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蓉
摘? ?要: 在中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學中涉及的文化翻譯教學對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提供了實踐基礎。以獨立學院的大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中國文化概況”英譯版為研究材料,以大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拓展課程“中國文化概況”的英譯課程學習,有效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獨立學院? ?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1.引言
語言本身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還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二者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語言是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無論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還是西方的英語文化,都有相通點,都會給語言的學習帶來促進作用。當英語這門語言作為橋梁推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性影響,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將文化輸出和文化輸入相結合,不僅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還有助于學生對本國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就曾在《語言》一書中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Sapir, 1921)人類的語言存在共性,母語學習與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學習能相互促進、同步發(fā)展。將母語文化教學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能大大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敏感度和領悟力。劉潤清教授認為“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xiàn)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劉潤清,1999,127)
美國學者克萊爾·克拉姆契(Claire Kramasch)強調:“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必須把文化放在本民族文化的對比中進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切入包含著對目的語及母語的再認識?!笨梢?,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只重視目的語的文化,而不考慮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比較,這種厚“外”薄“內”的教學方法,不僅在知識傳授上有所欠缺,更有可能阻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在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課》里,韓麥爾先生對小弗朗士和同學們說:“對一個民族最大的打擊,莫過于毀滅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為了振奮民族之精神,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可見,文化的力量深深根植在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與生命力之中。教育部在2000年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其中明確提出了“文化素養(yǎng)”的概念,要求學生“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
大量的相關文獻及教學實踐教學表明,現(xiàn)在大學生存在“文化失語”現(xiàn)象。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我國社會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意味著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本科階段是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本科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可靠保證,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石。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文化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強則國家強,沒有強烈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旺,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是一個國家需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而是全球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對抗疫情的問題。用英語闡述中國思想,傳揚中國文化,消除國家之間因為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歧義。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既要重視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又不可忽略對中國文化的觀照。將中國文化有效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既能掌握中華文化底蘊,又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國際視野的本科生,必然會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爸袊幕艣r”英譯課程研究,使英語學習者傳播好中國文化,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2.文獻回顧
筆者于2021年3月20日在“中國知網”上,以“大學英語、中國文化概況、獨立學院”為主題,共計搜索出學術期刊4篇,總庫里其他非學術類5篇。根據(jù)“中國知網”數(shù)據(jù)庫里的主題分析圖研究與分析,其余作者以獨立學院為單位,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探討中國文化教學的融入、教學模式、課堂設計方案、學習模式及現(xiàn)狀調查研究與分析的實證研究。從“中國知網”數(shù)據(jù)庫搜索結果得出,近幾年關于此類話題的文章發(fā)表的結果顯示學者對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說明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者的側重點在中國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視不夠。這是導致大學英語課堂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因此,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工作學院實際,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探討。
3.“中國文化概況”教材
長期以來,通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多側重于目的語文化的輸入,旨在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對母語文化的介紹卻匱乏。這種文化輸入的不均衡,容易使一些學生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降低對母語文化的自信度。(鮑婕,2020:88)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英語國家文化為背景,增進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國家文化和習俗的了解,以英語為媒介,更好地吸收和借鑒西方有益的文化知識,這種設定取得了相當?shù)某尚?,中外語言學界與外語教學界對于文化交流與外語的關系也做了大量的論述(Valdes,1986;胡文仲、高一虹,1997)?!敖滩氖菍W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工具,是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教材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好壞”。(劉潤清,戴曼純2003)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查爾斯·弗里斯(Charles Fries)在1945年的著作《作為外語的英語教學》中曾指出:“最有效的教材是這樣的教材:它的立足點是一方面對所學的外語進行科學的描寫,另一方面對學生的母語進行相對應的描寫,并加以仔細的比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鋒更加頻繁,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更自主,對價值的追求更加多樣化,個性特點更加鮮明。根據(jù)國家的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適應素質教育和新時代的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教材體系日臻完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與啟發(fā)、討論、參與式的教學方法不斷推廣,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進一步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多進行中外文化對比教學。英語教師應結合教材的特點,從課本中挖掘相關的外國文化,而后篩選對應的中國文化融入,為學生厘清中外文化概念上的異同。在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化理解的同時,使其更深刻地了解本國文化,有助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這種對比教學模式,不僅能夠降低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更能夠提高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史國強,王宇,2001)。
文化知識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結合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英語教師需要開展有效性分析,并與學生進行實質性的交流,在推進學生理解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對文化精神內涵的領悟。目前,從對大學英語教材實際使用情況的分析來看,在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下,存在中西文化輸入不平等現(xiàn)象。為了改善現(xiàn)狀,從2013年開始,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四、六級考試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正。在漢英段落翻譯中,試題內容以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為主,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及在對外交流中如何傳揚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概況”教程是由廖華英主編的高等學校英語拓展系列教程之一。該書分別從人文哲學和宗教、教育科學和運動、習俗、旅游四個方面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廖華英老師和她的團隊錄制了數(shù)字資源,不僅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給一線教師提供有效的數(shù)字資源,并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4.研究設計
4.1研究問題
“中國文化概況”的英譯教學研究,基于中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向學習者傳授中國文化,充分發(fā)揮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強化民族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感受。《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學會如何用英語進行有效的溝通,還需要通過“中國文化概況”進行漢譯英的練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英語語言為載體,更好地承擔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
4.2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受試對象是獨立學院大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英語基礎學習,仍存在“文化失語”現(xiàn)象,無法用英語描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作為測試手段,激勵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的英譯翻譯,提高大學英語六級通過率的同時,增強學生語言學習自信。
4.3研究方法
信息化經濟時代,學習數(shù)字資源飛速發(fā)展。數(shù)字課程不斷優(yōu)化,學生們可利用的資源相當豐富。本研究結合應用語言學與文化翻譯學理論,旨在驗證模塊化教學與任務型驅動教學在獨立學院實際教學中的運用效果,主要從課程設置和教學法改革兩個方面實施。結合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意識,通過模塊學習和任務驅動方法,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4.4研究過程
4.4.1教學設計理念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死菲踉凇墩Z言與文化》(1998)一書的開篇就指出:“語言表述著、承載著、象征著文化現(xiàn)實。語言與文化不可分離,這種密切關系在國外語言學界有一些系統(tǒng)的論述?!保⊿amovar et al., 2000)近年來,中國語言學界出現(xiàn)了相關的熱門論題,許多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研究語言、文化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鄧炎昌,劉潤清,1989)。經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優(yōu)秀文化輸出缺位,實踐能力不足。筆者結合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學為中心。由于線下課堂集中授課時間有限,無法保證每位同學積極參與,通過線上學習通平臺,學生可自主回答問題?;卮饐栴}學生的積分增加,這樣的鼓勵促使學生愿意在平臺回答問題,再次幫助學生熟悉語言表達的過程,基礎好的同學更完善地回答問題。
4.4.2課程設置
以“中國文化概況”英譯選修課程設置為初步設想,授課對象是具有一定大學英語學習基礎的大二年級第四學期的學生,課程以理論課的方式開展,課程學時為48課時,課程學分為3分。
4.4.3項目研究模式與過程
該項目以“中國文化概況”中的四大模塊為主題,分別是模塊一:哲學與宗教,文學與藝術;模塊二:教育、科學、技術、運動;模塊三:人文傳統(tǒng)習俗;模塊四:旅游。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文化內涵。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教師根據(jù)學生專業(yè)特點、模塊學習精心設計的任務構成的啟發(fā)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合作學習處理完成項目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
課前準備:結合信息即時性的特點,充分運用電視、網絡教學平臺、自媒體等媒介,教師充分準備教學內容、教材,多媒體課件。學生可根據(jù)教學計劃提前自學相對應的模塊學習。教師利用學習通平臺,上傳與教學單元相關的閱讀文獻,供學生下載,課前閱讀。
課堂教學:第1次課(2課時)的安排如下。(1)知識點導入:翻譯導論(講解翻譯實踐中的一些常用翻譯技巧與方法)。(2)借助教材,講解該模塊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翻譯并布置課后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豐富該模塊與自己專業(yè)特色結合的語料,進一步拓展和鞏固相關知識)。第2次課,結合第1次課模塊的主題,以小組為單位,呈現(xiàn)項目報告,根據(jù)報告的陳述,其余同學可課堂中提問或者根據(jù)所學提出見解,小組同學可給予該模塊主題有困惑的同學解答。最后,老師總結與點評。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內容:一是學生自行在網絡檢索與主題模塊相對應的閱讀文獻,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背景,以小組為單位探討重點與難點;二是小組合作設計項目呈現(xiàn)方案;三是根據(jù)課堂提問、解答,教師的總結與點評,課后自行整理素材,以500英文字左右的項目報告方式呈現(xiàn)項目成果。
5.結語
本項目研究旨在提高教學素材的實用性,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計劃授課內容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研究對象適用于小班教學,實際教學人數(shù)超過小班教學人數(shù),研究效果會受到影響。學生所學專業(yè)不同,接受的學習模式不同,這種教學模式推廣有一定的挑戰(zhàn)。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的英譯教學,對教師同樣提出相當高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大學英語教師既要承擔語言教學的任務,又要擔負文化教學的任務。不僅要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在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方面有相當?shù)膶W養(yǎng),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優(yōu)化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文化內涵,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家國情懷。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樹立共同理想、拓寬國際視野,為社會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提供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Krama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Samovar, A L,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2000.
[3]Sapir 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hcount, Brance & Company, 1921.
[4]Valdes, J M. Culture Bound: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鮑婕.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教育中“母語文化”的引入:問題與方法[J].海外英語,2020(3):88.
[6]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7]胡文仲, 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劉潤清.劉潤請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27.
[9]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10]史國強,王宇.新《大綱》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