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取周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三皇五帝至夏商周,經過秦漢,再到唐宋元明清,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經悠悠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漫長淬煉,一直傳承到今天。
關鍵詞: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393
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淬煉,不斷地修正,完善。上古時期的伏羲氏,位列三皇之首,被尊稱為人文始祖,創(chuàng)造了原始文字,創(chuàng)立了《易經》,團結了華夏原始部落,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化的上古文明。炎黃二帝聯(lián)合共治,興發(fā)明,定人倫,演歷法,創(chuàng)醫(yī)學,建國制,中華文化由此興起。堯舜禹三位圣明君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十六字心法相傳,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皁期碩果。《黃帝內經》奠定了生理和病理、診斷與治療的醫(yī)道基礎,開啟了中華醫(yī)學的輝煌歷程。老子的《道德經》揭示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自然與人生之道,歷久彌新。莊子以“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等論述傳承并弘揚老子思想,主張崇尚自然。
孔夫子闡明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等人生哲理,成就輝煌。曾子以“知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等人生原理,影響深遠。子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成功之法,以不變應萬變。孟子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等傳承并弘揚孔子思想,倡導仁義并重,兼濟天下。王陽明先生在貴州龍場證得圣人之心,創(chuàng)立陽明心學,將儒學推向新的高峰,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羲黃智慧、堯舜心法、老莊之道、孔孟思想和陽明心學等偉大的中華文化是中華圣賢實修實證的豐碩成果。
中華文化不僅是歷經五千多年,960萬平方公里領域上的圣賢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相互汲取的結晶,而且是中華民族在傳承和發(fā)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中,廣泛汲取和融合世界各國文化精華的結晶,是輝煌燦爛、獨具魅力的世界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信心源泉及強大動力!
從總書記執(zhí)政以來,就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發(fā)展;推動中華文化進校園。
北大教育學院的院長文東茅教授,從2016年3月開始進行自己的教改,增設相關的中華文化課程——“致良知研習課程”。帶領學生堅持學習《致良知》,并每周寫1000字左右的反思,堅持每天打卡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耐力,感受堅持的不易,同時磨煉心智,珍惜同學間的相互砥礪、相互陪伴。在堅持的過程中成長,成長為有能力、有擔當、有良知、有仁愛的新青年,接班人。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接力!
文教授帶領者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踐行中華文化,不斷地進行總結反思,寫心得,水到渠成的幫助學生撰寫論文,處理各種問題,促進他們心靈和智慧的成長。在將來近十年的時間里,我們的各行各業(yè)中將會涌現(xiàn)大批有良知、有擔當、有抱負、有志向的建設者;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一股更加純凈、更加真誠的新生力量!
他們不僅在大學開展中華文化的學習,還在貴州的修文縣一中和江西井岡山中學開展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進校園的教學研究試點工作,并且修文一中在2020年和2021年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其中何樂同學在高考中取得702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他在學校期間除了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中華優(yōu)秀文化之一的——陽明先生的《致良知》。這位同學是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良才,他的志向是做一位中華文化的學習者,踐行者和傳播者!有這樣的志向,必定會成為國家復興的助力者,國家建設的貢獻者,民族復興的參與者!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云南曲靖的文廟,每周定期組織曲靖的部分人民開展中華文化的學習,孝道文化的實踐等等。其中陸德澤老師用心的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學語時,就用中華文化熏陶孩子,用國學機播放中華經典《弟子規(guī)》、《孝經》等優(yōu)秀文化。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純凈純善的心靈。孩子上小學時就能看出孩子的那份沉穩(wěn),自信,謙和,友愛的品質。不僅成績優(yōu)異,品德更是在學校有名氣?,F(xiàn)在念3年級,每年都被評為曲靖市三好學生。試問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yōu),成為國家棟梁?!
中華優(yōu)秀文化如春筍一般,在祖國大地不斷冒芽生長,朝氣蓬勃。但我們更應抓住文化的實質和本質,在生活中踐行,體征,不能留于形式,做花架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以博大包容的胸懷,不僅傳承和發(fā)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而且學習和吸納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始終以仁愛、中庸、謙和、真誠等人生觀;始終以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為價值觀;始終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為世界觀;兩千多年前多個民族就融合為一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56個民族更加團結成像石榴籽一樣一家親;如今,將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崇高使命!
越早參與并跟上這個時代的旋律的人們,越早覺醒,越早成就,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傳播者、貢獻者,甚至是推動者!
參考文獻
[1]譚紅櫻, 田穗. 中小學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研究綜述[J].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6, 29(001):152-156.
[2]劉姝君. 淺議在中小學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J]. 基礎教育參考, 2008, 000(012):47-50.
[3]白立新.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著作[J].2019,36(002):1-30.