明亮,味香肉細,爛而連絲,令人贊不絕口。
隨客入鄉(xiāng) 飛入尋常百姓家
歷史上,隨著交通的不斷發(fā)展、人口的流動遷徙,許多美食走出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隨行人入客府,與當?shù)夭耸桨l(fā)生碰撞融合,成就新的美味。以雞入料的名菜中,亦不乏這樣的傳奇。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是一道聞名中外的特色傳統(tǒng)名菜,在魯菜、川菜、貴州菜、北京宮廷菜中都有收錄。其起源與魯菜中的醬爆雞丁、貴州菜中的胡辣子雞丁有關,最終是由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改良發(fā)揚,形成當今天下廣為流傳的“宮保雞丁”。
相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并好辣味。他在山東為官時命家廚改良魯菜“醬爆雞丁”為辣炒,后在四川總督任上將此菜推廣開來,創(chuàng)制了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即“宮保雞丁”。所謂“宮?!?,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于其身后追贈名屬“宮保”之一的“太子太?!便?。雞丁本為丁府私房菜,其名便由此得之。
各地的宮保雞丁名雖相同,做法卻各不相同:川菜版的宮保雞丁用的是雞脯肉,輔料必有油酥花生米和干辣椒節(jié),調(diào)味為辣口荔枝味。辣椒節(jié)炸香,突出糊辣味。魯菜版的宮保雞丁則多用雞腿肉,輔料還添加了筍丁或馬蹄丁,以突出雞丁口感。其做法與川菜做法大致相同,但更講究急火爆炒,以保留雞丁鮮嫩。貴州菜版宮保雞丁選用辣椒與川菜、魯菜不同,乃糍粑辣椒。調(diào)味咸辣中略帶酸甜,而這味“酸”,是川菜版中并不具備的。
白斬雞
白斬雞又叫白切雞,始于清代的民間酒店,因烹雞時不加調(diào)味白煮而成,食用時隨吃隨斬,故稱“白斬雞”。
白斬雞皮黃肉白,滋味異常肥嫩鮮美。其肉色潔白皮帶黃油,具有蔥油香味,蔥段打花鑲邊,食時佐以姜蓉、蒜泥、醬油,保持了雞肉的鮮美、原汁原味,食之別有風味。
白斬雞本為經(jīng)典粵菜,清代上海在五口通商開埠以后,廣東人蜂擁而至,從事與貿(mào)易相關的工作,居滬廣東人短時間內(nèi)就猛增至四、五十萬,配套的粵菜館因之如雨后春筍遍布街頭巷尾。白斬雞因之傳到上海,又從上海傳出,最終成為了在南方菜系中的普遍存在。
黃燜雞
黃燜雞又叫香雞煲、濃汁雞煲飯。屬于魯菜系家常菜品,主要食材是雞腿肉,配以青椒、香菇等燜制而成,其味醬香濃郁,而具山珍之鮮,入口爽滑彈牙,湯濃肉嫩滑。
今天風行全國“黃燜雞米飯”,儼然街頭巷尾最廉價實惠的果腹小吃之一。殊不知,這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菜最初卻是出自濟南名店“吉玲園”的特色名菜。1927年,濟南府魯菜名店“吉玲園”由于名廚云集,佳肴迭出而紅極一時,名商富賈、達官顯貴紛至沓來,與當時的“匯泉樓”、“聚豐德”并稱省城三大名店。其招牌菜,深受時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喜愛的“百草黃燜雞”即是今天“黃燜雞米飯”的前身。韓復榘曾有贊云:“此雞匠心獨運,是上品之上,當為一絕”,并豪擲賞銀三十塊以增其身價。
舊時珍饈而成今日小吃,也真應了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大盤雞
例數(shù)當今青年最愛的雞肉菜式,大盤雞必定位列前茅。
新疆大盤雞,通常是先炒后燉。做好后,皮焦肉爛的鮮美雞塊夾雜著鮮亮色彩的青、紅椒,令人食欲大振?;旌显跍械耐炼辜懊嫫怀砻艿臏鼑?,飽吸了肉湯的麻辣鮮香,一筷足以調(diào)動起所有味蕾的積極性。
如此一道混合了西北豪爽風格與船陜霸道調(diào)味的“橫菜”,其開發(fā)的歷史卻并不久遠。新疆大盤雞出現(xiàn)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不過50年傳承。
當年的新疆沙灣縣國道公路邊,有一家名為“滿朋閣”的飯店,招牌菜是辣子雞塊。某次,一建筑公司的職工前來聚餐,覺得辣子雞塊味道好,菜量卻太少。廚師李士林見狀,將整只雞都烹煮下鍋,以盛拌面的大盤裝盤上桌。建筑工人們大快朵頤,直呼過癮,鄰座客人們也紛紛跟風,要點這么一盤“大盤盛上來的雞”。經(jīng)由口碑相傳,大盤雞由此聲名大噪,一時間,沙灣縣城國道兩側涌現(xiàn)出了許多“大盤雞”餐館,而這道美食也正式隨著國道司機的車輪傳遍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