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摘要:歷史劇創(chuàng)作類型包括真人假事、假人真事、人事兩假和真人真事,其中,前三者需要運用藝術虛構。歷史劇的藝術虛構以史料為基礎,以歷史想象為核心,尊重基本史實,符合當時歷史精神,堅守合情合理的虛構底線。雖然高中生創(chuàng)作歷史劇不具備職業(yè)劇作家的專業(yè)水準,但是從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角度來看,也需要注意上述的若干問題,以便于與歷史產生共情,得到感悟。
關鍵詞:歷史劇 藝術虛構 歷史想象 歷史精神
歷史劇的名稱由“史”與“劇”組成,這就說明歷史劇具有兩面性:一面指歷史的真實性,另一面指戲劇的文學性。歷史劇要想取得成功,最關鍵的地方要利用戲劇的文學性特點打動觀眾,讓觀眾的情緒與劇中故事產生共鳴。筆者認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應當借助于藝術化手法,將“大歷史”的宏大敘事和“小歷史”的人性光輝展現給觀眾,詮釋歷史的魅力。近些年,學生創(chuàng)作歷史劇的活動越來越多,如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集團主辦的、深受廣大高中生歡迎的“青史杯”高中生歷史劇本大賽,部分高校組織的校內大學生歷史短劇創(chuàng)作活動,等等。那么,學生們在創(chuàng)作歷史劇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筆者試根據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歷史劇的經驗和思考,就歷史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虛構的問題提出若干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歷史劇藝術虛構的類型
茅盾認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做不到處處都有根據,需要有藝術虛構。他將歷史劇藝術虛構分為真人假事、假人真事、人事兩假三種類型。余秋雨在此基礎上提出藝術虛構的七條限制。筆者認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遇到以下四種情況:
(一)“真人真事”
這指歷史劇的非虛構部分。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即“大歷史”)不能虛構,必須要于史有據。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不能虛構,重要歷史事件的順序不能顛倒,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氣氛、時代風貌必須力求真實?!靶v史”的部分細節(jié)可根據戲劇需要進行適度虛構,因為歷史劇的絕對真實性難以做到。
(二)“真人假事”
這種虛構方式在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最為普遍。劇中人物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其部分言行于史無據,是劇作家想象出來的。因為歷史記載往往呈現“碎片化”,故事相對比較簡單,細節(jié)不足。劇作家通常根據故事情節(jié)需要,通過藝術化手法虛構歷史人物的形象與故事。這種虛構出來的“假事”要符合歷史可能性,符合“真人”的性格特征,能豐富人物的故事細節(jié),但又不能改變歷史進程。
(三)“假人真事”
這種情況往往是劇作家有意張冠李戴,劇中人物是虛構的,但事情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只是把他人身上發(fā)生的富有典型意義的事安排在劇中的“真人”身上,從而使角色形象更加飽滿鮮明。這種“張冠李戴”的做法需要遵守“假人”與“真事”之間的內在統一性,即劇中人歷史上雖未做過此事,但按其性格與歷史邏輯存在發(fā)生的歷史可能性。
(四)“假人假事”
劇中人物及其事全部純屬虛構。這種形式需要劇作家基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發(fā)展階段,注意虛構的分寸和立足點,不能憑空捏造、完全杜撰,要避免人物形象和描寫的“現代化”。這種虛構方式需要遵守兩點:第一,“假人”不是劇中的核心人物,出于輔助劇情發(fā)展或突出主角形象的戲劇化需要而虛構;第二,要符合充分的歷史可能性。
二、歷史劇藝術虛構的底線
著名戲劇理論家焦菊隱說:“歷史根據與文學虛構對歷史劇而言都是必要的?!薄皼]有根據的虛構,就超過了歷史劇的范圍;沒有虛構的歷史,就超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范圍。”如何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系?藝術虛構需明確底線,應當從現實基礎出發(fā),有些整段虛構能被觀眾接受,某些細微虛構卻可能引起異議。文學家李希凡指出,歷史的本質真實包括特定歷史事件、歷史生活的本質真實與歷史精神面貌的本質真實。歷史現象反映歷史的本質真實,現象與本質之間存在距離,創(chuàng)作歷史劇時需立足于本質真實,尊重這種同一性和內在規(guī)律,不必拘泥于表面現象。
歷史劇的藝術虛構必須合情合理,符合當時的歷史精神,即余秋雨所言歷史本質與歷史現象的“同一性”。他提出“典型化”操作方法,即以“典型歷史環(huán)境”中的“典型歷史人物”,來表現歷史真實和發(fā)展的必然性。吳晗認為在遵守時代真實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虛構劇中人物所處時代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茅盾強調歷史劇的藝術虛構要尊重歷史,符合當時條件下的歷史可能性,只要“人與事的發(fā)生是合理的”就可以虛構。郭沫若認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不同于歷史研究:歷史研究旨在還原客觀史實,強調“實事求是”;歷史劇創(chuàng)作需要塑造歷史人物藝術形象,突出“失事求似”。“似”指的就是歷史精神,他認為劇作家需要“發(fā)展歷史的精神”。郭啟宏提出“傳神史劇”的概念,突出人物的藝術形象塑造,發(fā)掘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主張“尋求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追求“歷史的神韻”。周寧提出藝術虛構要建立在歷史可能性或必然性之上,符合由“現實傾向或觀點”歸納概括出的歷史規(guī)律,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構筑的歷史精神。劇作家擁有創(chuàng)作自由,不必被具體歷史事實所束縛,在把握歷史精神的前提下可以進行相對自由的藝術虛構。違背了歷史精神,就會給讀者和觀眾一種不真實感。
三、歷史劇藝術虛構的核心
歷史劇的藝術虛構以想象為核心,以史料為基礎。已經發(fā)生過的“歷史”,不可能完整地保留下來,留下來的可能是“碎片”。歷史劇是“大歷史與小歷史”交匯的成果,根據現有史料基本能夠確定大歷史的發(fā)展趨勢與歷史事件的框架,但歷史細節(jié)由于缺乏足夠、直接的關鍵史料,往往呈現空白和裂隙,尤其是小人物的歷史。劇本創(chuàng)作的藝術虛構應該在此處多下功夫,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劇本才能更加引人入勝。美國漢學家史景遷善于發(fā)揮歷史想象去展現大歷史背后小人物的命運或者大人物的喜怒哀樂,其代表作《王氏之死》便是運用大量文學材料書寫而成。他并非要呈現婦人王氏實際發(fā)生的歷史故事,卻可以引發(fā)讀者的歷史想象,使讀者“在歷史意識上觸及當時歷史環(huán)境的可能情況”。
合理的想象能豐富歷史劇的“史味”“史趣”,增強藝術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合理的想象往往歪曲人物形象,給觀眾極大的誤導。復旦大學李劍鳴教授指出歷史的想象類似于“戴著鐐銬跳舞”,不同于任意發(fā)揮、隨意立論的藝術想象,這種想象應當以史料為基礎。成都大學馮一下教授認為歷史想象應當具有“似真性”,既不能說它不真實,又不能肯定其完全真實。他將歷史想象的路徑和方法概括為:歷史想象需要借助于史料、結合人物作品或言論、依據其身份性格或常識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參照類似情景或轉換角度,在歷史推斷的基礎上進行想象。這些方法為創(chuàng)作劇本時豐富故事情節(jié)和增強生動性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
歷史劇創(chuàng)作應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作者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想象,力爭創(chuàng)作出打動觀眾的好劇,但創(chuàng)作時絕不是天馬行空般藝術虛構,必須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符合歷史精神,這些是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基本前提。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以來,歷史教學界非常關注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歷史劇本創(chuàng)作是推動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重要形式。高中生創(chuàng)作歷史劇時既要勇于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也要遵守這些基本原則,不能戲謔歷史,避免使歷史劇庸俗化、媚俗化。
參考文獻:
[1]王鐘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戲劇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2]余秋雨.歷史劇簡論[J].文藝研究,1980(6).
[3]焦菊隱.焦菊隱戲劇論文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
[4]李希凡.“史實”和“虛構”:漫談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J].戲劇報,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